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 論資本主義
- 呂薇洲本卷主編 劉海霞 邢文增 劉向陽 牛政科 張福軍 遇薈副主編
- 9字
- 2019-07-16 11:47:40
第一章 資本主義總論
一 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一)資本主義的起源和確立
1.資本主義的萌芽
(1)簡單協作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
在資本主義生產出現之前,即在中世紀,普遍地存在著以勞動者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小生產:小農的即自由農或依附農的農業和城市的手工業。……把這些分散的小的生產資料加以集中和擴大,把它們變成現代的強有力的生產杠桿,這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承擔者即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頁。
資產階級怎樣從15世紀起經過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大工業這三個階段歷史地實現了這種作用,馬克思在《資本論》第四篇中已經作了詳盡的闡述。……紡紗機、機械織機和蒸汽錘代替了紡車、手工織機和手工鍛錘;需要成百上千的人進行協作的工廠代替了小作坊。同生產資料一樣,生產本身也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成了一系列的社會行動,而產品也從個人的產品變成了社會的產品。現在工廠所出產的紗、布、金屬制品,都是許多工人的共同產品,都必須順次經過他們的手,然后才變為成品。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頁。
資本主義革命:起初是工業通過簡單協作和工場手工業實現的變革。先前分散的生產資料集中到大作坊中,因而它們就由個人的生產資料轉變為社會化的生產資料,這種轉變總的說來沒有觸及交換形式。舊的占有形式仍然起作用。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頁。
人數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頁。
資本主義的協作形式一開始就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資本的自由雇傭工人為前提。不過,歷史地說,資本主義的協作形式是同農民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生產(不管是否具有行會形式)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對農民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生產來說,資本主義協作不是表現為協作的一個特殊的歷史形式,而協作本身倒是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所固有的并表示其特征的歷史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頁。
正如協作發揮的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一樣,協作本身表現為同單個的獨立勞動者或小業主的生產過程相對立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有形式。這是實際的勞動過程由于隸屬于資本而經受的第一個變化。這種變化是自然發生的。這一變化的前提,即在同一個勞動過程中同時雇用人數較多的雇傭工人,構成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這個起點是和資本本身的存在結合在一起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389頁。
上面所考察的簡單形態的協作,是同規模較大的生產結合在一起的,但是并不構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個特殊發展時代的固定的具有特征的形式。它至多不過在仍然保持手工業性質的初期工場手工業中,在那種和工場手工業時期相適應的、僅僅由于同時使用的工人的數量和所積聚的生產資料的規模才和農民經濟有本質區別的大農業中,近似地表現出來。簡單協作在那些大規模運用資本而分工或機器還不起重大作用的生產部門,始終是占統治的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頁。
雖然在14和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3頁。
(2)工場手工業的形成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產生
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工的直接結果就是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即超出行會制度范圍的生產部門的產生。工場手工業的初期繁榮——先是在意大利,然后是在佛蘭德——的歷史前提,是同外國各民族的交往。在其他國家,例如在英國和法國,工場手工業最初只限于國內市場。除上述前提外,工場手工業還以人口特別是鄉村人口的不斷集中和資本的不斷積聚為前提。資本開始積聚到個人手里,一部分違反行會法規積聚到行會中,一部分積聚到商人手里。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頁。
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同時也就開始了一個流浪時期,這個時期的形成是由于:取消了封建侍從,解散了拼湊起來并效忠帝王、鎮壓其諸侯的軍隊,改進了農業以及把大量耕地變為牧場。從這里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這種流浪現象是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密切聯系著的。早在13世紀就曾出現過的個別類似的流浪時期,只是在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才成為普遍而持久的現象。這些流浪者人數非常多,其中單單由英王亨利八世下令絞死的就有72000人,只有付出最大的力量,只有在他們窮得走投無路而且經過長期反抗之后,才能迫使他們去工作。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頁。
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的航線的發現,交往擴大了,工場手工業和整個生產運動有了巨大的發展。從那里輸入的新產品,特別是進入流通的大量金銀完全改變了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且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勞動者;冒險者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產生了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關于這個階段的一般情況我們不準備在這里多談。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頁。
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的擴大,加速了活動資本的積累,而在那些沒有受到刺激去擴大生產的行會里,自然形成的資本卻始終沒有改變,甚至還減少了。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產生了大資產階級,而集中在行會里的是小資產階級,現在它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城市里占統治地位了,而是必須屈從于大商人和工場手工業主的統治。由此可見,行會一跟工場手工業接觸,就衰落下去了。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563頁。
在起源于中世紀的民族那里,部落所有制經過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封建地產,同業公會的動產,工場手工業資本——才發展為由大工業和普遍競爭所引起的現代資本,即變為拋棄了共同體的一切外觀并消除了國家對所有制發展的任何影響的純粹私有制。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3頁。
形成工場手工業的最必要的條件之一,就是由于美洲的發現和美洲貴金屬的輸入而促成的資本積累。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4頁。
同時,繞道好望角這條航道同東印度通商后流通中商品量的增加,殖民地制度,以及海上貿易的發展等也促進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頁。
工場手工業不是將勞動分解并使專業工人去適應很簡單的操作,而是將許多勞動者和許多種手藝集合在一起,在一所房子里面,受一個資本的支配。
手工作坊的益處并不在于真正的分工,而是在于可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費用等等。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頁。
在工場手工業的歷史上還沒有獲得足夠重視的另一個情況,就是封建主遣散了無數的侍從,其中的下層人員在未進入作坊之前變成了流浪漢。在手工作坊建立以前,15世紀和16世紀中流浪現象是極為普遍的。此外,作坊還找到了大量的農民這個強有力的支柱,數百年來,由于耕地變成了牧場以及農業進步減少了耕作所需要的人手,大批農民不斷被趕出鄉村而流入城市。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頁。
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各階級的社會地位的改變、被剝奪了收入來源的大批人口的出現,這就是工場手工業形成的歷史條件。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頁。
勞動者集合在一個作坊是分工發展的前提。無論在16世紀或是17世紀,我們都找不出這樣的例子:同一手藝的各部門已經互相分離到這樣的程度,以致只要把它們集合在一個場所就可以形成一個完全現成的作坊。但是只要人和工具被集合到一個場所,過去以行會形式存在過的那種分工就必然會再度出現并在作坊內部反映出來。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頁。
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人數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并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就生產方式本身來說,例如,初期的工場手工業,除了同一資本同時雇用的工人人數較多而外,和行會手工業幾乎沒有什么區別。行會師傅的作坊只是擴大了而已。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頁。
勞動工具的分化和勞動工具的專門化,是工場手工業的特征,前者使同類的工具獲得了適合于每種特殊用途的特殊的固定形式,后者使每種這樣的特殊的工具只有在專門的局部工人的手中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單在伯明翰就生產出約300種不同的錘,不但每一種錘只適用于一個特殊的生產過程,而且往往好多種錘只用于同一過程的不同操作。工場手工業時期通過勞動工具適合于局部工人的專門的特殊職能,使勞動工具簡化、改進和多樣化。這樣,工場手工業時期也就同時創造了機器的物質條件之一,因為機器就是由許多簡單工具結合而成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6頁。
人數較多的工人受同一資本指揮,既是一般協作的自然起點,也是工場手工業的自然起點。反過來,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數的增加成為技術上的必要。現在,單個資本家所必須使用的最低限額的工人人數,要由現有的分工來規定。另一方面,要得到進一步分工的利益,就必須進一步增加工人人數,而且只能按倍數來增加。但是隨著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增加,資本的不變組成部分也必須增加,建筑物、爐子等共同生產條件的規模要擴大,原料尤其要增加,而且要比工人人數快得多地增加。由于分工,勞動生產力提高了,一定勞動量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原料數量也就按比例增大。因此,單個資本家手中的資本最低限額越來越增大,或者說,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資本,這是由工場手工業的技術性質產生的一個規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6頁。
我們在最小的農民手工業中可以看到最明顯的資本主義萌芽,而這種資本主義正是被各種馬尼洛夫式的經濟學家描述為某種脫離“人民生產”的東西。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9—320頁。
資本主義關系就在小手工業中形成起來(表現為有雇傭工人的作坊及商業資本),但它們在這里的發展還很微弱,沒有在各生產參加者集團間形成尖銳的對立。這里既還沒有大資本,也還沒有廣大的無產階級階層。在工場手工業中,我們看到了這兩者的形成。生產資料占有者和工人間的鴻溝,已經達到頗深的程度。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9—500頁。
2.資本主義的初步形成
(1)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
資本的所謂原始積累,在這里就是這些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即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解體。這種解體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上述的小生產只能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因而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產生消滅它自身的物質手段。這種消滅,即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的積聚的生產資料,形成資本的前史。一旦勞動者轉化為無產者,他們的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的剝奪,都會采取新的形式。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頁。
要脫出這個循環,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0頁。
這種原始積累在政治經濟學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學中所起的作用幾乎是一樣的。亞當吃了蘋果,人類就有罪了。人們在解釋這種原始積累的起源的時候,就像在談過去的奇聞逸事。……于是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第一種人積累財富,而第二種人最后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沒有可出賣的東西。大多數人的貧窮和少數人的富有就是從這種原罪開始的;前者無論怎樣勞動,除了自己本身以外仍然沒有可出賣的東西,而后者雖然早就不再勞動,但他們的財富卻不斷增加。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0—821頁。
資本關系以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一旦站穩腳跟,它就不僅保持這種分離,而且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這種分離。因此,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形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1—822頁。
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做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這種剝奪的歷史在不同的國家帶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順序、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通過不同的階段。只有在英國,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3頁。
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組織粉碎一切反抗;相對過剩人口的不斷產生把勞動的供求規律,從而把工資限制在與資本增殖需要相適應的軌道以內;經濟關系的無聲的強制保證資本家對工人的統治。超經濟的直接的暴力固然還在使用,但只是例外地使用。在通常的情況下,可以讓工人由“生產的自然規律”去支配,即由他對資本的從屬性去支配,這種從屬性由生產條件本身產生,得到這些條件的保證并由它們永久維持下去。在資本主義生產在歷史上剛剛產生的時期,情況則不同。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規定”工資,即把工資強制地限制在有利于賺錢的界限內,為了延長工作日并使工人本身處于正常程度的從屬狀態,就需要并運用國家權力。這是所謂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因素。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6—847頁。
(2)資本原始積累主要采取最血腥、暴力的掠奪方式
大家知道,在真正的歷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殺戮,總之,暴力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溫和的政治經濟學中,從來就是田園詩占統治地位。正義和“勞動”自古以來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當前這一年”總是例外。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決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1頁。
掠奪教會地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盜竊公有地,用剝奪方法、用殘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財產和克蘭財產轉化為現代私有財產——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這些方法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合并,為城市工業造成了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的必要供給。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2頁。
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來的是歐洲各國以地球為戰場而進行的商業戰爭。這場戰爭以尼德蘭脫離西班牙開始,在英國的反雅各賓戰爭中具有巨大的規模,并且在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中繼續進行下去,等等。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0—861頁。
原始積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時間順序特別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在英國,這些因素在17世紀末系統地綜合為殖民制度、國債制度、現代稅收制度和保護關稅制度。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殘酷的暴力為基礎,例如殖民制度就是這樣。但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過程,縮短過渡時間。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1頁。
要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規律”充分表現出來,要完成勞動者同勞動條件的分離過程,要在一極使社會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在另一極使人民群眾轉化為雇傭工人,轉化為自由的“勞動貧民”這一現代歷史的杰作,就需要經受這種苦難。如果按照奧日埃的說法,貨幣“來到世間,在一邊臉上帶著天生的血斑”,那么,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0—871頁。
資本的原始積累,即資本的歷史起源,究竟是指什么呢?既然它不是奴隸和農奴直接轉化為雇傭工人,因而不是單純的形式變換,那么它就只是意味著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即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解體。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2頁。
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的積聚的生產資料,從而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人民群眾遭受的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這種剝奪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們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資本原始積累的方法。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完成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3頁。
民族不是普通的歷史范疇,而是一定時代即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封建制度消滅和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同時就是人們形成為民族的過程。
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1913年1月),《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9頁。
2.資本主義統治的確立
(1)商品生產、工業同農業分離與資本主義生產形式的發展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現代生活史。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頁。
資本主義生產形式的發展,割斷了農業小生產的命脈;這種小生產正在無法挽救地滅亡和衰落。
恩格斯:《法德農民問題》(1894年11月15日—22日之間),《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頁。
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而商品經濟在它自身的發展中轉化為資本主義經濟,并且只有在資本主義經濟下才獲得完全的統治和普遍的擴展。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
在商品經濟下,各種不同類的經濟單位在建立起來,單獨的經濟部門的數量日益增多,執行同一經濟職能的經濟單位的數量日益減少。這種日益發展的社會分工就是資本主義國內市場建立過程中的關鍵。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
加工工業與采掘工業的分離,制造業與農業的分離,使農業本身也變成工業,即變成生產商品的經濟部門。把產品的各種加工彼此分離開來,創立了愈來愈多的生產部門的那種專業化過程也出現在農業中,建立了日益專業化的種種農業區域(和農業系統),不僅引起農產品和工業品之間的交換,而且也引起各種農產品之間的交換。……
可見,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全部發展過程的基礎。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頁。
商品經濟的發展就是一個個工業部門同農業分離。……因此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就意味著愈來愈多的人口同農業分離,就是說工業人口增加,農業人口減少。……沒有工商業人口的增加,農業人口的減少,資本主義是不能設想的,并且誰都知道,這種現象在一切資本主義國家中表現得極為明顯。未必用得著證明,這種情況對國內市場問題的意義很大,因為它既與工業的演進,也與農業的演進有著密切的聯系;工業中心的形成、其數目的增加以及它們對人口的吸引,不能不對整個農村結構產生極深遠的影響,不能不引起商業性的和資本主義的農業的發展。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
一部分生產者從生產資料中“游離”出來,必然以這些生產資料轉入他人手中、變成資本為前提;因而又以下列情況為前提:這些生產資料的新占有者以商品形式生產那些原先歸生產者本人消費的產品,就是說擴大國內市場;這些新的占有者在擴大自己生產時,向市場提出對新工具、原料、運輸工具等等的需求,以及對消費品的需求(這些新占有者日益富有,他們的消費就自然增多)。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
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因而也就是國內市場的擴大,與其說是靠消費品,不如說是靠生產資料。換句話說,生產資料的增長超過消費品的增長。……因此,制造生產資料的社會生產部類應該比制造消費品的社會生產部類增長得快。可見,資本主義國內市場的擴大,在某種程度上并“不依賴”個人消費的增長,而更多地靠生產消費。但是,如果把這種“不依賴性”理解為生產消費完全脫離個人消費,那就錯了:前者能夠而且也應該比后者增長得快(其“不依賴性”也僅限于此);但是不言而喻,生產消費最終總是同個人消費相關聯的。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頁。
直接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的分離,即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標志著從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而且是這一過渡的必要條件),建立了國內市場。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頁。
農業資本主義使農業生產社會化了。……勞動力買賣的非人身交易,正在排擠各種各樣的盤剝形式和人身依附形式,——這一切情況實際上都是同一過程的各個環節,這個過程使農業勞動社會化了,并且使市場波動這種無政府狀態中的矛盾,即各個農業企業的個體性同資本主義大農業的集體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頁。
工業同農業的分離,就是貧苦農民日益破產和變成雇傭工人(手工業的和農業的)。在農村中的這一極,不是手工業的有利可圖,而是貧困和破產迫使人們拋棄土地,而且不僅拋棄土地,還要拋棄獨立的手工業勞動;工業同農業分離的過程,在這里就是剝奪小生產者的過程。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0頁。
與農奴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的舊地主經濟保存下來,慢慢地變成純粹資本主義的“容克”經濟。從工役制最終過渡到資本主義的基礎,是農奴制地主經濟的內部改革。國家的整個土地制度將變成資本主義制度,在長時期內還保持著農奴制的特點。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版序言)》(1907年7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從工役制最終過渡到資本主義的基礎,是小農經濟的自由發展,這種小農經濟由于剝奪地主土地有利于農民而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整個土地制度將變成資本主義制度,因為農奴制的痕跡消滅得愈徹底,農民的分化就進行得愈迅速。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版序言)》(1907年7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2)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統治的確立
人們不是在家里工作了,他們開始在大建筑物內共同工作。手工勞動由蒸汽動力和機器作業代替。
恩格斯:《英國狀況》(1844年1月初—2月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頁。
英國工業的這一次革命化是現代英國各種關系的基礎,是整個社會的運動的動力。上面已經談過,它的第一個結果就是利益被升格為對人的統治。利益霸占了新創造出來的各種工業力量并利用它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這些理應屬于全人類的力量便成為少數富有的資本家的壟斷物,成為他們奴役群眾的工具。商業吞并了工業,因而變得無所不能,變成了人類的紐帶;個人的或國家的一切交往,都被溶化在商業交往中,這就等于說,財產、物升格為世界的統治者。
恩格斯:《英國狀況》(1844年1月初—2月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頁。
資本的積累擴大分工,而分工則增加工人的人數;反過來,工人人數的增加擴大分工,而分工又增加資本的積累。一方面隨著分工的擴大,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的積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賴于勞動,依賴于一定的、極其片面的、機器般的勞動。這樣,隨著工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被貶低為機器,隨著人變成抽象的活動和胃,工人也越來越依賴于市場價格的一切波動,依賴于資本的使用和富人的興致。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頁。
一切財富都成了工業的財富,成了勞動的財富,而工業是完成了的勞動,正像工廠制度是工業的即勞動的發達的本質,而工業資本是私有財產的完成了的客觀形式一樣。——我們看到,只有這時私有財產才能完成它對人的統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力量。——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頁。
由于這些發明(這些發明后來年年都有改進),機器勞動在英國工業的各主要部門戰勝了手工勞動,從那時起,英國工業的全部歷史所講述的,只是手工業者如何被機器驅逐出一個個陣地。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4年9月—1845年3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3頁。
當工業中機械力的巨大意義在實踐中得到證明以后,人們便想盡一切辦法來全面利用機械力,并使這種利用有利于一個個的發明家和廠主;此外,對機器、燃料和原料的需求本身,就直接要求大批工人和許多行業加倍地工作。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4年9月—1845年3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頁。
工業的迅速發展產生了對人手的需要;工資提高了,因此,工人成群結隊地從農業地區涌入城市。人口急劇增長,而且增加的幾乎全是無產者階級。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4年9月—1845年3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頁。
新的工業能夠獲得重要意義,只是因為它把工具變成了機器,把作坊變成了工廠,從而把中間階級中的勞動者變成工人無產者,把以前的大商人變成了廠主;它排擠了小的中間階級,并把居民的一切差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4年9月—1845年3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403頁。
分工把強制勞動的這種使人動物化的作用增強了好多倍。在大多數勞動部門,工人的活動都局限在瑣碎的純機械性的操作上,一分鐘又一分鐘地重復著,年年如此。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4年9月—1845年3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頁。
這種強制勞動剝奪了工人的一切可支配的時間,工人只有一點時間用于吃飯和睡覺,而沒有時間從事戶外活動,在大自然中獲得一點享受,更不用說從事精神活動了,這種工作怎能不使人淪為牲口呢!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4年9月—1845年3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頁。
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頁。
可以說,在1825年——第一次普遍危機時期——以前,消費的需求一般說來比生產增長得快,機器的發展是市場需求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致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
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
資產階級把它在封建主義統治下發展起來的生產力掌握起來。一切舊的經濟形式、一切與之相適應的市民關系以及作為舊日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政治制度都被粉碎了。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3頁。
簡單的工具,工具的積累,合成的工具;僅僅由人作為動力,即由人推動合成的工具,由自然力推動這些工具;機器;有一個發動機的機器體系;有自動發動機的機器體系——這就是機器發展的進程。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頁。
由于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脫離了本國基地的大工業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7頁。
總之,機器的采用加劇了社會內部的分工,簡化了作坊內部工人的職能,集結了資本,使人進一步被分割。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8頁。
機器可以說是資本家用來對付熟練勞動者反抗的武器。現代工業中一個最重大的發明——自動走綻紡紗機擊潰了進行反抗的紡紗工人。即使說同盟和罷工的結果只是引起各種用來對付同盟和罷工的機械發明,那么僅就這一點來說,同盟和罷工對工業的發展也是有巨大影響的。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0頁。
由于在世界各國機器勞動不斷降低工業品的價格,舊的工場手工業制度或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工業制度完全被摧毀。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0頁。
凡是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的地方,工業革命都使資產階級及其財富和勢力最大限度地發展起來,使它成為國內的第一階級。結果,凡是完成了這種過程的地方,資產階級都取得了政治權力,并擠掉了以前的統治階級——貴族、行會師傅和代表他們的專制王朝。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0頁。
工業革命到處都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以同樣的速度發展起來。資產者越發財,無產者的人數也就越多。因為只有資本才能使無產者找到工作,而資本只有在使用勞動的時候才能增加,所以無產階級的增加和資本的增加是完全同步的。同時,工業革命使資產者和無產者都集中在最有利于發展工業的大城市里,廣大群眾聚集在一個地方,使無產者意識到自己的力量。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1頁。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隨著擠掉手工勞動的新機器的不斷發明,大工業把工資壓得越來越低,把它壓到上面說過的最低額,因而無產階級的處境也就越來越不堪忍受了。這樣,一方面由于無產階級不滿情緒的增長,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力量的壯大,工業革命便孕育著一個由無產階級進行的社會革命。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1—682頁。
大工業創造了像蒸汽機和其他機器那樣的手段,使工業生產在短時間內用不多的費用便能無限地增加起來。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2頁。
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只有在現代工業已按本身需要改造了一切所有制關系的地方才有可能實現;而工業又只有在它已奪得世界市場的時候才能達到這樣強大的地步,因為在本國的疆界內是不能滿足其發展需要的。
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1849年底—1850年3月底和1850年10月—11月1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頁。
資產階級革命,例如18世紀的革命,總是突飛猛進,接連不斷地取得勝利的;革命的戲劇效果一個勝似一個,人和事物好像是被五彩繽紛的火光所照耀,每天都充滿極樂狂歡;然而這種革命為時短暫,很快就達到自己的頂點,而社會在還未學會清醒地領略其疾風暴雨時期的成果之前,一直是沉溺于長期的酒醉狀態。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大約1851年12月中—1852年3月25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頁。
工業革命并不始于動力,而是始于英國人稱為工作機的那部分機器,就是說,并不是始于比如說轉動紡車的腳被水或蒸汽所代替,而是始于直接的紡紗過程本身的改變和人的一部分勞動被排除,而人的這部分勞動不是指單純的力的使用(比如踩動輪子),而是同加工、同對所加工的材料的直接作用有關的。
馬克思:《致恩格斯》(1863年1月28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頁。
一旦機械應用于自古以來都必須通過人的勞動才能取得最后成果的地方,就是說,不是應用于如上述工具那樣從一開始就根本不需要用人的手來加工原料的地方,而是應用于按事物的性質來說,人不是從一開始就只作為簡單的力起作用的地方,工業革命就開始了。
馬克思:《致恩格斯》(1863年1月28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2頁。
“現代社會”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國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它或多或少地擺脫了中世紀的雜質,或多或少地由于每個國度的特殊的歷史發展而改變了形態,或多或少地有了發展。……但是,不同的文明國度中的不同的國家,不管它們的形式如何紛繁,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建立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上,只是這種社會的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罷了。所以,它們具有某些根本的共同特征。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大約寫于1875年4月底—5月7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頁。
騎士的城堡在被新式火炮轟開以前很久,就已經被貨幣破壞了。實際上,火藥可以說只是為貨幣服務的法警而已。貨幣是市民階級的巨大的政治平衡器。凡是在貨幣關系排擠了人身關系、貨幣貢賦排擠了實物貢賦的地方,封建關系就讓位于資產階級關系。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1884年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頁。
工場手工業生產了機器,而大工業借助于機器,在它首先占領的那些生產領域排除了手工業生產和工場手工業生產。因此,機器生產是在與它不相適應的物質基礎上自然興起的。機器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推翻這個最初是現成地遇到的、后來又在其舊形式中進一步發展了的基礎本身,建立起與它自身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新基礎。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9頁。
殖民制度、國債、重稅、保護關稅制度、商業戰爭等等——所有這些真正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嫩芽,在大工業的幼年時期都大大地成長起來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3年7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8頁。
隨著鐵路和工廠的建立,已有的銀行擴大了而且建立了新的銀行;由于農民從農奴地位下解放出來,有了遷徙自由,而且可以預期,在這之后,這些農民中的很大部分自然而然也將從占有土地的狀況中解放出來。這樣,俄國在短短的時間里就奠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基礎。但是與此同時也就舉起了連根砍斷俄國農民公社的斧頭。
恩格斯:《〈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1894年1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頁。
我國“人民”手工業的組織,對資本主義的整個發展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它向我們清楚地表明,資本主義產生于、萌芽于簡單協作的形式(陶器業中的Ⅲ類);其次,它向我們表明,由于商品經濟而積蓄在個人手中的“儲金”怎樣變成資本,即先是壟斷銷路(“包買主”和商人),因為只有這些“儲金”的所有者,才有做批發生意所必需的資金,可以等待時機在遠地市場銷售商品;再其次,它還向我們表明,這一商業資本怎樣奴役大批生產者和組織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即資本主義的家庭手工制大生產;最后,它向我們表明,市場的擴大、競爭的加劇怎樣使技術提高,這一商業資本怎樣變成產業資本和組織大機器生產。
列寧:《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1894年春夏),《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5—186頁。
從手工工場向工廠過渡,標志著技術的根本變革,這一變革推翻了幾百年積累起來的工匠手藝,隨著這個技術變革而來的必然是:社會生產關系的最劇烈的破壞,各個生產參加者集團之間的徹底分裂,與傳統的完全決裂,資本主義一切陰暗面的加劇和擴大,以及資本主義使勞動大量社會化。因而,大機器工業是資本主義的最高峰,是它的消極因素和“積極因素”的最高峰。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5頁。
只有大機器工業才能引起工業與農業的完全分離。……資本主義在發展到大機器工業階段以前是不能徹底割斷工人與土地的聯系的……正是機器生產使工人離開土地。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2—494頁。
現在我們把我國工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料所得出的基本結論總括一下。這種發展有三個主要階段:小商品生產(小的、主要是農民的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和工廠(大機器工業)。事實完全駁倒了我國流行的關于“工廠”工業與“手工”工業分離的看法。相反,把它們分開純粹是人為的。上述三種工業形式的聯系與繼承性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事實十分清楚地表明,小商品生產的基本趨勢是發展資本主義,特別是形成工場手工業,而工場手工業在我們面前極其迅速地成長為大機器工業。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7—498頁。
農業的發展落后于工業,這是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固有的現象,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的比例遭到破壞、發生危機和物價高漲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
資本使農業擺脫了封建制度,擺脫了中世紀和宗法制的停滯落后狀態,使農業加入了商業周轉,從而進入世界范圍的經濟發展。但是資本不僅沒有消除群眾所受到的壓迫、剝削、貧困,反而以新的形式制造了這些災難,并且在“現代的”基礎上復活了舊的災難。資本主義不僅沒有消除工農業之間的矛盾,反而擴大了這種矛盾,使矛盾更加尖銳化。主要在商業和工業領域形成的資本,愈來愈沉重地壓迫著農業。
列寧:《關于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新材料》(不晚于1915年12月29日〔1916年1月6日〕),《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231頁。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小農變成了商品生產者——不管他是否愿意,不管他是否察覺到這一點。問題的全部實質就在于這種變化。甚至在小農還沒有剝削雇傭工人的時候,單是這種變化也總歸使他成為無產階級的對抗者,成為小資產者。小農出賣自己的產品,無產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小農作為一個階級不能不力求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他們這樣做就無異于同大土地占有者一道共同瓜分地租,同地主團結起來共同反對社會的其他階層。小農就其階級地位來看,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必然變成小土地所有者。
列寧:《關于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新材料》(不晚于1915年12月29日〖1916年1月6日〗),《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1—232頁。
在18世紀(更正確些說,從18世紀末起)和19世紀,世界各地發生了革命。農奴制在西歐各國被取代了。這一點在俄國發生得最晚。俄國在1861年也發生了變革,結果一種社會形式被另一種社會形式所代替——農奴制被資本主義所代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階級劃分仍然存在,還保留著農奴制的各種遺跡和殘余,但是階級劃分基本上具有另一種形式。
列寧:《論國家》(1919年7月11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87頁。
(3)商品成為產品的一般形式是資本主義確立的重要標志
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商品才變為產品的一般形式,所有產品才必須采取商品的形式,買和賣才不僅支配了生產的剩余,而且支配了生產的實體本身,各種生產條件本身才廣泛地表現為從流通進入生產過程的商品。所以,如果說一方面商品表現為資本形成的前提,那么另一方面,就商品是產品的一般元素形式而言,它在本質上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產物和結果。
馬克思:《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63年8月—1865年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頁。
(1)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才使商品成為一切產品的一般形式。
(2)只有在勞動者不再是生產條件的一部分(奴隸制,農奴制),或者原始共同體(印度)不再是基礎的時候,商品生產才必然會導致資本主義生產。就是從勞動力本身普遍地成為商品的時刻起。
(3)資本主義生產揚棄了商品生產的基礎,揚棄了孤立的、獨立的生產和商品占有者的交換或等價交換。資本和勞動力的交換變成了形式上的。
馬克思:《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63年8月—1865年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頁。
商品作為產品的一般必要形式,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專有的特征,明顯地表現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造成的大規模生產中,表現在產品的片面性和數量龐大上;這就使產品必然具有一種社會的性質和同社會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性質,但又使產品作為使用價值同滿足生產者需要之間的直接關系,表現為某種完全偶然的、無關緊要的和無足輕重的東西。這種大量產品必須實現為交換價值,必須通過商品的形態變化,這不僅是為維持以資本家身份進行生產的生產者的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為生產過程本身的更新和連續所必需。
馬克思:《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63年8月—1865年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430頁。
一旦依靠雇傭勞動進行的生產普遍化,商品生產就必然成為生產的普遍形式。商品生產普遍化了,它又使社會的分工不斷增進,就是說,一個資本家作為商品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專門化,互相補充的各個生產過程越來越分裂為獨立的生產過程。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1893年7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3頁。
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越發展,它對主要是直接滿足自己需要而只把多余產品轉化為商品的每一種舊生產形式,就越發生破壞和解體的作用。它使產品的出售成為人們關心的主要事情,它起初并沒有顯著地侵襲到生產方式本身,例如,資本主義的世界貿易對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人民最初發生的影響就是如此。但是接著,在它已經扎根的地方,它就會把一切以生產者本人勞動為基礎或只把多余產品當做商品出售的商品生產形式盡行破壞。它首先是使商品生產普遍化,然后使一切商品生產逐步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1893年7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趨勢是盡可能使一切生產轉化為商品生產;它實現這種趨勢的主要手段,正是把一切生產卷入它的流通過程;而發達的商品生產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產業資本的侵入,到處促進這種轉化,同時又促使一切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1893年7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頁。
實際上,資本主義生產是作為生產的普遍形式的商品生產,但是,它之所以如此,在它的發展中之所以越來越如此,只是因為在這里,勞動本身表現為商品,因為工人出賣勞動,即他的勞動力的職能,并且如我們所假定的,是按照由它的再生產費用決定的它的價值出賣的。勞動越變為雇傭勞動,生產者就越變為產業資本家;因而,資本主義生產(從而商品生產)只有在直接的農業生產者也是雇傭工人的時候,才充分地表現出來。在資本家和雇傭工人的關系上,貨幣關系,買者和賣者的關系,成了生產本身所固有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的基礎是生產的社會性質,而不是交易方式的社會性質;相反,后者是由前者產生的。然而,不是把生產方式的性質看做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交易方式的基礎,而是反過來,這是和資產階級眼界相符合的,在資產階級眼界內,滿腦袋都是生意經。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1893年7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開始就有兩個特征。
第一,它生產的產品是商品。使它和其他生產方式相區別的,不在于生產商品,而在于,成為商品是它的產品的占統治地位的、決定的性質。這首先意味著,工人自己也只是表現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現為自由的雇傭工人,這樣,勞動就表現為雇傭勞動。有了以上說明,已無須重新論證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怎樣決定著這種生產方式的全部性質。這種生產方式的主要當事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本身不過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體現者,人格化,是由社會生產過程加在個人身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是這些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物。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二個特征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是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1894年11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5—997頁。
根據馬克思的學說看來,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有兩個:(1)商品生產是生產的普遍形式。在各種不同的社會生產機體中,產品都具有商品形式,但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產品的這種形式才是普遍的,而不是特殊的、個別的和偶然的。(2)不僅勞動產品具有商品形式,而且勞動本身即人的勞動力也具有商品形式。勞動力的商品形式的發展程度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
列寧:《民粹主義的經濟內容及其在司徒盧威先生的書中受到的批評》(1894年底—1895年初),《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8頁。
資本主義的一般特性,就是資本的占有同資本在生產中的運用相分離,貨幣資本同工業資本或者說生產資本相分離,全靠貨幣資本的收入為生的食利者同企業家及一切直接參與運用資本的人相分離。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頁。
(二)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
1.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
(1)資本的統治是自由競爭的前提
由此可見,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是在封建社會里造成的。在這些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封建社會的生產和交換在其中進行的關系,封建的農業和工場手工業組織,一句話,封建的所有制關系,就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這種關系已經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它已經被炸毀了。
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7頁。
自由競爭是私有制最后的、最高的、最發達的存在形式。因此一切從私有制的基礎出發而同時又反對自由競爭的措施都是反動的,都力圖恢復私有制的低級發展階段,因此,這種措施最終必將在競爭面前遭到失敗,使目前這種社會狀態重新恢復。
恩格斯:《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1847年9月27日前和10月3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2頁。
價格越來越由生產費用決定,交換延及一切生產關系,這些只有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自由競爭的社會里,才得到充分發展,并且發展得越來越充分。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頁。
從概念來說,競爭不過是資本的內在本性,是作為許多資本彼此間的相互作用而表現出來并得到實現的資本的本質規定,不過是作為外在必然性表現出來的內在趨勢。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頁。
如果說自由競爭消除了以往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限制,那么,首先應當看到,對競爭來說是限制的那些東西,對以往的生產方式來說卻是它們自然地發展和運動的內在界限。只有在生產力和交往關系發展到足以使資本本身能夠開始作為調節生產的本原而出現以后,這些界限才成為限制。資本所打碎的界限,就是對資本的運動、發展和實現的限制。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頁。
自由競爭是資本同作為另一個資本的它自身的關系,即資本作為資本的現實行為。只有隨著自由競爭的發展,資本的內在規律——這些規律在資本發展的歷史準備階段上僅僅表現為一些傾向——才確立為規律,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才在與它相適應的形式上確立起來。因為自由競爭就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自由發展,就是資本的條件和資本這一不斷再生產這些條件的過程的自由發展。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頁。
在自由競爭中自由的并不是個人,而是資本。只要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還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所必需的、因而是最適當的形式,個人在資本的純粹條件范圍內的運動,就表現為個人的自由,然而,人們又通過不斷回顧被自由競爭所摧毀的那些限制來把這種自由教條地宣揚為自由。自由競爭是資本的現實發展。它使符合資本本性,符合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符合資本概念的東西,表現為單個資本的外在必然性。各資本在競爭中相互之間施加的、以及資本對勞動等等施加的那種相互強制(工人之間的競爭僅僅是各資本競爭的另一種形式),就是財富作為資本取得的自由的同時也是現實的發展。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頁。
自由競爭是與資本生產過程相適應的形式。自由競爭越發展,資本運動的形式就表現得越純粹。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頁。
自由競爭恰恰只不過是各資本的自由運動,也就是說,資本已不是在屬于解體了的準備階段的條件中運動,而是在資本本身的條件中運動。資本的統治是自由競爭的前提,就像羅馬的皇帝專制政體是自由的羅馬“私法”的前提一樣。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頁。
如果說,在自由競爭的范圍內,個人通過單純追求他們的私人利益而實現公共的利益,或更確切些說,實現普遍的利益,那么,這無非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條件下他們的相互壓榨,因而他們的相互沖突本身也只不過是發生這種相互作用所依據的條件的再創造。不過,一旦把競爭看做自由個性的所謂絕對形式這種錯覺消失了,那么這種情況就證明,競爭的條件,即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條件,已經被人們當做限制而感覺到和考慮到了,因而這些條件已經成為而且越來越成為這樣的限制了。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頁。
斷言自由競爭等于生產力發展的終極形式,因而也是人類自由的終極形式,這無非是說資產階級的統治就是世界歷史的終結——對前天的暴發戶們來說這當然是一個愉快的想法。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頁。
資本就是靠同它競爭的資本家和同它競爭的國家的破產獲利,以實現更高程度的積聚,因此,經濟競爭即在經濟上促使對手破產的斗爭愈尖銳、回旋余地愈“狹窄”,資本家就愈是力求輔之以軍事手段來促使對手破產。
列寧:《第二國際的破產》(1915年5—6月),《列寧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頁。
壟斷前的資本主義,即自由競爭占統治的資本主義,發展到頂點的時期是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頁。
對自由競爭占完全統治地位的舊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是商品輸出。對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最新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則是資本輸出。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頁。
自由競爭是資本主義和一般商品生產的基本特性;壟斷是自由競爭的直接對立面,但是我們眼看著自由競爭開始轉化為壟斷:自由競爭造成大生產,排擠小生產,又用更大的生產來代替大生產,使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從中產生了并且還在產生著壟斷,即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以及同它們相融合的十來家支配著幾十億資金的銀行的資本。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頁。
(2)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必然被壟斷所代替
誰都知道,現代的壟斷就是由競爭本身產生的。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5頁。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僅可以找到競爭、壟斷和它們的對抗,而且可以找到它們的合題,這個合題并不是公式,而是運動。壟斷產生著競爭,競爭產生著壟斷。壟斷者彼此競爭著,競爭者變成了壟斷者。如果壟斷者用局部的聯合來限制彼此間的競爭,工人之間的競爭就要加劇;對某個國家的壟斷者來說,無產者群眾越增加,各國壟斷者之間的競爭就越瘋狂。合題就是:壟斷只有不斷投入競爭的斗爭才能維持自己。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6—637頁。
歷來受人稱贊的競爭自由已經日暮途窮,必然要自行宣告明顯的可恥破產。這種破產表現在:在每個國家里,一定部門的大工業家會聯合成一個卡特爾,以便調節生產。一個委員會確定每個企業的產量,并最后分配接到的訂貨。在個別場合,甚至有時會成立國際卡特爾。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1894年11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6頁。
資本主義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工業蓬勃發展,生產集中于愈來愈大的企業的工程進行得非常迅速。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頁。
競爭轉化為壟斷。生產的社會化有了巨大的進展。就連技術發明和技術改進的過程也社會化了。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頁。
從前是各個業主自由競爭,他們是分散的,彼此毫不了解,他們進行生產都是為了在情況不明的市場上去銷售,現在則完全不同了。集中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可以對本國的,甚至像下面所說的,對許多國家以至全世界所有的原料來源(例如蘊藏鐵礦的土地)作出大致的估計。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頁。
舊的資本主義,即絕對需要交易所作為自己的調節器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正在成為過去。代替它的是新的資本主義,這種新的資本主義帶有某種過渡性事物、某種自由競爭和壟斷混合物的鮮明特征。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頁。
從自由競爭中生長起來的壟斷并不消除自由競爭,而是凌駕于這種競爭之上,與之并存,因而產生許多特別尖銳特別劇烈的矛盾、摩擦和沖突。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頁。
帝國主義是作為一般資本主義基本特性的發展和直接繼續而生長起來的。但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階段,資本主義的某些基本特性開始轉化成自己的對立面,從資本主義到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結構的過渡時代的特點已經全面形成和暴露出來的時候,資本主義才變成了資本帝國主義。在這一過程中,經濟上的基本事實,就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為資本主義的壟斷所代替。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頁。
以小業主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自由競爭,民主,——所有這些被資本家及其報刊用來欺騙工農的口號,都早已成為過去的東西。資本主義已成為極少數“先進”國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居民實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殺的世界體系。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法文版和德文版序言(1920年7月6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頁。
2.資本主義壟斷階段
(1)資本的集中與壟斷
你們消滅了小的壟斷,以便使一個巨大的根本的壟斷,即所有權,更自由地、更不受限制地起作用;你們把文明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以便贏得新的地域來擴張你們卑鄙的貪欲;你們使各民族建立起兄弟般的關系——但這是盜賊的兄弟情誼;你們減少了戰爭次數,以便在和平時期賺更多的錢,以便使各個人之間的敵視、可恥的競爭戰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頁。
其結果是:在通常情況下,按照強者的權利,大資本和大土地占有吞并小資本和小土地占有,就是說,產生了財產的集中。在商業危機和農業危機時期,這種集中就進行得更快。一般說來,大的財產比小的財產增長得更快,因為從收入中作為占有者的費用所扣除的部分要小得多。這種財產的集中是一個規律,它與所有其他的規律一樣,是私有制所固有的……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頁。
在私有制的統治下,積累就是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的積聚,只要聽任資本的自然趨向,積累一般說來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資本的這種自然使命恰恰是通過競爭來為自己開辟自由的道路的。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頁。
另一方面,他的土地信用公司公開聲明的宗旨是把借貸資本送往農村。這個公司所達到的惟一結果,不是改善農業,而是使小自由農破產,加速了土地的集中。歸根到底,我們在這里所看到的又是那個老牌的失效的萬應靈丹——信用機構。誰都不會否認,第二帝國標志著法國信用事業發展的一個時代。但是,誰也不會否認,在這方面帝國走得太遠了,隨著自己信用的喪失,它也失去了鼓勵信用的能力。看來,這里惟一的新事物就是:半官方的信用機構繃得太緊了,對它的要求太過分了,所以路易·波拿巴現在夢想著把政府本身直接變成貸款事務所。由于每一個這樣的企圖總是帶有巨大的危險,所以這一企圖也必然要遭到失敗,就像他囤積糧食以提高糧價的企圖失敗了一樣。
馬克思:《法國的狀況》(1860年1月17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8頁。
人民要想擺脫大公司的壟斷權力以及(對于群眾的直接福利的)有害影響,將是徒然的,這些大公司從內戰一開始就以日益加快的速度控制工業、商業、地產、鐵路和金融業。美國的優秀著作家們公開宣布了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盡管反對奴隸制的戰爭打碎了束縛黑人的鎖鏈,然而在另一方面,卻使白人生產者遭到奴役。
馬克思:《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78年11月15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頁。
鐵路首先是作為“實業之冠”出現在那些現代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如英國、美國、比利時、法國等。我把它叫作“實業之冠”,不僅是因為它終于(同遠洋輪船和電報一起)成了和現代生產資料相適應的交通聯絡工具,而且也因為它給巨大的股份公司提供了基礎,同時形成了從股份銀行開始的其他各種股份公司的一個新的起點。總之,它給資本的積聚以一種從未預料到的推動力,而且也加速了和大大擴大了借貸資本的世界性活動,從而使整個世界陷入金融欺詐和相互借貸——資本主義形式的“國際”博愛——的羅網之中。
馬克思:《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79年4月10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434頁。
交易所只改變從工人身上已經竊得的剩余價值的分配,而這種分配是如何進行的,這一點對于工人本身而言,起初可以說是無所謂的。但交易所朝著集中的方向改變分配,大大加速資本的積聚,因此這是像蒸汽機那樣的革命的因素。
恩格斯:《致愛德華·伯恩施坦》(1883年2月8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7頁。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投入工業企業的資本有不斷增長的必要,而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競爭迫使他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他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頁。
當英國工業壟斷地位還保存著的時候,英國工人階級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沾過這一壟斷地位的利益。這些利益在工人階級中間分配得極不均勻:享有特權的少數人撈取了絕大部分利益,但廣大的群眾至少有時也能沾到一點。而這就是自從歐文主義滅絕以后,社會主義在英國未曾出現的原因。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892年7月21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8頁。
(2)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特征
每一個競爭者,不管他是工人,是資本家,或是土地占有者,都必定希望取得壟斷地位。每一個較小的競爭者群體都必定希望為自己取得壟斷地位來對付所有其他的人。競爭建立在利益基礎上,而利益又引起壟斷;簡言之,競爭轉為壟斷。另一方面,壟斷擋不住競爭的洪流;而且,它本身還會引起競爭,正如禁止輸入或高額關稅直接引起走私一樣。競爭的矛盾和私有制本身的矛盾是完全一樣的。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頁。
這個表面上自由的時代,實際上是壟斷組織的時代,這些壟斷組織不是像在伊麗莎白和查理一世時代那樣經國王的準許建立起來,而是由議會批準,得到法律的承認,并且被宣布為國有化的企業。
馬克思:《東印度公司,它的歷史與結果》(1853年6月24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頁。
資本主義在農業中和工業中都造成了空前未有的生產集中以代替過去的生產分散。這是我們所考察的資本主義特點的最明顯和最突出的但決非唯一的表現。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頁。
從前的“和平的”資本主義時代被當今帝國主義時代所代替的基礎是什么,基礎就是自由競爭已讓位于資本家的壟斷同盟,整個地球已被瓜分完畢。顯然,這兩件事實(和因素)都確實具有世界意義,因為,只有當資本能夠暢行無阻地擴大殖民地和奪取非洲等地的無主的土地,而資本的集中還很薄弱,壟斷企業即龐大到能夠控制整個一個工業部門的企業還沒有產生時,自由貿易與和平競爭才是可能的和必然的。
列寧:《第二國際的破產》(1915年5—6月),《列寧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頁。
交換的發展,大生產的發展,這是幾百年來全世界范圍內處處可見的基本趨勢。在交換發展的一定階段,在大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即大致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所達到的階段,交換造成了經濟關系的國際化和資本的國際化,大生產達到了十分龐大的規模,以至自由競爭開始被壟斷所取代。典型的已經不是“自由地”進行競爭(在國內和在國際關系中)的企業,而是企業家壟斷同盟,托拉斯。
列寧:《為尼·布哈林〈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一書寫的序言》(1915年12月21日〔1916年1月3日〕以前),《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142頁。
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說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壟斷。因為幾十個大型企業彼此之間容易達成協議;另一方面,正是企業的規模巨大造成了競爭的困難,產生了壟斷的趨勢。這種從競爭到壟斷的轉變,不說是最新資本主義經濟中最重要的現象,也是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頁。
官方學者曾經力圖用緘默這種陰謀手段來扼殺馬克思的著作,因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所作的理論和歷史的分析,證明了自由競爭產生生產集中,而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導致壟斷。現在,壟斷已經成了事實。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頁。
對壟斷組織的歷史可以作如下的概括:(1)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是自由競爭發展的頂點即最高階段。這時壟斷組織還只是一種不明顯的萌芽。(2)1873年危機之后,卡特爾有一段很長的發展時期,但卡特爾在當時還是一種例外,還不穩固,還是一種暫時現象。(3)19世紀末的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這時卡特爾成了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之一。資本主義轉化為帝國主義。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頁。
壟斷既然已經形成,而且操縱著幾十億資本,它就絕對不可避免地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而不管政治制度或其他任何“細節”如何。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頁。
給帝國主義下這樣一個定義,其中要包括帝國主義的如下五個基本特征:(1)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3)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176頁。
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就是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的壟斷,也就是說,這種壟斷是從資本主義生長起來并且處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競爭的一般環境里,同這種一般環境始終有無法解決的矛盾。盡管如此,這種壟斷還是同任何壟斷一樣,必然產生停滯和腐朽的趨向。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頁。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壟斷決不能完全地、長久地排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這也是超帝國主義論荒謬的原因之一)。用改良技術的辦法可能降低生產費用和提高利潤,這種可能性當然是促進著各種變化的。但是壟斷所固有的停滯和腐朽的趨勢仍舊在發生作用,而且在某些工業部門,在某些國家,在一定的時期,這種趨勢還占上風。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頁。
壟斷資本主義使資本主義的一切矛盾尖銳到什么程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只要指出物價高漲和卡特爾的壓迫就夠了。這種矛盾的尖銳化,是從全世界金融資本取得最終勝利時開始的過渡歷史時期的最強大的動力。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頁。
壟斷,寡頭統治,統治趨向代替了自由趨向,極少數最富強的國家剝削愈來愈多的弱小國家,——這一切產生了帝國主義的這樣一些特點,這些特點使人必須說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頁。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這個特點分三個方面:(1)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2)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3)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壟斷代替自由競爭,是帝國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帝國主義的實質。
列寧:《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分裂》(1916年8月9日〔22日〕以前),《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頁。
(3)壟斷階段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
通常把歷史時代劃分為:(1)1789—1871年;(2)1871—1914年;(3)1914—?。……第一個時代是從法國大革命到普法戰爭;這是資產階級崛起的時代,是它獲得完全勝利的時代。這是資產階級的上升時期,是一般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特別是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的時代,是已經過時的封建專制制度迅速崩潰的時代。第二個時代是資產階級取得完全統治而走向衰落的時代,是從進步的資產階級轉變為反動的甚至最反動的金融資本的時代。這是新的階級即現代民主派準備和慢慢積聚力量的時代。第三個時代剛剛開始;這個時代使資產階級處于相當于封建主在第一個時代所處的同樣的“地位”。這是帝國主義時代,是帝國主義發生動蕩和由帝國主義引起動蕩的時代。
列寧:《打著別人的旗幟》(1915年1月以后),《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3頁。
資本主義使集中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整個整個的工業部門都掌握在辛迪加、托拉斯這些資本家億萬富翁的同盟手中,幾乎整個地球已被這些“資本大王”所瓜分,他們或者采取占有殖民地的形式,或者用金融剝削的千萬條繩索緊緊纏住其他國家。自由貿易和競爭已經被追求壟斷、搶奪投資場所和原料輸出地等等的意向所代替。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已經由原先反封建主義斗爭中的民族解放者,變為最大的民族壓迫者了。資本主義已經由進步變為反動,它使生產力發展到了這種程度,以致人類面臨這樣的抉擇:要么過渡到社會主義,要么一連幾年、甚至幾十年地經受“大”國之間為勉強維持資本主義(以殖民地、壟斷、特權和各種各樣的民族壓迫為手段)而進行的武裝斗爭。
列寧:《社會主義與戰爭》(1915年7—8月),《列寧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4—325頁。
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緊緊接近最全面的生產社會化,它不顧資本家的愿望與意識,可以說是把他們拖進一種從完全的競爭自由向完全的社會化過渡的新的社會秩序。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頁。
統治關系和由此產生的強制,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的典型現象,正是勢力極大的經濟壟斷組織的形成所必然引起而且已經引起的結果。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頁。
臨近20世紀時,我們看到已經形成了另一種壟斷:第一,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了資本家的壟斷同盟;第二,少數積累了巨額資本的最富的國家處于壟斷地位。在先進的國家里出現了大量的“過剩資本”。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頁。
在金融資本時代,私人壟斷組織和國家壟斷組織是交織在一起的,實際上這兩種壟斷組織都不過是最大的壟斷者之間為瓜分世界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斗爭中的一些環節而已。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頁。
帝國主義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徹底改造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使資本主義的矛盾復雜化和尖銳化,使壟斷和自由競爭“攪在一起”,但它消除不了交換、市場、競爭、危機等等。
帝國主義是腐朽的但還沒有完全腐朽的資本主義,是垂死的但還沒有死亡的資本主義。不是純粹的壟斷,而是壟斷和交換、市場、競爭、危機并存,——這就是帝國主義的最本質的特征。
列寧:《修改黨綱的材料》(1917年4月—5月),《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9頁。
正是競爭和壟斷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原則”的結合才是帝國主義的本質,正是這種結合在醞釀著崩潰,即社會主義革命。
列寧:《修改黨綱的材料》(1917年4月—5月),《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0頁。
同這個以英法為主的集團對立的是另一個資本家集團,這個集團更加兇惡,更加富有掠奪性。這個集團的資本家走近資本主義筵席的時候,席位已被占光了,但是他們采用了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新的角斗方法,采用了優良的技術和無比優越的組織,使舊的資本主義即自由競爭時代的資本主義變成了大托拉斯、辛迪加、卡特爾的資本主義。這個集團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國家化的原則,把資本主義的巨大力量和國家的巨大力量聯合成一部機器,使千百萬人處于一個國家資本主義組織之中。
列寧:《戰爭與革命》(1917年5月14日〔27日〕的演講),《列寧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頁。
世界資本主義現在(約從20世紀初開始)已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或金融資本時代,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這時資本家的壟斷同盟——辛迪加、卡特爾、托拉斯已具有決定的意義,大量集中的銀行資本已和工業資本融合起來,資本向外國的輸出已發展到極大的規模,最富裕的國家已把全世界的領土瓜分完畢,國際托拉斯已開始從經濟上瓜分世界。
列寧:《俄共(布)綱領草案》(1919年2月),《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189頁。
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壟斷資本主義代替了自由競爭;銀行以及資本家的同盟準備了一個對產品的生產和分配過程實行社會調節的機構;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發展引起了物價的高漲和辛迪加對工人階級壓迫的加重,工人階級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遭到巨大困難;帝國主義戰爭造成慘禍、災難、破產和粗野,——這一切就使目前所達到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成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
列寧:《俄共(布)綱領草案》(1919年2月),《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頁。
帝國主義最突出最本質的特征就是資本達到了巨大的規模。大規模的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極少數資本家有時能把一些工業部門整個集中在自己手里;這些工業部門轉到了往往是國際性的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等聯合組織的手里。因此,壟斷資本家不僅在個別國家內,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在金融方面、產權方面、部分地也在生產方面,控制了整個整個的工業部門。在這個基礎上就形成了極少數大銀行、金融大王、金融巨頭的空前未有的統治,他們實際上甚至把最自由的共和國都變成了金融君主國。
列寧:《關于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和報告》(1920年7月19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2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