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爾·比勒語言哲學文集
- (德)卡爾·比勒
- 1309字
- 2019-05-06 16:57:04
《西方語言學名家譯叢》總序
西方語言學史上的重要著作,過去國內已譯出不少,尤以商務印書館的一批最具規模,傳布最廣。如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1772)、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1836)、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1916)、薩丕爾《語言論》(1921)、布龍菲爾德《語言論》(1933),無一不是世所公認的經典作品,譯本均已收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成為國人認識西方語言思想的梯航。名作要著的翻譯,是考察西方語言學史的一項基礎工作,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不可謂小,但有待進行的工作仍然很多。僅舉西方語言思想史上經常征引的一些著作,惠特尼《語言的生命和生長》(1875)、保羅《語言史原理》(1880)、甲柏連孜《語言學的任務、方法和成就》(1891)、浮士勒《語言學上的實證主義和唯心主義》(1904)、博厄斯《美洲印第安語言手冊》(1911)、葉斯柏森《語言的本質、發展和發生》(1922)、喬姆斯基《笛卡爾語言學》(1966)等等,我們都知道這些作品值得譯介,卻始終未見譯出。即便是洪堡特、薩丕爾、布龍菲爾德,雖然各有漢譯名著行世,其單篇的論文仍需要逐一譯解,輯錄成書。
以往國內翻譯西方語言學名著,對單篇的作品著眼較多,于名家的文集則下力不足。專著固然能凝聚一位學者的思想觀點,但文集自有文集的好處,為專著所不能取代。與專著相比,文集的時間跨度更大,收取的作品更多,因此更能展示學者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和學術成長的歷程。弗斯的《論言語》(1930)值得一讀,而他的《語言學文集》(1957)選收撰于1934—1951年的文章,涵蓋了更多的話題、更豐富的內容,更不能不讀。有些學者終其一生,也沒有一部專著行世,這種情況下相關的文集就尤其不能缺少。以美國人類語言學家沃爾夫為例,今人欲了解他的語言相對論,不必四處尋覓他的論文,只需找到卡羅爾編輯的《論語言、思維和現實——沃爾夫文集》(1956),就有了一冊既權威又方便的沃爾夫理論讀本。
本系列所收的各家文集,有些雖有原語的集子可資參照,而翻譯時未必悉數采納,或有增補、或予刪汰,內容編排上會做一些調整;有些文集并無原本可據,屬于自行編選,則收錄哪些、舍棄哪些,要求編者斟酌后再做選擇。無論有無原本、怎樣選篇,編輯一部文集必定有一些講究,能顯出編者的意圖、趣識和眼力。在選篇、譯解、注釋諸方面,各本集子的編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本系列的創設無非是要提供一塊園地,供有志于譯介的語言學者聚首耕耘。至于這塊園地的總體建設,謹試提三點:
致力發掘確有史料價值的作品,尤以迄今尚無漢譯的論著為首選;
將各時期開一派天地、領風氣之先的代表人物作為基礎,兼采當代有特出創為的研究者;
以梳理語言思想、貫達人文哲理為鵠的,兼納各家分析技藝。
中國現代語言學起步于譯介,一個世紀以來也從未中斷過譯介。譯介不只是為當世服務,也是為了認識過去,為探求學術的本源鋪筑道路。譯介之難之苦,實過于自由撰著,好在終有一些學者不懼艱辛,甘嘗苦味,所以譯事不會告斷,永遠不會。這項譯事,這個系列,就期待著這樣的同人來參與。香港海德基金會、湖南教育出版社曾經支持過本系列部分書籍的翻譯和梓行,感念舊誼,猶不能忘,愿以更多更好的譯作答謝朋友們的信托。
姚小平
2010年晚夏于北外語言所

卡爾·比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