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閱讀行動讀本(七年級下)
- 周群 蔡可
- 1294字
- 2020-09-01 18:05:35
草木蟲魚之類3
夏衍
逛公園,背著手在看新出土的芍藥。對面草地上,一群紅領巾在聽他們的老師講蚯蚓的故事。這情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也聯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在我小的時候,只知道蚯蚓是一種最好的釣餌,至于蚯蚓的生態,對土壤和農作物的作用,那是直到大學畢業,開始雜覽的時候才知道的。我生在鄉間,父親懂一點醫道,家里有本草之類的醫書,所以對于草木魚蟲之屬,自以為還不是沒有常識,可是后來讀到英國人吉爾勃·懷德所著的《色爾彭自然史》,才使我吃了一驚,原來過去深信不疑的知識,有些竟是十分荒誕的。不僅“腐草化為螢”沒有科學根據,“螟蛉有子,蜾蠃負之”也不過是有趣的傳說。這位業余生物學家所寫的《色爾彭自然史》,的確在一個不短的時期使我著了迷,由于讀了這本書,所以后來再讀法勃爾4的《昆蟲記》,就覺得對這一類自然現象有了一些基礎知識,不像初讀《自然史》時那樣的事事使我瞠目驚異了。
讀《色爾彭自然史》和《昆蟲記》,除了可以得到許多自然界、生物界的常識之外,對我最有啟發的,還是這些書的作者們的那種不泥舊說、不逞臆想,事事都從實際觀察出發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懷德生于一七二○年,他的職業是倫敦附近色爾彭教區的一個助理牧師,他憑自己的興趣,窮年累月地對色爾彭地區的自然現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觀察,他把觀察所得準確地記錄下來,偶有所得,或者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就向遠方的兩位生物學家報告和討教,《色爾彭自然史》就是這些來往書信的匯編,由于他的文筆清新,內容引人入勝,所以兩個世紀以來,這本書一直是為人傳誦的英國散文名著。
我們中國并不是沒有這種對自然現象有興趣的熱心家,記載這種自然現象的書籍,也著實不少。從《爾雅》《花鏡》《百廿蟲吟》《南方草木狀》一直到《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書著實不少,可是從科學的準確性來要求,有不少書就很難說了,由于此,“雀入大海為蛤”“腐草化為螢”,就成了過去許多人的常識。應該肯定李時珍是一個了不起的學者,他的《本草綱目》基本上都是經過實物觀察的。可是就拿“腐草化為螢”為例,他還是深信而不疑的,他說:“螢有三種:一種小而宵飛,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呂氏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螢者是也;一種長如蛆蠾,尾后有光,無翼不飛,乃竹根所化也;一名蠲,俗名螢蛆,明堂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其實,讀一讀《昆蟲記》就可以知道,螢是卵生的,所謂兩種或者三種,有翼或無翼,只不過是雌雄形態有異而已。法勃爾為了觀察一種昆蟲的生態,常常窮年累月,或者忍饑受寒,徹夜不寐,他的那種認真細致、絲毫不茍的精神,讀其書者無不深為感動,譬如他觀察所得的螢吃蝸牛的故事,實在是一篇既生動又有趣的科學小品。
我不知道《色爾彭自然史》有沒有中譯本,《昆蟲記》也只有一本一九三三年出版的、經過兩道譯述的中文本。為了讓兒童和成人有一些自然科學的常識,我覺得這一類書的譯述,是十分必要的。
思考與交流
1.不論是東方的孔子,還是西方的盧梭,都提出過類似“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主張。說一說草木鳥獸對我們當下的生活有什么幫助。
2.你留意過身邊的草木蟲魚嗎?它們帶給你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試著寫一篇觀察日記,并與同學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