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權相李林甫登場(1)

李林甫:一個問題青年的奮斗史

李林甫是李唐宗室出身,論輩分,玄宗李隆基還得管他叫叔叔。

雖然出身高貴,但是李林甫的起點卻很低。因為他們這一支是李唐皇族的旁系,而且混得不怎么好,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

李林甫的曾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封長平王,官任刑部侍郎,死后贈靈州總管,從二品;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長史,從五品;父親李思誨最不如意,終其一生只混了個揚府參軍,正七品。到了李林甫這一代,雖然尚有恩蔭的資格,但他入仕之初,也不過是個小小的千牛直長(宮廷侍衛官)。

因為門庭衰微,所以李林甫從小就有強烈的出人頭地、光大門楣的欲望。

但是,要靠什么出人頭地呢?

他父親這頭是沒戲了,一個小小的揚府參軍,根本幫不上他什么忙。所幸,李林甫的母親這一系,算是出了個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個人就是玄宗早年的好友兼后來的寵臣——楚國公姜皎。

他是李林甫的舅舅。

靠著舅舅姜皎的提攜,李林甫在開元初年當上了太子中允,正五品,算是一舉進入了“通貴”的行列??梢韵胍?,假如姜皎沒有在開元十年的廢后風波中意外死亡,李林甫足以憑著這層關系再往上躥幾級,仕途肯定會順利得多。

可是,這棵庇蔭的大樹一倒,他就只能另覓高枝了。

經過一番努力,李林甫又攀上了宰相源乾曜的兒子源潔,和他結成了好友。當時源乾曜官居侍中,是朝廷的二把手。李林甫就托源潔去跟他父親求情,想調一個司門郎中的職務。所謂司門郎中,是指三省六部的中層官員,相當于今天各部委的司長,雖然官階不是很高,但手中握有實權,比太子中允這樣的閑職好得多。

李林甫原以為這件事十拿九穩,沒想到源乾曜竟然一口回絕。

而且源乾曜還說了一句很不客氣的話,讓李林甫一輩子銘心刻骨。

他說:“郎官必須由品行端正、有才能、有聲望的人擔任,哥奴(李林甫的小名)豈是做郎官的料?!”

言下之意,李林甫在他眼中就是一個品行、才能和名聲都不怎么樣的人,簡直就是個問題青年。

毫無疑問,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李林甫。

在我們的經驗中,一個人年輕時倘若在某個方面遇到了強烈的精神刺激,日后在這個方面必然會有強烈的反彈。換句話說,年輕時受些刺激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他會激發人的斗志,迫使人更快地成長。用佛教術語來說,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正面助力,稱之為“增上緣”,反面助力則稱之為“逆增上緣”。對于李林甫而言,姜皎就是他的增上緣,而源乾曜差不多可以算是他的逆增上緣。從這個意義上說,源乾曜那句十分傷人自尊的話,未嘗不是李林甫后來拼命往上爬的主要動力之一。

你說我哥奴不是當郎官的料,那咱們就走著瞧,看我將來到底是個什么料!

后來的事實證明,李林甫是當宰相的料。

而且他這個宰相的含金量,顯然比源乾曜要大得多。

因為他在宰相的位子上一坐就將近二十年,是玄宗一朝任職時間最長、權勢最大、恩寵最隆、對后來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宰相。

這一層,當然是源乾曜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的。

在隨后的幾年中,李林甫歷任太子諭德、國子司業等職,官階略有提升,但職權仍然不大。直到開元十四年,李林甫攀上了當時玄宗跟前的大紅人宇文融,才在他的援引下就任御史中丞,真正進入實權部門。

就是在一年,李林甫和宇文融聯手扳倒了張說,在帝國政壇上初露崢嶸,一舉贏得了朝野的關注。隨后,李林甫歷任刑部、吏部侍郎,官階雖然都只是四品,但擁有的權力顯然一次比一次更大。

當年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哥奴,就這樣一步一步邁上了帝國的政治高層。但是,他絕不滿足于此。

他的目標是——大唐宰相。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李林甫開始不遺余力地打造自己的關系網。與一般官員不同的是,李林甫并沒有在朝臣中拉幫結派。在他看來,這么做有締結朋黨的嫌疑,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和政敵的攻擊,顯然是不明智的。所以,李林甫把目光從外朝轉向了內宮,專門結交兩類人:一是宦官,二是妃嬪。

這兩種人靠皇帝最近,最了解皇帝的性情、好惡、想法,也最有可能對皇帝的各種決定產生微妙的影響。就此而言,他(她)們對朝政的影響力有時候甚至比朝中的大臣們更大。因此,誰要是跟這兩種人交上朋友,誰也就掌握了所有跟皇帝有關的第一手信息。試問,這樣的人想投皇帝所好,不是一投一個準嗎?

由于宮中的宦官和妃嬪都從李林甫這里得了不少好處,同時也向他反饋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所以李林甫每次入宮奏事,總能符合皇帝的心意。漸漸地,玄宗對他的好感與日俱增,李林甫也強烈感受到了皇帝對他的賞識和信任。

可李林甫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要想登上宰相的寶座,必須在宮中尋找更強有力的政治同盟。換句話說,僅僅結交妃嬪是不夠的,還必須結交最得寵的那一個;僅僅結交宦官也是不夠的,還必須結交最得寵的那一個!

如今的后宮,最得寵的妃嬪是誰?

那當然是武惠妃了??墒?,李林甫如何跟武惠妃套近乎呢?誰都知道,武惠妃雖無皇后之名,卻是后宮事實上的女主人,玄宗對她的寵幸無以復加。像這樣的女人,要風有風要雨得雨,幾乎啥都不缺,李林甫憑什么跟人家交朋友?

是的,表面上看,這是個問題。

可在李林甫看來,這不是問題。

因為,再密的雞蛋也有縫。說白了,武惠妃不過是個因美色而得寵的女人罷了,別看她在人前風光無限,其實心里始終懷有色衰愛弛的恐懼。所以,她雖然看上去什么都不缺,但唯獨缺了一樣東西——保障。

如果不能在皇帝對她產生厭倦之前扳倒太子,讓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入主東宮,那么一旦天子移情別戀,她擁有的一切就會像海灘上的沙堡一樣瞬間被潮水吞沒。

可是,想要廢立太子又談何容易?!武惠妃雖是后宮之主,但她的手再長,也伸不到東宮,伸不到外朝。因此,要想讓東宮易主,她就必須在外朝的大臣中尋找可靠的支持者,舍此之外,別無他途。

基于上述理由,李林甫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相信,武惠妃絕不會拒絕他拋過去的橄欖枝。

很快,李林甫就通過一些宦官跟武惠妃搭上了線,然后托人給她送去了一句話——愿保護壽王。

這五個字言約旨遠、意味深長,足以讓武惠妃感到莫大的欣慰。

武惠妃笑了。李大人公忠體國,深謀遠慮,前程一定不可限量,日后還望多多關照!

李林甫也笑了。娘娘不必客氣,只要是李某辦得到的事情,一定盡心竭力,在所不辭!

為了讓吏部侍郎李大人“辦得到”更多的事情,武惠妃隨即在玄宗耳邊大吹枕頭風,極力贊美李林甫,恨不得一夜之間就把他拱上宰相之位。不久,李林甫便從吏部調任門下省,擔任黃門侍郎。雖然從官階上說屬于平調,但是從職權上來看,這絕非一般的調動,而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升遷。

至此,李林甫距宰相之位僅剩下半步之遙。

與武惠妃結盟后,李林甫又迅速把目光轉向了玄宗最寵幸的宦官——高力士。

相對于武惠妃而言,如何找到高力士身上的軟肋,讓李林甫煞費了一番苦心。

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高力士就是天子的代言人。他所擁有的權勢,不但滿朝文武難以望其項背,甚至連宰相也要自嘆弗如。像這樣的牛人,該從什么地方下手?想巴結他吧,朝野上下等著拍他馬屁的人多了去了,李林甫未必排得上號;想跟他做交易吧,人家權勢熏天,啥也不稀罕。總之,要想找出高力士身上的軟肋,可謂難上加難!

不過,李林甫之所以是李林甫,就在于他對人性的洞察力比別人細微得多,也深刻得多。所以他始終堅信——只要是人,就有弱點。

“當我們要應付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記住,我們不是在應付理論的動物,而是在應付感情的動物。”

李林甫雖然沒來得及讀卡耐基的成功學,可他很清楚,這個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適合用利益去擺平的。對大多數人,你當然只能從利益入手,否則你就是迂腐;可對某些人,你卻必須從感情入手,否則你就是愚蠢。

武惠妃就屬于前者,而高力士則屬于后者。

根據李林甫的觀察,高力士這個人外冷內熱,心思細膩,重感情,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很念舊。

他念誰的舊?

武三思。

想當年,高力士被武曌驅逐出宮、流落街頭,就是被武三思門下的宦官高延福收養的,后來,又是武三思跟武曌求情,高力士才回到了皇宮。所以,高力士一輩子都感念武三思的恩德,總想找機會報答。

到了高力士得勢的時候,武三思和幾個兒子都已死去多年,高力士無從報恩,就對武三思的女兒(侍中裴光庭之妻)格外照顧,凡武氏有所請托,他幾乎沒有不答應的。

由此可見,小女人武氏就是大宦官高力士的軟肋。

只要擺平武氏,就不難搞定高力士。

可是,要如何擺平武氏呢?

這個問題當然是難不倒李林甫的。雖然武氏已經有了一個貴為宰相的丈夫裴光庭,但這并不表示武氏就會一輩子從一而終。尤其是在婚外戀大行其道的唐朝,一個貴婦人在老公之外多找一兩個情人,更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事實證明,武氏確實有一個情人。

這個人正是李林甫。

很顯然,李林甫之所以和武氏搞婚外戀,并不是出于什么純潔的愛情,而純粹是為了利用武氏與高力士的這層特殊關系。

開元二十一年春,裴光庭病逝,武氏勉強擠了幾滴眼淚,可還未做足喪夫之痛的樣子,就急不可耐地去找高力士,要求他舉薦李林甫繼任侍中。

高力士大感為難。

這畢竟是宰相之位啊,豈是他一個宦官可以指手畫腳的?

高力士雖然榮寵無匹、權傾內外,可他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小心謹慎,再怎么得意也不會忘形。玄宗正是看上了他這一點,才會給予他那么大的恩寵和權力。所以,武氏的這個請托,高力士無論如何也不敢答應。

這件事沒有辦成,高力士難免對武氏心懷歉疚。為了緩解這種歉疚,高力士隨后便經常在玄宗面前說李林甫的好話。除此之外,他還一直想找一個機會補償。不久,蕭嵩舉薦韓休為相,玄宗同意,但外界還不知道這個消息,高力士意識到補償的機會來了,便在第一時間把消息透露給了武氏,武氏又立刻告知了李林甫。

宰相人選在正式公布之前,當然屬于朝廷最高機密。而李林甫當然也知道,高力士把這個機密透露給他,是想讓他在新宰相面前討個好。

李林甫隨即去找韓休,一見面就口口聲聲向他祝賀道喜。

韓休被弄得莫名其妙,問他何喜之有。

李林甫帶著一臉神秘的笑容說,大人不必多問,三日之內,必有好事登門,屆時方知李某所言不虛。

果不其然,第二天,韓休拜相的詔書就到了。韓休頓時又驚又喜,從此對李林甫產生了莫大的好感。雖然過后韓休也知道舉薦他的人是蕭嵩,不是李林甫,可因為和蕭嵩存在工作上的摩擦,心里不愿對他存感恩之念,于是便不自覺地把李林甫當成了生命中的貴人。

一年后,韓休從宰相的位子上退了下來,離職時什么話都沒說,唯獨對玄宗說了一件事——李林甫才堪大用,可為宰相。

好了,到此為止,李林甫已經先后擺平了皇帝身邊的三類人:妃嬪、宦官、大臣。準確地說,是擺平了這三類人的代表。

做完這一切,李林甫就等于在玄宗周圍打造了一個完整的包圍圈。

在這個無形而又堅固的包圍圈中,玄宗屢屢聽到他最寵愛的妃子對李林甫的贊美,也時常聽到他最信任的宦官對李林甫的夸獎,最后還聽到了他最敬畏的宰相對李林甫的鄭重舉薦……如此種種,簡直可以用“眾望所歸”來形容;如此種種,玄宗又豈能無動于衷?

如果連這樣一位眾望所歸的大臣都沒有資格當宰相,那還有誰比他更有資格?

更何況,玄宗本人對李林甫的印象也一直很好。來自身邊的所有這些好評,恰好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進一步證實了他對李林甫的觀感。

所以,啥也別說了,拜相沒商量!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五月,李林甫被玄宗任命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列中書令張九齡、侍中裴耀卿之后,成了這一屆宰相班子中的第三號人物。

經過多年奮斗,李林甫終于成功了。

當年那個被源乾曜視為問題青年的哥奴,如今總算修成正果,成了堂堂的帝國宰相。

也許在別人眼中,這已經是難以想象的巨大成功了,可在李林甫看來,這只不過是新一輪奮斗的起點而已。

換言之,入閣拜相對于李林甫來說,只能算是獲得了一種上場打擂的資格。

他的終極目標是——擊敗所有人,成為帝國擂臺上無人可以比肩、無人敢于挑戰的擂主;排除一切障礙,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席宰相!

冰與火的較量

李林甫來了。

當這個新的打擂者帶著一臉詭譎莫測的笑容走上擂臺時,現任擂主張九齡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股寒意。

他心里迅速掠過一個念頭——來者不善。

是的,張九齡的感覺沒錯,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他和李林甫都是一對宿命的天敵。

張九齡雖出身寒門,但卻才華橫溢,品性高潔;李林甫雖出身皇族,但卻學識淺陋,工于權謀。

張九齡之所以入仕,是為了報效社稷、利濟蒼生,是為了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

而李林甫之所以為官,是為了獲得權力、地位、金錢、美色等諸如此類的東西,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張九齡眼中,這個世界就是一襲等待他落筆揮毫的白絹,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莫不遵循古圣先賢的教誨,莫不聽從內心的道德召喚。

可對李林甫來講,這個世界卻是一座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所以他無時不在盤算著——誰是下一個可以利用的盟友,誰又是下一個必須鏟除的政敵。

一言以蔽之,張九齡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李林甫則是個極端的現實主義者。

如果把張九齡比喻為一株冰山雪蓮,那么李林甫則無異于一團紅塵烈火。這樣的兩個人碰到一起,注定不共戴天,注定會有一場冰與火的較量!

其實,早在李林甫即將入相之前,他和張九齡的暗戰就已經開始了。當時,玄宗出于對首席宰相張九齡的尊重,就詢問他對李林甫入相的看法。張九齡的回答是:“宰相關系到國家安危,陛下用李林甫為相,臣擔心將來會成為宗廟社稷之憂?!?

言下之意,李林甫不但不是什么好鳥,而且遲早會敗壞朝政、禍國殃民。

玄宗一聽,心里老大不舒服。

朕跟你商量是給你面子,你不同意就說不同意,何必如此危言聳聽呢?再怎么說,這也是朕看上的人,就算不是什么棟梁之才,至少也是個能臣干吏吧,怎么就被你說得如此卑劣不堪、一文不值呢?

玄宗沒理睬自命清高的張九齡,而是按原計劃把李林甫提了上來。

李林甫入相后,很快就聽說了張九齡給他的那句評價。

可想而知,就像當年源乾曜的隨口一說就讓李林甫記了大半輩子一樣,現在張九齡的這句無端貶斥更是讓他怒火中燒,恨入骨髓。

傷自尊了,忒傷自尊了!

從這一刻起,張九齡就成了李林甫眼中的頭號政敵。

可想而知,無論是為了爭奪首席宰相之位,還是為了報此一箭之仇,李林甫都絕不會善罷甘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柳河县| 金秀| 莫力| 绥芬河市| 施甸县| 高安市| 定日县| 武鸣县| 聂拉木县| 阳山县| 锡林浩特市| 和龙市| 海宁市| 宜春市| 凌云县| 深州市| 嘉峪关市| 福贡县| 九江市| 同江市| 和田县| 乃东县| 车致| 蚌埠市| 曲周县| 商丘市| 绥阳县| 冕宁县| 桂林市| 武清区| 隆子县| 清水河县| 浪卡子县| 富民县| 搜索| 平山县| 镇宁| 泸水县| 疏勒县|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