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晉國衰落(7)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4
- 龍鎮
- 3724字
- 2018-06-05 21:50:17
單襄公說:“耳朵聽到和諧的聲音,嘴中說出美好的語言,以此作為法令而向百姓頒布,人們盡心跟隨君主的法度而不厭倦,國家能夠成就大事而不輕易改變,這就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跟大小有什么關系?再說了,您想想看,造這么大個鐘,萬一音律不能和諧,豈不是丟人丟到家了嗎?”
這話倒是提醒了周景王,造鐘這種事情,還是得問問專業人士的意見。于是將樂官州鳩找來,把單穆公的話對州鳩說了,然后問他有什么看法。
州鳩連連搖頭:“哎喲喲,臣不過是一介樂官,哪里懂那么高深的政治理論啊?”但是又說,“如果您一定要問我有什么意見,我覺得現在鑄造的大鐘,樂音超過了無射的音律,對音樂確實是一種損害,不和諧。而且為了鑄造它,用了太多的金屬,導致財用匱乏。聲音不和諧又浪費財力,這樣的樂器恐怕不是咱們樂府能夠掌握的。”
周景王臉一黑,州鳩趕緊閉嘴。
無射之鐘就這樣頂著各方壓力鑄成了。周景王派樂師去檢查,樂師回來報告說:“鐘聲很和諧。”周景王很得意,對州鳩說:“你看看,即便沒有你幫忙,鐘聲還是和諧了。”
“現在說這話還為時過早呢。”州鳩嘟嘟囔囔地回了一句。
“為什么?”
“天子制作樂器,百姓因此而安樂,這才叫和諧。現在為了造鐘而搞得民眾疲憊,怨聲載道,這算什么和諧啊!我聽說,只要是民心所向,就沒有辦不成的;如果相反,則沒有不被拋棄的。古話說得好,眾志成城,眾口鑠金。三年當中,您費盡心力辦的這兩件大事(貨幣改革和鑄造大鐘),只怕注定有一件會被廢棄掉。”
周景王一拂袖子,說:“你真是越老越糊涂,懂個屁!”
州鳩退下來之后就對人說:“天子大概要因為心病而死去了。”
別人趕緊擋住他的嘴:“千萬不要胡說!”
州鳩說:“這不是開玩笑。天子根據民間的風俗而制作樂曲,用樂器來承載它,用聲音來表達它。小樂器發音不纖細,大樂器發音不粗獷,這就是和諧。一切和諧了,這音樂才是美好的。和諧的聲音入于耳,而藏于心,心安就快樂。如果過于粗獷,內心就會不安,不安就會生病。你看天子現在鑄的這口大鐘,要多粗獷有多粗獷,我怕他內心受不住,難以長久。”
換而言之,和諧不在聲高,越是聲嘶力竭高唱和諧,越有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
據史料記載,無射之鐘最先被安放在雒邑,秦朝統一天下之后將其遷至咸陽,兩漢、兩晉時期置于長安,南北朝時期遷于南京,隋朝又將它遷回西安,最終被隋文帝楊堅下令熔毀。算起來,它在世上存在了一千一百多年,見證了諸多朝代的興衰。
其實周景王的心病,倒不在于無射之鐘擾亂心神,而是另有其事。
原來,當年大子壽去世之后,其胞弟王子猛被立為大子。但周景王并不太喜歡王子猛,而是喜歡庶子王子朝,對王子朝的師傅賓起也是寵信有加,久而久之,便有了廢嫡立庶的念頭。
在封建社會,廢嫡立庶乃是大忌,即便是周天子也不敢隨意作這個決定。再加上王子朝和賓起在朝中的名聲都不怎么好,特別是王子朝,因為出言不遜,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卿士劉獻公和單穆公。劉、單兩家成為了王子朝上位的最大阻力。
說起這位單穆公,與叔向倒是有些淵源。《國語》記載,很久以前,有一次叔向到雒邑訪問,單穆公的曾祖父單靖公設宴招待叔向,宴席不豐盛但是禮節恭敬,不私下表示親熱,談話和賦詩言志均很得體,送別時也僅僅是送到城郊。叔向沒有當面奉承單靖公,而是對他的家臣說:“奇怪啊,我聽說一個朝代不會兩度興盛,但是看到單老先生之后,我感覺周朝很有可能打破這一規律。古人說‘最禮貌的行為莫過于恭敬,最善于持家的莫過于節儉,最好的品德莫過于謙讓,最標準的行事方式莫過于不懂就問’,我看單老先生這些美德都具備了。有他擔任卿士,周室哪有不興盛的理由啊!”而且推斷,單靖公保業守成,有子孫昌盛的福氣。
在貨幣改革和鑄造大鐘這兩件事上,單穆公已經搞得周景王很不爽,再加上在廢嫡立庶這件事上與周景王對著干,單穆公無疑成為了周景王的眼中釘、肉中刺。
公元前520年四月,周景王狩獵北山,命令滿朝大臣隨行,想趁打獵的機會殺死劉、單二人。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即將動手之際,突然心臟病發作,死于大夫榮锜氏家里——當然,這是官方的記載,后世有不少人推測,劉、單二人察覺到了周景王的陰謀,先下手為強,派人毒殺了周景王。
同樣詭異的是,幾天之后,劉獻公也突然去世了。劉獻公沒有嫡子,庶子伯蚠(fén)本來在單穆公門下工作,跟單穆公的關系不錯,于是由單穆公作主,伯蚠繼承了家業。這樣一來,局勢基本就由單穆公控制了。
同年五月,劉、單兩家聯合出兵,殺死了賓起,擁立王子猛為王,并與周景王的其他幾個兒子在單穆公家里盟誓,宣布效忠于王子猛。
王子朝不甘心就這樣失去眼看就要到手的王位。這位沒落王室的后裔,和他的父親周景王一樣,是個飽讀詩書、自視甚高的人物。他有野心,也有行動力。同年六月,周景王的葬禮在雒邑舉行。王子朝趁機發難,帶領自己的人馬進攻劉家。伯蚠得到消息,連忙出逃。單穆公倒是臨危不亂,先跑到大廟之中將正在為周景王服喪的王子猛接到自己家里,然后緊閉大門,加強防范。
但是王子朝顯然棋高一著,早就在單穆公身邊安插了一顆釘子——王子還。單穆公完全沒有料到自己身邊還有如此危險的潛伏者。當天夜里,王子還趁著單穆公不備,將王子猛劫持上一輛戰車,馬不停蹄地送到了王子朝府上。
這一來主客易位。單穆公手中失去了王牌,眼見王子朝的勢力越來越大,只得步伯蚠的后塵,也逃出了雒邑。
王子朝緊追不舍,在雒邑附近的平畤(zhì)與單穆公大戰了一場。結果出人意料,處于劣勢的單穆公大獲全勝,殺死了包括王子還在內的八名敵將。王子朝落荒而逃。單穆公乘勝追擊,伯蚠也從劉地趕來助戰,兩個人一鼓作氣,又殺回了雒邑,再度將王子猛搶到手里。
僅僅是五天之后,戰局再一次逆轉。王子朝重新糾集余黨反撲,在雒邑城下打敗了單穆公的盟友鞏簡公和甘平公。單穆公感到形勢危急,決定向晉國求助。同年七月,他留下王子處堅守雒邑,自己則帶著王子猛取道平畤,來到一個名叫“皇”的地方,一面派人向晉國告急,一面靜觀待變。
王子朝自然知道夜長夢多,一面抓緊進攻雒邑,一面派心腹鄩肸(xúnxī)帶兵進攻皇地,企圖將王子猛奪回來。結果鄩肸用兵無方,吃了敗仗,本人也成為俘虜。與此同時,王子朝卻在雒邑城下打敗了出城迎擊的敵軍,軍勢為之一振。雒邑城中的余黨得知消息,也發動叛亂來策應王子朝,圍攻單穆公的府邸,卻又慘遭失敗。雙方互有勝負,戰爭陷入僵局。
同年十月,晉國終于出兵了。
晉國派出的還是荀、籍組合——以荀躒和籍談為首,率領“九州之戎及焦、瑕、溫、原之師”,顯然不是什么主力部隊。也許在晉國人看來,解決王室的這點小小紛爭,乃是殺雞焉用牛刀,只要晉軍大旗一出現,王子朝就會望風而降吧!
單穆公顯然也是這么認為的。聽到晉國出兵的消息,他和伯蚠馬上從皇地出發,奉著王子猛直奔雒邑。沒想到王子朝根本不買晉國的賬,不但把單、劉聯軍打得落花流水,而且將前來救援的晉國先頭部隊擊潰。王子猛也在這次戰斗中身負重傷。
同年十一月,王子猛在雒邑郊外去世。
幾天之后,周景王的另一個兒子王子匄(gài)被單穆公立為天子,也就是歷史上的周敬王。
事到如今,晉國也不敢對王子朝等閑視之,派出增援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王畿。到了十二月,從各地壓向王子朝的晉軍部隊已經增加到七支,周敬王也親自率軍圍攻,連奪數城,將王子朝逼到了死角。
公元前519年春天,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周敬王自認為勝券在握,派人給晉軍統帥荀躒送去一封信,大意是王子朝已經窮途末路,單憑王室的力量便足以戰勝他,不勞晉軍再幫忙。晉軍于是撤回國內。
這封信導致王畿的戰亂被延長整整三年。
同年初夏,王子朝在尹地發動反攻,打敗單穆公的部隊,并且一舉攻入雒邑,宣布自立為王。小小的王畿出現兩王并立的奇景:王子朝居雒邑,被稱為西王;周敬王居狄泉,被稱為東王。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亦樂乎。
公元前518年六月,子大叔陪同鄭定公出訪晉國,見到了士鞅。士鞅請教子大叔:“王室的事情該怎么處理才好?”子大叔的回答很幽默:“老夫連鄭國的事情還搞不定呢,哪里敢管王室的事?不過俗話說得好,寡婦不擔心自己織布的緯紗不夠,而擔心王室的沒落,是因為怕禍亂殃及自身。現在王室動蕩,我們這些小國當然害怕。至于你們大國的想法是怎么樣的,我們就不知道了。您如果想要安定王室,最好盡快動手。畢竟,王室動蕩不安,也是晉國的恥辱啊!”
子大叔這番話使得晉國下定決心,召集諸侯會盟,強勢介入王室內亂。但是晉國的行動實在是遲緩,直到第二年(公元前517年)夏天,諸侯大夫會盟才在黃父(地名,今山西省境內)舉行。
代表晉國出席黃父會盟的是趙武的孫子趙鞅,他命令各國向王室提供經濟援助(輸王粟)和武裝保護(具戍人)。但是論及具體何時幫助周敬王復國,竟然是“明年將納王”,將時間又往后拖了一年。
公元前516年十二月,周敬王終于在晉國人的幫助下回到了雒邑。王子朝見大勢已去,帶著自己的黨羽出逃到楚國。離開的時候,他做了一件釜底抽薪的事——將王室收藏的典籍席卷一空,一股腦兒都帶到了楚國。
可以想象的是,從雒邑到郢都山長水遠,王子朝又行色匆匆,所以這批珍貴的典籍極有可能在路途中就遭到大量損毀。中國的學者對這段歷史似乎沒有太多關注,倒是在日本人編撰的《左氏會箋》中,將這件事稱為“大厄”,認為這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中國文化遭到的最大一次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