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閱讀行動讀本(七年級下)
- 周群 蔡可
- 2216字
- 2020-09-01 18:05:35
草木之情2
韓少功
佛教悲懷一切有眼睛的生命,心疼世間一切“有情”——這是指所有動物,也包括人。這樣一來,只有植物降了等級,冷落在悲懷的光照之外,于是牛羊大嚼青草從來不被看作屠殺,工匠砍削竹木從來不被看作酷刑。
佛祖如果多一點現代科學知識,其實可知草木雖無心肝和手足,卻也有神經活動和精神反應,甚至還有心理記憶和面部表情——至少比網絡上的電子虛擬寵物要“有情”得多。
我家的葡萄就是小姐身子丫鬟命,脾氣大得很,心眼小得很。有一天,一枝葡萄突然葉子全部脫落,只剩下光光的枝干,在葡萄群體中一枝獨裸和一枝獨瘋。我想了好一會兒,才記起來前一天給它修剪過三四片葉子,意在清除一些帶蟲眼的破葉,讓它更為靚麗。肯定是我那一剪子惹惱了它,讓它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來了個英勇的以死抗爭。你小子剪什么剪?老娘躲不起,但死得起,不活了!
其他各株葡萄也是不好惹的家伙,不容我隨意造次。又一次,我見另一株葡萄被風雨吹得歪歪斜斜,好心讓它轉了個身子,攀上新搭的棚架。我的手腳已經輕得不能再輕,態度已經和善得不能再和善,但還是再次逼出了驚天動地的自殺案,又是一次綠葉呼啦啦盡落,剩下光桿一根,就像被大火燒過了一般。直到兩個多月后,自殺者出足了氣,耍足了性子,枯干上才綻出一芽新綠,算是氣色緩和,心回意轉。
相比之下,梓樹就沉穩和淳厚得多。工匠們建房施工時,把一棵礙事的小梓樹剁了,又在樹根旁挖灶熬漿料,算是刀刑火刑無不用其極,足足讓小樹死了十幾遍。不料工匠離開半年之后,這樹蔸無怨無悔,從焦土里抽枝發葉,頑強地活了過來,很快撐起了一片綠蔭。看來,中國古人將木匠名為“梓匠”,將故鄉名為“桑梓”,將印刷名為“付梓”,對這種梓樹念念在懷,賦予它某種國粹身份和先驅地位,與它的不屈不撓和任勞任怨可能不無關系。
我只是覺得這種樹稍稍有點蠢,比如初秋之際,寒暖不定,它們似乎是被氣候信號搞糊涂了,不知眼下是什么季節,便又落葉又發芽的,如同連哭帶笑,又加棉襖又搖扇,有點丟人現眼。
我忍不住嘀咕。
草木的心性其實各個不一:牽牛花對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開速謝,只在朝霞過墻的那一刻爆出寶石藍的禮花,相當于植物的雞鳴,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團隊紀律,金黃或銀白的花粒,說有,就全樹都有,說無,就全樹都無,變化只在瞬間,似有共同行動的準確時機和及時聯系的局域網絡,誰都不得擅自進退。
比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嬌生慣養。它們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陽區位,最頻繁殷勤的噴藥殺蟲,還是愛長不長,倦容滿面,玩世不恭,好吃懶做。硬要長的話,突然躥出一根長枝,掛上一兩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給打發掉。
陽轉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喬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這種草藤圍剿的惡果。它的葉子略近薯葉,看似忠厚。這就是它的虛偽。它對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繼之以絞殺,具有勢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長藤是一條條不動聲色的青色飛蛇,探頭探腦,伺機而動,對遼闊田野充滿著統治稱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終不成大器,否則它完全可能猛撲過來,把行人當作大號的肥美獵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數次與這種長蛇陣過招,以保護我的電話線不被它劫持和壓垮。
當一棵樹開花的時候,誰說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陽光顫動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性感?當一片紅葉飄落在地的時候,誰說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當瓜葉轉為枯黃甚至枯黑的時候,難道你沒有聽到它們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黃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墻里滿地開放,如同一些吵吵鬧鬧的來客,在目中無人地喧賓奪主。它們在隨后的一兩年里突然不見蹤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滿園的靜寂無聲。我只能把這事看作是客人的憤然而去和斷然絕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們。
再說我們同時栽下的一些橘樹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對它們同樣地挖坑同樣地修剪同樣地追肥,但靠路邊的三棵長得很快,眼看就要開花掛果。另有一株,身架子還沒長滿,也跟著早婚早育,眼看就要銜珠抱玉。但其他幾株無精打采,長來長去還是侏儒,還是呆頭呆腦,甚至葉子一片片在蜷縮。有一位農婦曾對我說:你要對它們多講講話么。你尤其不能分親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么—— 你對它們沒好臉色,它們就活得更沒有勁頭了。
這位農婦還警告,對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點點,否則它們就會爛心。
我對這些建議半信半疑:幾棵草木也有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來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強的偵測能力。據說油菜結子的時候,主人切不可輕言贊美豬油和茶油,否則油菜就會氣得空殼率大增。楠竹冒筍的時候,主人也切不可輕言破篾編席一類竹藝,否則竹筍一害怕,就會呆死過去,即使已經冒出泥土,也會黑心爛根。
關鍵時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雖然我們現在讀到的博物學名著很多都是西方的,但自古以來我們也有悠久的博物學傳統。中西方博物學,在起點“物”的層面較為相似,都是對自然界的認識與觀察。但是,“物”之后,西方的博物學通向了擴張、征服、利用、改造,而中國的博物學則通向了“人”學,通向君子修養。這種對自然的敬畏態度,這種始終珍惜自然、與自然相處的方式,無疑有助于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中國古代的博物學與我們的古代哲學一致,比較強調天人合一,沒有把自然推向對立的位置,將其作為純粹的對象加以考察,所以客觀性不足。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下面這篇選文從一個兒時傳說“腐草化為螢”入手,比較了中西方博物學著作對這一現象的記載。盡管中西方博物學在研究方法和理念上存在差異,但相同的是對自然的好奇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