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 論資本主義
- 呂薇洲本卷主編 劉海霞 邢文增 劉向陽 牛政科 張福軍 遇薈副主編
- 17893字
- 2019-07-16 11:47:41
三 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一)資本主義滅亡的歷史必然性
1.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克服其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
于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頁。
以往的社會主義固然批判了現存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說明這個生產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對付這個生產方式;它只能簡單地把它當做壞東西拋棄掉。但是,問題在于:一方面應當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聯系和它在一定歷史時期存在的必然性,從而說明它滅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應當揭露這種生產方式的一直還隱蔽著的內在性質,因為以往的批判主要是針對有害的后果,而不是針對事物的進程本身。這已經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而完成了。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0頁。
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則相反,它存在還不到300年,而且只是從大工業出現以來,即100年以來,才占據統治地位,而在這個短短的時期內它已經造成了分配上的對立——一方面,資本積聚于少數人手中,另一方面,一無所有的群眾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它必然要走向滅亡。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頁。
新的生產方式越是在一切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和一切在經濟上起決定作用的國家里占統治地位,并從而把個體生產排擠到無足輕重的殘余地位,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鮮明地表現出來。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用來加劇社會生產中的這種無政府狀態的主要工具正是無政府狀態的直接對立物:每一單個生產企業中的生產作為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日益加強的組織性。……在資本家和資本家之間,在工業部門和工業部門之間以及國家和國家之間,生死存亡都取決于天然的或人為的生產條件的優劣。失敗者被無情地淘汰掉。這是從自然界加倍瘋狂地搬到社會中來的達爾文的個體生存斗爭,動物的自然狀態竟表現為人類發展的頂點。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290頁。
因此,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暴露出它沒有能力繼續駕馭這種生產力。另一方面,這種生產力本身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消除這種矛盾,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那種性質。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頁。
如果說危機暴露出資產階級沒有能力繼續駕馭現代生產力,那么,大的生產機構和交通機構向股份公司和國家財產的轉變就表明資產階級在這方面是多余的。資本家的全部社會職能現在由領工薪的職員來執行了。資本家除了拿紅利、持有剪息票、在各種資本家相互爭奪彼此的資本的交易所中進行投機以外,再也沒有任何其他的社會活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起初排擠工人,現在卻在排擠資本家了,完全像對待工人那樣把他們趕到過剩人口中去,雖然暫時還沒有把他們趕到產業后備軍中去。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頁。
當人們按照今天的生產力終于被認識了的本性來對待這種生產力的時候,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就讓位于按照社會總體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的社會的有計劃的調節。那時,資本主義的占有方式,即產品起初奴役生產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讓位于那種以現代生產資料的本性為基礎的產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資料和享受資料。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頁。
當社會成為全部生產資料的主人,可以在社會范圍內有計劃地利用這些生產資料的時候,社會就消滅了迄今為止的人自己的生產資料對人的奴役。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頁。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
恩格斯:《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2頁。
這樣,現在按社會化方式生產的產品已經不歸那些真正使用生產資料和真正生產這些產品的人占有,而是歸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生產實質上已經社會化了。但是,它們仍然服從于這樣一種占有形式,這種占有形式是以個體的私人生產為前提,因而在這種形式下每個人都占有自己的產品并把這個產品拿到市場上去出賣。生產方式雖然已經消滅了這一占有形式的前提,但是它仍然服從于這一占有形式。賦予新的生產方式以資本主義性質的這一矛盾,已經包含著現代的一切沖突的萌芽。新的生產方式越是在一切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和一切在經濟上起決定作用的國家里占統治地位,并從而把個體生產排擠到無足輕重的殘余地位,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鮮明地表現出來。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551頁。
集中在資本家手中的生產資料和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生產者徹底分離了。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頁。
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用來加劇社會生產中的這種無政府狀態的主要工具正是無政府狀態的直接對立物:每一單個生產企業中的生產作為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日益加強的組織性。……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554頁。
因此,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暴露出它沒有能力繼續駕馭這種生產力。另一方面,這種生產力本身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消除這種矛盾,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那種性質。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頁。
這種解決只能是在事實上承認現代生產力的社會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產、占有和交換的方式同生產資料的社會性質相適應。而要實現這一點,只有由社會公開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經發展到除了適于社會管理之外不適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產力。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頁。
資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大規模的生產機構和交通機構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來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國家占有。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頁。
但是,正像工場手工業在一定發展階段上曾經同封建的生產秩序發生沖突一樣,大工業現在已經同代替封建生產秩序的資產階級生產秩序相沖突了。被這種秩序、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狹隘范圍所束縛的大工業,一方面使全體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無產階級化,另一方面生產出越來越多的沒有銷路的產品。生產過剩和大眾的貧困,兩者互為因果,這就是大工業所陷入的荒謬的矛盾,這個矛盾必然要求通過改變生產方式來使生產力擺脫桎梏。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6年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306頁。
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的作用,即通過資本的集中進行的。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隨著這種集中或少數資本家對多數資本家的剝奪,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于技術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地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的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制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3—874頁。
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頁。
資本主義生產是不可能穩定不變的,它必須增長和擴大,否則必定死亡。即使現在,僅僅縮減一下英國在世界市場供應方面所占的那個最大份額,就意味著停滯、貧窮,一方面資本過剩,另一方面失業工人過剩。要是每年的生產完全停止增長,情形又將怎樣呢?這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易受傷害的地方,是它的阿基里斯之踵。必須持續擴大是資本主義生產存在的基礎,而這種持續擴大現在越來越不可能了。資本主義生產正陷入絕境。英國一年比一年緊迫地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要么是民族滅亡,要么是資本主義生產滅亡。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892年7月21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7頁。
要知道,大工業所造成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它在建立本國國內市場的過程中,同時又在破壞這一市場。它是靠破壞農民家庭工業的基礎而建立國內市場的。但是,沒有家庭工業,農民就無法生存。他們作為農民遭到破產;他們的購買力降到最低點;而他們作為無產者在適應新的生存條件以前,對新出現的工業企業來說,將是極為匱乏的市場。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2年9月22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5頁。
資本主義生產作為一個暫時的經濟階段,充滿著各種內在矛盾,這些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并日趨明顯。這種在建立自己的市場的同時又破壞這個市場的趨勢正是這類矛盾之一。另一個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所造成的沒有出路的狀態,這種狀態在俄國這樣一個沒有國外市場的國家,比那些在開放的世界市場上多少有些競爭能力的國家要出現得快一些。在后邊這些國家中,這種沒有出路的狀態,似乎可以通過貿易上的劇烈變化和用暴力開辟新市場來擺脫。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國家也會陷入困境。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2年9月22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5—636頁。
正像以往小生產由于自身的發展而造成消滅自身的條件一樣,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自己造成使自己必然走向滅亡的物質條件。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如果它同時又是辯證的過程,那么這不是馬克思的罪過。
列寧:《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1894年春夏),《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頁。
所有的生產就融合成一個社會生產過程,同時每種生產又由資本家各自經營,以他的意愿為轉移,把社會產品歸他私人所有。于是生產形式就同占有形式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列寧:《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1894年春夏),《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197頁。
理論工作應當把我國現實作為一定生產關系的體系給以完備的說明,應當指明勞動者在這個體系下遭受剝削和剝奪的必然性,指明經濟發展所昭示的擺脫這個制度的出路。……最機靈的現代制度的保護者也沒有力量來阻止無產階級思想的覺醒,其所以沒有力量,是因為這個制度本身必然地和不可避免地把生產者剝奪得越來越厲害,使無產階級和它的后備軍越來越壯大,同時社會財富也在不斷增大,生產力大大發展,資本主義造成勞動社會化。
列寧:《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1894年春夏),《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0—261頁。
資本主義無論在農業或工業中,都大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生產力愈發展,就使資本主義的矛盾愈尖銳,就給資本主義造成新的“困難”。馬克思曾經堅決地著重指出農業資本主義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農業的合理化、土地與農戶的分離、農村居民從被統治和被奴役的關系中解放出來等等),但是,他同樣堅決地指出了直接生產者的貧困化和遭受壓迫,以及資本主義與合理化農業的要求的對立。
列寧:《農業中的資本主義》(1899年4月4日〔16日〕和5月9日〔21日〕之間),《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1頁。
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在于生產的增長異常迅速,競爭使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向,而消費(個人消費)即使也在增長,卻極其緩慢;人民群眾的無產階級狀況,使得個人消費不可能迅速增長。
列寧:《答普·涅日丹諾夫先生》(1899年5月下旬),《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頁。
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就在于:在國民財富增長的時候,人民的貧困也在增長,在社會生產力增長的時候,人民的消費卻沒有相應增長,這些生產力沒有被用來為勞動群眾謀福利。
列寧:《答普·涅日丹諾夫先生》(1899年5月下旬),《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頁。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消費是跟著生產走的。盡管聯系是間接的,它畢竟還是存在的;消費歸根到底必須跟著生產走,因此,既然生產力要求生產無限增長,而消費又由于人民群眾的無產階級狀況而縮減,那么這里就一定會產生矛盾。這一矛盾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不能存在,但是它意味著必然要轉變到更高級的形式:這一矛盾愈尖銳,這一轉變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即勞動者意識到這一矛盾)就愈成熟。
列寧:《答普·涅日丹諾夫先生》(1899年5月下旬),《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頁。
私有經濟關系和私有制關系已經變成與內容不相適應的外殼了,如果人為地拖延消滅這個外殼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爛,——它可能在腐爛狀態中保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在機會主義的膿瘡遲遲不能治好的最壞情況下),但終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滅。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頁。
各國的工人階級正在一天天更有力地行動起來,愈來愈感到不滿和憤慨,不管人們的感情和情緒怎樣,這種行動,這種不滿和憤慨,客觀上必將導致推翻資本家的統治。
列寧:《莫斯科工會和工廠委員會第四次代表會議文獻》(1918年6月),《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2頁。
資本主義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群眾的革命意識到處在增長著。成千上萬種跡象都說明了這一點。
列寧:《答美國記者問》(1919年7月20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頁。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穩定使資本的力量暫時增強,同時也必然使資本主義的矛盾尖銳化。
斯大林:《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會議的工作總結》(1925年5月12日和13日),《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5頁。
正因為如此,資本主義的發展就不能不產生使資本主義矛盾尖銳化的條件。正因為如此,資本主義就無力解決這些矛盾。
斯大林:《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會議的工作總結》(1925年5月12日和13日),《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6頁。
全部問題在于:不使所有這些矛盾尖銳化,不積累那些歸根到底促使資本主義垮臺的條件,資本主義就不能發展。
斯大林:《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會議的工作總結》(1925年5月12日和13日),《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6頁。
但是,由此應當得出結論說: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奪取世界資源的范圍,將不會擴大而會縮小;世界銷售市場的條件對于這些國家將會惡化,而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工不足的現象將會增大。世界市場的瓦解所造成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總危機的加深就表現在這里。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1952年9月28日),《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2頁。
要消滅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
斯大林:《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向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1930年6月27日),《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5頁。
2.大工業的發展使生產力日益超出資本主義容納的范圍
在大工業中,生產工具和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才是大工業的產物,這種矛盾只有在大工業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因此,只有隨著大工業的發展才有可能消滅私有制。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頁。
因為大工業和機器設備、交通工具、世界貿易發展的巨大規模使這一切越來越不可能為個別資本家所利用,因為日益加劇的世界市場危機在這方面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因為現代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下的生產力和交換手段日益超出了個人交換和私有財產的范圍,總之,因為工業、農業、交換的共同管理將成為工業、農業和交換本身的物質必然性的日子日益逼近,所以,私有財產一定要被廢除。
恩格斯:《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1847年9月27日前和10月30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2頁。
但是現在,由于大工業的發展,第一,產生了空前大規模的資本和生產力,并且具備了能在短時期內無限提高這些生產力的手段;第二,生產力集中在少數資產者手里,而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變成無產者,資產者的財富越增加,無產者的境遇就越悲慘和難以忍受;第三,這種強大的、容易增長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私有制和資產者遠遠不能駕馭的程度,以致經常引起社會制度極其劇烈的震蕩。只有這時廢除私有制才不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4頁。
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爭辯的事實。
馬克思:《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1856年4月14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頁。
創造了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那些力量——蒸汽機、現代化的機器、大規模的殖民、鐵路和輪船、世界貿易,現在已經由于接連不斷的商業危機而使這個社會走向解體并且最后走向滅亡;這些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也足以在短時間內使比例關系翻轉過來,把每個人的生產力提高到能生產出夠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或六個人消費的產品;那時,城市工業就能騰出足夠的人員,給農業提供同此前完全不同的力量;科學終于也將大規模地、像在工業中一樣徹底地應用于農業;歐洲東南部和美國西部在我們看來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肥沃的地區將以空前巨大的規模進行開發。
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爾伯特·朗格》(1865年3月29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226頁。
大工業“使生產過程的資本主義形式的矛盾和對抗成熟起來,因此也同時使新社會的形成要素和舊社會的變革要素成熟起來”,其次,資本主義生產形式的消滅,“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在自由勞動者的協作的基礎上和他們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上來重新建立”。
恩格斯:《為〈杜塞爾多夫日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年11月3日—8日之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頁。
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和交換形式日益成為生產本身所無法忍受的桎梏;這些形式所必然產生的分配方式造成了日益無法忍受的階級狀況,造成了人數越來越少但是越來越富的資本家和人數越來越多而總的說來處境越來越惡劣的一無所有的雇傭工人之間的日益尖銳的對立;最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所造成的、它自己不再能駕馭的大量的生產力,正在等待著為有計劃地合作而組織起來的社會去占有,以便保證,并且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保證社會全體成員都擁有生存和自由發展其才能的手段。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頁。
但是從那時以來,大工業已經把潛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矛盾發展為如此明顯的對立,以致這種生產方式的日益迫近的崩潰可說是用手就可以觸摸到了;只有采用同生產力的現在的發展程度相適應的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力本身才能保存并進一步發展;由以往的生產方式所造成的并在日益尖銳的對立中不斷再生產的兩個階級之間的斗爭,遍及一切文明國家并且日益劇烈;而且人們也已經了解這種歷史的聯系,了解由于這種聯系而成為必然的社會改造的條件,了解同樣由這種聯系所決定的這種改造的基本特征。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頁。
但是,正如從前工場手工業以及在它影響下進一步發展了的手工業同封建的行會桎梏發生沖突一樣,大工業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時就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它的種種限制發生沖突了。新的生產力已經超過了這種生產力的資產階級利用形式;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之間的這種沖突,并不是像人的原罪和神的正義的沖突那樣產生于人的頭腦中,而是存在于事實中,客觀地、在我們之外,甚至不依賴于引起這種沖突的那些人的意志或行動而存在著。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285頁。
要消滅這種新的惡性循環,要消滅這個不斷重新產生的現代工業的矛盾,又只有消滅現代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才有可能。只有按照一個統一的大的計劃協調地配置自己的生產力的社會,才能使工業在全國分布得最適合于它自身的發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展。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頁。
由于現時生產力如此巨大的發展,就連把人分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最后一個借口,至少在最先進的國家里也已經消失了;居于統治地位的大資產階級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它不但不能再領導社會,甚至變成了生產發展的障礙……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資產階級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聯合起來的無產階級去掌握它,以便建立這樣一種制度,使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過有計劃地經營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
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77年6月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460頁。
一方面是機器的改進,這種改進由于競爭而變成每個廠主必須執行的強制性命令,而且也意味著工人不斷遭到解雇:產生了產業后備軍。另一方面是生產的無限擴張,這也成了每個廠主必須遵守的競爭的強制規律。這兩方面造成了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供過于求、生產過剩、市場盈溢、十年一次的危機、惡性循環:這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過剩,那里是沒有工作和沒有生活資料的工人過剩;……這種矛盾發展到荒謬的程度:生產方式起來反對交換形式。資產階級已經暴露出它沒有能力繼續管理自己的社會生產力。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566頁。
德普勒的最新發現在于,能夠把高壓電流在能量損失較小的情況下,通過普通電報線輸送到迄今連做夢也想不到的遠處,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這件事還只是處于萌芽狀態——,這一發現使工業徹底擺脫幾乎所有的地方條件的限制,并且使極遙遠的水力的利用成為可能,如果說在最初它只是對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將成為消除城鄉對立的最強有力的杠桿。而且非常明顯的是,生產力將因此得到大發展,以至于越來越不再需要資產階級的管理了。
恩格斯:《致愛德華·伯恩施坦》(1883年2月27日—3月1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頁。
在這種普遍繁榮的情況下,即在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力正以在整個資產階級關系范圍內所能達到的速度蓬勃發展的時候,也就談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現代生產力和資產階級生產方式這兩個要素互相矛盾的時候,這種革命才有可能。
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1885年10月8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頁。
一句話,生產力發展到了這種程度,以致生產力與其賴以發展起來的社會制度不能相容,使這種制度成了生產力不能忍受的桎梏;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實行社會革命,把社會生產力從過時的社會制度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把真正的生產者、廣大人民群眾從雇傭奴役狀態中解放出來。
恩格斯:《保護關稅制度和自由貿易——卡爾·馬克思的小冊子〈關于自由貿易問題的演說〉的序言》(1888年4月底—5月上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頁。
但是,這些日益加速互相排擠的發明和發現,這種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日益提高的人類勞動的生產率,最終必將造成一種使當代資本主義經濟走向滅亡的沖突。一方面是不可計量的財富和購買者無法對付的產品過剩,另一方面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口無產階級化,變成雇傭工人,因而無力獲得這些過剩的產品。社會分裂為人數很少的過分富有的階級和人數眾多的無產的雇傭工人階級,這就使得這個社會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時社會的絕大多數成員卻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免除極度貧困的任何保障。社會的這種狀況日益顯得荒謬,日益顯得沒有存在的必要。這種狀況應當被消除,而且能夠被消除。
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恩格斯寫的1891年單行本導言)》(1891年4月30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9頁。
社會生產力發展了,而消費沒有相應發展,這當然是一種矛盾,但這正是現實中存在的矛盾,它是從資本主義的本質中產生的,而決不是用傷感的詞句所能抹殺的。
列寧:《評經濟浪漫主義》(1896年8月—1897年3月),《列寧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頁。
在消費和生產之間,在資本主義無限制地發展生產力的趨向和人民的無產階級狀況、貧困和失業現象對這一趨向的限制之間存在著矛盾。同樣也很清楚,從這個矛盾中只能得出一個唯一正確的結論,即生產力的發展本身將以不可阻擋之勢導致資本主義被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經濟所代替。
列寧:《答普·涅日丹諾夫先生》(1899年5月下旬),《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頁。
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已經達到同等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它們都已經提供了資本主義所能提供的一切。資本主義已經達到自己的最高形式,輸出的已經不是商品,而是資本了。資本主義在本國范圍內已經容納不下了,所以現在便來爭奪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些未被占據的地盤。如果說18世紀和19世紀的民族戰爭曾標志著資本主義的開始,那么帝國主義戰爭則表明資本主義的終結。
列寧:《關于無產階級和戰爭的報告》(1914年10月1日[14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
資本主義已經由進步變為反動,它使生產力發展到了這種程度,以致使人類面臨這樣的抉擇:要么過渡到社會主義,要么一連幾年,甚至幾十年地經受“大”國之間為勉強維持資本主義(以殖民地、壟斷、特權和各種各樣的民族壓迫作為手段)而進行的武裝斗爭。
列寧:《社會主義與戰爭》(1915年7—8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
技術特別是交通的驚人進步,資本和銀行的巨大發展,使資本主義達到成熟,而且成熟過度了。資本主義已經腐朽。它已經成為人類發展的最反動的障礙。它就是一小撮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統治一切,這些富翁推動各國人民進行廝殺,來解決帝國主義贓物,殖民地統治權、金融“勢力范圍”或“托管權”等等應當歸德國強盜集團所有還是歸英法強盜集團所有的問題。
列寧:《答美國記者問》(1919年7月20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249頁。
3.資本主義為共產主義的實現創造了條件
歐洲三個文明大國,英國、法國和德國,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財產共有的基礎上進行社會制度的徹底革命,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急不可待和不可避免的必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結論是由上述國家各自單獨得出的。這一事實無可爭辯地證明,共產主義不是英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特殊狀況造成的結果,而是從現代文明社會的一般實際情況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結論。
恩格斯:《大陸上社會改革的進展》(1843年10月15日—11月10日之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頁。
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蕩,其背后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礙這種要求得到滿足。這種要求也許還未被人強烈地、普遍地感覺到,因此還不能保證立即獲得成功;但是,任何人企圖用暴力來壓制這種要求,那只能使它越來越強烈,直到它把自己的枷鎖打碎。
恩格斯:《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年8月17日—1852年9月23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頁。
縱觀1825年以來的不列顛立法,大家就會發現,只是以在財政方面對資產階級不斷讓步為代價,才在政治方面抗住了資產階級。而寡頭政治卻不能理解下面這一簡單的事實:政治權力只不過是經濟權力的產物;迫使寡頭政治讓出經濟權力的那個階級,將來總有一天也會奪得政治權力。
馬克思:《君士坦丁堡的亂子。——德國的招魂術。——預算》(1853年4月22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頁。
無產階級解放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過程中自發地產生的。
馬克思:《致卡洛·卡菲埃羅》(1879年7月29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8—439頁。
一旦這一轉化過程使舊社會在深度和廣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勞動者轉化為無產者,他們的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地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剝奪,就會采取新的形式。現在要剝奪的已經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勞動者,而是剝削許多工人的資本家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90年6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3頁。
……把由個人或股份公司負責的資本主義生產轉變成由全社會負責和按預先確定的計劃進行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本主義社會本身正在為這個轉變創造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唯有通過這樣一個轉變,工人階級的解放,從而沒有例外的一切社會成員的解放,才得以實現。
恩格斯:《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1年6月18日—29日之間),《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0頁。
資本主義的本性一方面要求無限地擴大生產消費,無限地擴大積累和生產,而另一方面則使人民群眾無產階級化,把個人消費的擴大限制在極其狹窄的范圍內。很明顯,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資本主義生產中的矛盾……不言而喻,如果根據資本主義的這個矛盾(或者根據它的其他矛盾),就得出結論說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說它同以前的經濟制度比較起來沒有進步性(這是我國的民粹派所喜歡做的),那就大錯特錯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可能不在一系列的矛盾中進行,而指出這些矛盾,就使我們清楚地看到資本主義的歷史短暫性,看到它要求過渡到更高級形式的條件和原因。
列寧:《市場理論問題述評》(1898年底),《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45頁。
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無產階級的勝利,而這一勝利一定能把歐洲各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都解放出來。
列寧:《落后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1913年5月10日[23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頁。
毫無疑問,發展正在朝著一個包羅一切企業和一切國家的、唯一的世界托拉斯的方向進行。但是,這種發展是在這樣的條件,這樣的速度,這樣的矛盾、沖突和動蕩——決不只是經濟的,還有政治的、民族的等等——之下進行的,就是說在出現一個統一的世界托拉斯即各國金融資本實行“超帝國主義的”世界聯合以前,帝國主義就必然會崩潰,資本主義一定會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
列寧:《為尼·布哈林〈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一書寫的序言》(1915年12月21日[1916年1月3日]以前),《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頁。
根據以上對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的全部論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應當說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或者更確切些說,是垂死的資本主義。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頁。
戰爭異常地加速了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從而使人類異常迅速地接近了社會主義,歷史的辯證法就是如此。
列寧:《大難臨頭,出路何在?》(1917年9月10—14日[23—27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頁。
單是正義,單是群眾對剝削憤恨的感情,永遠也不會把他們引上通往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但是,當大銀行、辛迪加、鐵路等物質機構依靠著資本主義而發展起來的時候,當先進國家極其豐富的經驗積累了奇妙的技術,而資本主義卻妨礙這些技術的運用的時候,當覺悟的工人團結成一個有25萬黨員的黨,以便在全體被剝削勞動者支持下有計劃地掌握這種機構并使它運轉起來的時候,——當這些條件已經具備的時候,如果布爾什維克不讓別人嚇倒而能奪得政權,那么,地球上就沒有一種力量能阻擋他們把政權一直保持到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列寧:《布爾什維克能保持國家政權嗎?》(1917年9月底—10月1日[14日]),《列寧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頁。
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洞悉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優秀的學者、預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的最大的思想家給我們準確地指出的一切,就是社會的改造在歷史上必然要經過一段很長的路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命運已為歷史所注定,它必將崩潰,剝削者必然要被剝奪。
列寧:《在全俄國民經濟委員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1918年5月26日),《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5頁。
資本家、資產階級能辦到的,“至多”是延緩社會主義在這個或那個國家取得勝利,為此再屠殺幾十萬工人和農民。但他們決不能挽救資本主義。
列寧:《答美國記者問》(1919年7月20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頁。
在戰爭造成的全世界的經濟破壞的基礎上,世界革命危機日益發展,這個危機不管會經過多么長久而艱苦的周折,最后必將以無產階級革命和這一革命的勝利而告終。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法文版和德文版序言(1920年7月6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3頁。
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從1917年起,這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證實。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法文版和德文版序言(1920年7月6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頁。
資本家對物價失調束手無策,而工人靠原來的工資已生活不下去了。任何老辦法都解脫不了這種災難,任何局部的罷工、任何議會斗爭、任何投票表決都無濟于事,因為“私有制是神圣的”,資本家已經放了這么多的債,以致全世界都在受一小撮人的盤剝,而工人的生活條件卻變得愈來愈不堪忍受了。只有消滅剝削者的“私有制”,別的出路是沒有的。
列寧:《關于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和報告》(1920年7月19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頁。
由于負債、發行貨幣等原因,各國的貨幣都貶值了。……這個事實說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構”正在全面瓦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借以取得原料和銷售產品的貿易關系,已經無法維持了。
列寧:《關于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和報告》(1920年7月19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頁。
慣于把自己看成世界中心的舊的資產階級的和帝國主義的歐洲,已經在第一次帝國主義大廝殺中象發臭的膿瘡一樣潰爛和裂開了。不管施本格勒之流和所有推崇他(即或是研究他)的有教養的小市民怎樣為此痛哭流涕,然而舊歐洲的這種衰落不過是靠帝國主義掠奪和壓迫地球上大多數居民而養肥了的世界資產階級沒落史上的一段插曲而已。
列寧:《慶祝〈真理報〉創刊十周年》(1922年5月2日),《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頁。
資產階級現在還能恣意折磨、虐待和殺害人民。但是,資產階級卻不能阻止革命無產階級必然的和從全世界歷史的觀點看來為期不遠的完全勝利。
列寧:《慶祝〈真理報〉創刊十周年》(1922年5月2日),《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頁。
最可能的是,現今的和平運動即維護和平的運動,在獲得勝利的情況下,會使上述這個戰爭得以防止,使它暫時推遲,使當前的和平暫時維持,使好戰政府辭職而代之以別的愿意暫時維持和平的政府。這當然是好的。甚至是很好的。但是,這仍然不足以根本消除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其所以不足,是因為縱然有保衛和平運動的這一切勝利,但帝國主義仍然保持,仍然存在,因而戰爭的不可避免性也仍然是存在的。
要消除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就必須消滅帝國主義。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1952年9月28日),《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6頁。
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總危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特別是在蘇聯脫離資本主義體系之后開始的。這是總危機的第一階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特別是歐洲和亞洲的各人民民主國家脫離資本主義體系之后,展開了總危機的第二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第一次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第二次危機,應該看作不是兩次單獨的、彼此隔離的危機,而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總危機發展的兩個階段。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1952年9月28日),《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1—582頁。
世界資本主義的總危機是否僅僅是政治危機或僅僅是經濟危機呢?二者都不是。它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總危機,是既包括經濟、也包括政治的全面危機。同時也就很清楚,這種危機的基礎,一方面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瓦解日益加劇,另一方面是脫離資本主義的國家——蘇聯、中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的經濟實力日益增長。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1952年9月28日),《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2頁。
(二)資本主義滅亡的長期性
在這種普遍繁榮的情況下,即在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力正以在整個資產階級關系范圍內所能達到的速度蓬勃發展的時候,也就談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現代生產力和資產階級生產方式這兩個要素互相矛盾的時候,這種革命才有可能。
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機之后才可能發生。但新的革命正如新的危機一樣肯定會來臨。
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1849年底—1850年3月底和1850年10月—11月1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頁。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1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4頁。
工人階級知道,他們必須經歷階級斗爭的幾個不同階段。他們知道,以自由的聯合的勞動條件去代替勞動受奴役的經濟條件,只能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步完成(這是經濟改造);……他們知道,這一革新的事業將不斷地受到各種既得利益和階級自私心理的抗拒,因而被延緩、被阻撓。
馬克思:《法蘭西內戰——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宣言》(1871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199頁。
在當時的情勢下,我們不可能有絲毫懷疑:偉大的決戰已經開始,這個決戰將在一個很長的和充滿變化的革命時期中進行到底,而結局只能是無產階級的最終勝利。
恩格斯:《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1895年2月14日—3月6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頁。
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從1848年起經濟革命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在法國、奧地利、匈牙利、波蘭以及最近在俄國剛剛真正確立了大工業,并且使德國簡直就變成了一個頭等工業國,——這一切都是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可見這個基礎在1848年還具有很大的擴展能力。
恩格斯:《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1895年2月14日—3月6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頁。
但是,改變全國的所有制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需要花很大的力氣,需要進行長期頑強的斗爭。一切富人、一切私有主、整個資產階級,將傾全力來衛護自己的財富。官吏和軍隊將要起來衛護整個富有階級,因為政府本身就掌握在富有階級手里。
列寧:《告貧苦農民》(1903年3月1日和28日〔3月14日和4月10日〕之間),《列寧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頁。
帝國主義的趨勢之一,即形成為“食利國”、高利貸國的趨勢愈來愈顯著,這種國家的資產階級愈來愈依靠輸出資本和“剪息票”為生。如果以為這一腐朽趨勢排除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那就錯了。不,在帝國主義時代,某些工業部門,某些資產階級階層,某些國家,不同程度地時而表現出這種趨勢,時而又表現出那種趨勢。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頁。
偉大的俄國革命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歷史活動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誰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一帆風順,各國無產者必須一下子就采取聯合行動,事先必須保證不會遭到失敗,革命的道路必須寬闊、暢通、筆直,在走向勝利的途中根本不必承受極其重大的犧牲,不必“困守在被包圍的要塞里”,或者穿行最窄狹、最難走、最曲折和最危險的山間小道,誰認為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才“可以”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誰就不是革命者,誰就沒有擺脫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迂腐氣,誰就常常會在實際上滾入反革命資產階級的陣營,像我國右派社會革命黨人、孟什維克以至左派社會革命黨人(雖然比較少見)那樣。
列寧:《給美國工人的信》(1918年8月20日),《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頁。
議會制“在歷史上已經過時了”。就宣傳意義上來說,這是對的。但是誰都知道,從宣傳到實際戰勝議會制,還相距很遠。早在幾十年前,就可以而且完全有理由宣布資本主義“在歷史上已經過時了”,但是決不能因此就說不必要在資本主義基地上進行很長期很頑強的斗爭。
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4—5月),《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頁。
現在資產階級活像一個既不講廉恥又喪失了理智的強盜,接連不斷地干著蠢事,使局勢尖銳化,加速著自己的滅亡。這都是事實。但是決不能由此“證明”,資產階級絕對不可能用微小的讓步來麻醉一小部分被剝削者,絕對不可能把某一部分被壓迫被剝削群眾的某種運動或起義鎮壓下去。企圖預先“證明”“絕對”沒有出路,就是無用的學究氣,或者是玩弄概念和字眼。在這個問題和類似問題上,只有實踐才是真正的“證明”。全世界的資產階級制度正在經歷巨大的革命危機。現在各國的革命政黨都應該用實踐來“證明”,他們有足夠的覺悟和組織性,他們與被剝削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足夠的決心和本領利用這個危機來進行成功的、勝利的革命。
列寧:《關于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和報告》(1920年7月19日),《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2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