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稷下學公開課
- 王志民
- 1500字
- 2019-05-06 16:46:19
二、立于亂世,存世最長
如前所述,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激烈,合縱連橫,分合無常,政治風云,瞬息萬變。各國君主無力也無暇來興辦教育,而私學的發展,也常因一人而興,人亡而息。孟子當年有一句豪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且他認為這是他人生三大樂事之一。當時孟子的弟子也相當多,號稱“后車數十人,從者數百人”。可稱得上聲勢浩大,聲名顯赫。但是,孟子一死,“大道遂絀”,也就盛況頓息了。戰國時期的私學教育也大致如此。因一人而興,因一人而亡,私學可說興也其突,亡也其忽,難以為繼。唯獨稷下學宮,創始于齊桓公時期,傳承150余年,這在戰國時期,確實是一個奇跡。
稷下學宮的發展,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始期。徐干《中論》云:“昔齊桓公(午)立稷下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崇之,自孟軻之徒皆游于齊。”可知稷下創始于田齊首代封公之君齊桓公(午)時,這大約在公元前374年左右。齊桓公創立學宮時,定了兩條規矩,可以說是稷下學宮的教育方針。一是稷下學宮里面設置官職之位,即是說落實待遇按職務級別對待知識分子。二是要尊崇賢人學者,即將知識分子奉為座上客。我覺得他這個教育方針立得非常好。為此后學宮的繁榮奠定了政策基礎。
第二階段:鼎盛期。從齊威王、宣王到湣王前期(約公元前357年至公元前285年),約60年左右時間,這是田齊政權的興盛期,也是稷下學宮的鼎盛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
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從文獻記載看,這個時期的稷下學宮大師云集,學派薈萃,人數多至數千人,確實達到了鼎盛。宣王時,一次將稷下學者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即給予高官厚祿,而不必理政務,專司教學研討。對稷下學宮的知識分子政策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視程度。
第三階段:中衰期。這主要發生在齊湣王后期。《鹽鐵論·論儒》上記載說:
及湣王奮二世之余烈,南舉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儒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適楚。
從這段文獻記載可以看出,齊湣王的前期,在威、宣盛世的基礎上,大有統一天下之勢,所謂“南舉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等寫出了當時齊國勢力的銳不可當。“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更寫出齊國之強的威懾氣勢。但湣王是一個狂妄驕傲的國君,不僅好大喜功,連年用兵,國力透支,“百姓不堪”,而且拋棄了乃祖乃父“諸儒諫不從,各分散”從諫如流的好傳統,聽不進稷下學者的正確意見,學者紛紛離開,這是稷下中衰之象。此后,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攻入臨淄,破七十余城,湣王自己也逃到莒地,為楚將所殺,稷下遭到嚴重損毀,乃至停辦。
第四階段:復興期。齊襄王破燕軍復國,還都臨淄之后,興國之要,首先重振稷下學宮。《史記·孟荀列傳》記載簡略:“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這一段文字,至少說明三點:一是制度修復,“尚修列大夫之缺”就是重修制度。二是學者復聚,學者回來恢復封列大夫。三是知名學者荀卿長期主持,三任祭酒,所以我們把它稱為復興期。
終結期我們這里就不再多說了。文獻上沒有記載,但下面這段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齊)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與金。客皆為反間。”一方面說明,后期稷下學宮仍在,“賓客”仍不少。另一方面也說明稷下的人員素質、學風也衰敗了,甚至成為秦人“反間”的對象了。
總的來看,在春秋戰國那樣一個諸侯割據長期分裂動蕩的時代,稷下設于齊國都城臨淄,歷時150余年之久,確實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