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運輸氣血的中轉站
腧穴是人體輸注氣血、反映病候、防治疾病的重要部位。
腧穴是氣血流注于體表的部位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是針灸推拿等療法的主要施術部位,腧穴并不是孤立于體表的點,而是與人體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內外相應的。其不僅能從內向外反映病痛,還能從外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映點和刺激點。腧穴是經絡上的點,它們共同隸屬于某一臟腑。
尋找腧穴的方法
中醫選取穴位一般使用“同身尺寸”法,分為骨度分寸法和指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法是以體表骨節為標志,將人體的各個部位分成若干等份,然后將周身各部規定為若干尺寸,根據各部尺寸比例作為選穴的距離標準,此法最早見于《靈柩·骨度篇》,隨著歷代醫家結合臨床經驗不斷修正,其數據已經有所改變,由于此法定位較為準確,所以今天醫書均以此法標注穴位相距的尺寸。
我國古人很早就有“布手知尺,布指知寸”的說法,就是以本人的手指為標準,進行測量定穴的方法,又稱手指比量法。
具體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中指同身寸,將中指彎曲,指尖觸及拇指,以中指節側面兩橫紋盡處為一寸。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一寸。橫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測量為三寸。此法需在骨度分寸法的基礎上運用,否則會長短失度。
腧穴的作用
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道路,腧穴就是使經脈和絡脈相互貫通的樞紐,經脈中的氣血要通過腧穴輸注于絡脈,流到人體的四肢百骸,所以說腧穴是輸注氣血的中轉站,具有輸注氣血的作用。
當人體發生疾病時,相應的腧穴就會出現異常反應,這時,可以通過針刺、火灸、按摩、刮痧、敷藥等方法,對腧穴進行刺激,來調整經絡氣血,疏通邪氣出路,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如何尋找腧穴
指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橫指同身寸
指寸定位法是以手指骨節作為尺寸的比例,進行選穴的方法,可分為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橫指同身寸三種測量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準。
腧穴的命名方法
《干金冀方》中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了解腧穴名稱的含義,有助于我們掌握腧穴的部位和治療作用,加深我們對腧穴的理解。總起來說,古人根據腧穴的位置、特性等,運用以下四種方法加以命名:
比擬法:這一方法廣泛地借用了天文、地理、人事等現象作為參照,進行相類比較,有人觀察到人體經脈氣血的循行,猶如流水,因此借用泉、池、澤、海比擬,如水泉、陽池等穴位。
象形法:是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骨骼、肌肉以及皮膚皺紋等形象特點,假借他物,而象形命名的。如以動物來命名的龜際、鳩尾等。
會意法:是根據腧穴本身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位置等特點.通過會意的方法命名,如耳前的聽宮、鼻旁的迎香,都可會意理解。
寫實法:此法是直接以腧穴的功能用作名稱的,如氣海、命門、血海等。
這四種方法,既可單獨應用,又可合并應用,比如陰陵泉穴,為脾經之合水穴,中醫脾為陰中之陰,所以用會意的方法,命名為“陰”、“泉”,又根據此穴凸起有如丘陵,故用比擬法命名為“陵”,合起來就是“陰陵泉”。
腧穴的分類
人體上的腧穴大體上可以分為經穴、奇穴和阿是穴。
經穴:是指屬于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的腧穴,又稱為“十四經穴”,因為它們分布在十四經脈的循行路線上,與經脈關系密切,不僅能主治本經病癥,而且能反映十四經及其所屬臟腑的病癥。
奇穴:指不歸屬于十四經的腧穴,因這些穴道有奇效,故稱“奇穴”,又稱“經外奇穴”。其中有確切位置、有具體名稱的,稱為“有名奇穴”,一些只有明確位置但尚未定名,稱為“無名奇穴”。要注意的是,有些奇經是由多穴位組合而成,如十宣、八風、八邪、華佗夾脊等。這些奇穴多數對某些病癥有特殊療效,其主治作用一般比較單純。
阿是穴:指既無具體名稱,也無具體部位,以病痛局部或與病痛有關的壓痛點、敏感點作為腧穴的部位。刺激這些地方,效果往往比那些固定的經穴明顯。
頗具深意的腧穴命名法
人體中有許多腧穴,關于腧穴的命門主要有比擬、象形、會意、寫實等四種方法,以及四種方法的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