關于“好奇心”,“窺私癖”,網上有許多專業的解釋和例子,也廣泛涉及了很多領域。其中,媒體是個因此總遭人詬病的職業,媒介也是為此創造更便利條件的助攻和幫兇。但今天談論的不是他們,而是生活中的我們。
社會對群眾有一種分類,一是傾訴者,一是傾聽者,兩者互補也可重疊。例如,心理咨詢中,醫生便是充當著傾聽者的角色,通過傾聽病患的傾訴來診斷和治療,他們屬于“窺探”內心的一方,病患是“被窺探”的一方。
有人還提出,我們平日看電影看電視劇也是為了滿足內心窺探欲的一種行為。通過窺探別人的生活來轉換成自己的經驗,同時也充實了體驗。更日常化來說,人與人之間的聊天也能體現這樣的關系。聊天時,大家都在進行信息交換和交流,也可以是單向獲取。你會發現身邊某些人或朋友常擔任的就是傾聽者的角色,而今天的主角就是他們。
傾訴,即表達是每個人的需求和欲望;傾聽,屬于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但區別是,主動傾訴和被動傾訴都不是什么壞事,但主動傾聽卻不像被動傾聽那樣鮮少存在目的性。目的性強的主動傾聽,就像“窺私癖”一樣可怕。
“人類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矛盾體。一方面人類本身懷有強烈的窺視欲,并渴望從中得到滿足和發泄,而且愈不能見光的、愈詭秘的愈有刺激;另一方面人類又口誅筆伐地對它進行譴責和鞭笞,對它疾惡如仇,似乎只有在這種討伐聲中才能表明人類的光明正大。”
對人適度的好奇是關心,而過度的好奇則是對他人隱私的侵犯。
人類的好奇心若沒有了節制會如何……
他為什么最近不發朋友圈了?
他剛話里說的人是誰?
他分享這首歌是不是想表達什么?
他為什么沒來?
他去那里做什么?
他這么開心是不是見了誰?
他這么傷心是不是失戀了?
他為什么不喜歡這個?
他身邊那個人是誰?
他最近為什么不開心?
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還有各種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
那些人對這一切的一切都想要知道,不然會好奇得受不了!好想去找他“傾聽”一下!甚至不允許身邊有自己不知道的事!主動傾聽的另一目的便誕生了。
很多人也給這種行為安了另一種名字——八卦。因為這種傾聽不是因為關心,純粹就是八卦。
是的,八卦也來源于好奇心,是種十分沒有營養和價值的好奇,且大有弊端。當人以收集“秘密”為樂趣與刺激時,傾聽就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傾聽要則”里面有一條:不要去了解和追問不應該知道的事情。
人們常說,別人愿意和你說一些秘密和心里話是代表對你的信任,是對你人格魅力的肯定和贊揚。
但是這衍生出了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習慣了別人向他們傾訴“秘密”,不知不覺就渴望所有人都能向他們傾訴心事。他們變得十分主動去展現善解人意的一面,積極地誘導別人向他們傾訴。只要有機會,就一定不能錯過,若是沒機會,那就努力制造機會。
那是什么造就了這種扭曲的心理?或許就是一次次傾聽“秘密”后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下面借幾句話來分析他們的心理與行為。
“我又知道一個人的秘密了。”
在和朋友聊天時,他們會顯得特別有話題,完全不在意這對于傾訴者來說是一種隱私。像個素材收集機器那樣毫無人情,為的是填滿內心的欲望和空虛,或是安全感。例如:“有個朋友和我說……”
“知道得越多,越有成就感。”
他們已經迷失了自我,完全將傾聽變成了自我人格價值實現的途徑。像完成業績那樣,聽到了越多人的秘密,就等于積攢了越多人的故事素材,心里就越滿足。
“這么不幸呀……”
聽到別人的不幸,會產生同情心理。而這種同情心理,也會讓人麻木上癮,覺得自己擁有天使般美好的品格和善心愛心。然后自我陶醉,在別人的不幸里享受自己的幸福。
“很喜歡和你在一起呀。”
只不過是喜歡你總和他說好多好多自己的心事和經歷,很開心又收集到了這么多一手資料。
很多時候,人對自己的這種行為會完全的無意識,會解釋說:“這有什么?關心一下嘛。”這種關心變質了卻不自知。
看到這里,我們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面對別人時存不存在這樣的行為和目的。這是扭曲的心理,不可取。若你的朋友在未來發現你竟是抱著八卦而不是真正關心的心態來聽他傾訴不幸和煩惱,那失去這個朋友的日子也就在眼前。
“好奇心害死貓”便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太富有好奇心,人的好奇心是要有一定限度的,有時候過多的好奇心反而會害了你。
好奇心,會不知不覺中異變成邪惡的窺探欲,我們需常常審視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