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稷下學公開課
- 王志民
- 4950字
- 2019-05-06 16:46:18
一、前空往劫,雙璧呈輝
稷下學宮是中國歷史上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國辦大學堂。它與差不多同時出現在古雅典的希臘學園(又稱:阿卡德米學院、柏拉圖學院)堪稱雙璧。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思想學術文化中心,分別在世界的東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現出人類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
還在20世紀初,中國的學者已經認識到中國諸子百家爭鳴和希臘學派的聯系。梁啟超先生在其《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書中這樣描述道:
“在春秋戰國之交,豈特中國民智為全盛時代而已,蓋征諸全球,莫不爾焉。自孔子、老子以迄韓非、李斯,凡三百余年,九流十家,皆起于是,前空往劫,后絕來塵,尚矣!”
這里“征諸全球,莫不爾焉”是指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中國,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個人類智慧大放光芒的時期。在全球也有和諸子百家爭鳴一樣空前絕后的偉大文化創舉,所以他說“前空往劫,后絕來塵”。
當時另一位學者鄧實,在1901年寫的《古學復興論》中說:“周秦諸子之出世,適當希臘學派興盛之時,繩繩星球,一東一西,先后相映,如銅山崩而洛鐘應,斯亦奇矣!”20世紀初這兩位大學者,一個說它是空前的,第二個說它是“奇觀”,是說諸子百家的爭鳴,在世界上是奇觀。其中“銅山崩而洛鐘應”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期,未央宮前面的銅鐘,無人敲打卻響了三天,漢武帝就召人來問,都難以解釋。博學的東方朔說:這個鐘是銅的,銅山是這個銅鐘的母體,銅鐘是銅山的子體,鐘在這里鳴是銅山要崩塌的預兆,過了三天,果然銅山崩塌。他借這個典故說明古希臘與中國諸子百家的爭鳴是東西方遙相呼應的文化“奇觀”。
縱觀世界,在公元前4世紀至前3世紀之間,在東方中國涌現的諸子百家與西方希臘出現的希臘學派,的確是世界文化史上幾乎同時出現的文化奇觀:它們不僅時代相近,而且學術精神有驚人的相通、相似之處,分別對東西方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我們聚焦這兩大“奇觀”的發生之地,就會發現:“奇觀”主要是發生于稷下學宮與希臘學園這兩大堪稱世界文化“雙璧”的學術文化機構之中。所謂百家爭鳴,其學術中心主要發展于稷下學宮;所謂希臘學派主要是和希臘學園緊密聯系在一起。數十年來,關于稷下學宮與諸子百家爭鳴的關系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績。我引下面兩位學者的話,可以作為這方面的代表:
陳鼓應:“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其輝煌成就體現在齊國的稷下學宮。”
張秉楠:“沒有稷下,就沒有百家爭鳴。討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發展,只有把握稷下的活動,才能找到它的根基。”
上述兩學者的結論,大致代表了中國學術界的共識。我們用20世紀以來學者的研究來說明一個問題,所謂希臘學派和戰國百家爭鳴,它們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觀。戰國百家爭鳴的主要發生地就在稷下。希臘學園也稱“柏拉圖學園”,是柏拉圖個人所辦的私立大學,柏拉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這師徒三人號稱“希臘三哲”,是奠定整個西方文化的三位偉大的思想家。所以稱希臘學園、稷下學宮,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雙璧,是奇跡,是當之無愧的。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列表來具體了解一下稷下學宮與希臘學園的異同。
表1 稷下學宮與希臘學園比較表

從比較的角度看,稷下學宮與希臘學園各具特色,共同創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空前的輝煌。前者是齊國統治者為廣攬人才而創辦,是官學,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后者為柏拉圖傳播思想、科學而設,是私學,具有鮮明的科學理念。前者匯聚諸子,多派并存,思想交鋒,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后者傳承師說,探求真理,追求科學,培育獨立思考之精神。前者為中國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形成做了理論上的充分準備,對后代政治、思想文化發展影響甚大;后者為西方大學教育奠基,對后代西方哲學、自然科學發展影響深遠。稷下學宮與希臘學園極大地影響了東西方不同學術思想與文化傳統的形成,共同為構筑豐富多元的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單從稷下學宮講,說稷下學宮是“前空往劫”的奇觀,還因為它是中國教育史上空前的創舉。而在世界教育史上,它代表著東方官學的提升和突變;與希臘學園并稱,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
稷下學宮是個什么性質的組織?20世紀以來大家都公認是百家爭鳴的中心,所以郭沫若先生認為,它具有研究院的性質,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研究院。人們看到稷下先生積極為齊國統治者出謀劃策,排憂解難,甚至擔當外交任務。比如說《孟子》一書中,相當一部分是孟子跟齊宣王的對話,向齊宣王發表政見,甚至進行爭論,孟子是稷下學宮最主要的學者之一,所以這確實是個智囊團,具有政治參議院性質。也有些學者認為像個大學堂,但以當今大學的特點看,性質不突出。所以較多人的一致看法是:稷下學宮是多重性質的一個組織,趨向于郭沫若先生的結論,是學術中心,主體是研究院的性質。但我認為稷下學宮首先是學宮,其主體性質,首先是高等教育的大學堂,它在中國教育史上是個空前創舉。而在世界文化史上,與希臘學園一樣,是最早的大學,是東西方同時出現的教育史上的明星。
談到中國教育史,春秋戰國時期貢獻最大的是孔子。孔子興辦私學,知識走向下層,開創了中國教育史上的新局面,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統治者創辦稷下學宮,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官辦大學堂,是官學的空前創舉。
此前,中國教育史上有“官學”之設,《孟子·滕文公上》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夏、商、西周時期,學校稱庠序,也稱校。“學則三代共之”,這里的“學則”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教育方針,它的教育方針,三代是共有的,即“皆所以明人倫也”。主要是來學習培養人倫道德修行的,也就是處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社會等人際關系的。
當然,根據史籍記載,三代,特別是西周以后,其教育的內容也包括了“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等知識、技能的傳授,但道德、行為教育是主體。夏、商、周三代的大學,據歷史記載,至遲到商代,就有了“大學”的設置。記載說:“殷人設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小學。”(《禮記·明堂位》)但《禮記》又說:“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禮記·王制》)
可見,三代所謂官辦大學,實是養老、習射、習禮以及道德、教育之所,與后來所說的大學在內涵、規模、層次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
春秋以降,禮崩樂壞,打破了“學在官府”,知識下移,私學興起,官學不昌。戰國之世,七大國爭雄,雖然人才爭奪空前高漲,但風云變幻,戰爭頻仍,并沒有哪一國像齊國這樣興學招攬人才的。誠如《文心雕龍·時序》所載:
春秋以后,角戰英雄,六經泥蟠,百家飆駭。方是時也,漢魏力政,燕趙任權;五蠹六虱,嚴于秦令;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故稷下扇其清風,蘭陵郁其茂俗。
這段話總的意思是說:春秋之后,進入以戰爭決定勝負的時代,以“六經”為代表的文化學術,已被戰爭的塵埃湮沒。各種圍繞政治、軍事斗爭的學說甚囂塵上。當此之時,韓、魏忙于政治的變革,燕、趙熱衷于權力的斗爭,韓非等的法家著作大受秦統治者的歡迎。七大國中只有齊、楚兩國的文化、學術是繁榮的,突出表現在齊之稷下清新的文化風氣,楚國蘭陵興盛的文化習俗。從實際看,戰國之楚,確實文氣大盛,產生了屈原、宋玉等文學大家,蘭陵之地也確實因荀卿的任職和推動,興起優良的文氣風俗,然而卻并沒有興辦國學的記載。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春秋戰國五百年間,還沒有哪一個諸侯國曾經像田齊統治者這樣,如此大力興辦官學,稷下之設,確是一個前空往劫的奇跡。
我要講的第三點是稷下學宮與“四君子”養士的差異。戰國時代,人才爭奪激烈,禮賢下士之風盛行,“養士”是各國統治者和權貴之門較為普遍的現象。當時最著名的:楚有春申君、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號稱戰國“四君子”。因而,有人認為:稷下學宮實為國家養士機構,與當時著名的“四君子門館”相類似。我認為:要充分認識稷下的歷史地位和貢獻,必須搞清楚稷下之學與以“四君子”為代表的私門養士,是有顯著的,甚至是本質不同的。四君子門下也有門客數千人,但是它沒有形成學術思想體系和流派,也沒有成為百家爭鳴的中心。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人數眾多,但層次較低。他們往往“不分貴賤,客無所擇”。與稷下不同,人們并不以先生、學士稱之,多稱其為食客、賓客、門客,寄食者多,有才者少。最著名的是趙國平原君所養之士。當時秦國攻打趙國,平原君向楚國求援,挑選門客與之隨行。三千門客中挑選二十位,結果選了十九個,就差一個,再找不到合適之人了,最后,毛遂自薦,才勉強備齊二十人。所以稷下的知識分子稱稷下先生、稷下學士;而四君子養的士,多稱門客。
二是服務私門,學者稀少。私門養士,主要在務實和功利層面,因一人而養,為一人服務,甚至是為了博取“好士”的名人君子形象而來者不拒,缺乏學術涵養和思想爭鳴,難以形成真正的學術中心。
三是因人而養,聚散無常。四君子所養之士,有些是慕名而來,有些是因人而聚。人在則聚,人去則散,進出無定,流動性大,也就難以形成穩定的學術文化中心。戰國末期,秦國呂不韋養食客三千人,編成著名的《呂氏春秋》是一個特例。但他也并未讓其門館成為百家學術爭鳴中心,而是“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見《史記·呂不韋列傳》)。實際是集多人散篇之作而成書,內容較雜,號為雜家。
第四點,談一談稷下之學對孔子興學的比較和超越。前面已經講過,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其對中國文化最突出的貢獻之一,是創辦私學,而且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知識走向了民間,號稱弟子三千,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人才。與早一百年的孔子興辦私學相比,稷下學宮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國辦大學,從中國教育史發展的角度看,稷下學宮從不同的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將二者作比較,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稷下學宮既吸收了孔子私人辦學的特點,又在很多方面超越孔子私學,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創新。主要表現在下面這三點:
一是由一人之教變為大師云集的眾人之教。孔子興學,人數眾多,但老師只有孔子一人。孔子弟子離開孔子后也辦學,但主要的還是教授五經,傳承孔子的學問,一脈承傳。稷下學宮則是大師云集,齊宣王時,能夠享受上大夫職級待遇的就有七十六人之多。全國最知名的諸位大師來到了稷下,稷下學宮成為一所各學科都有大師的大學,這是它的超越之一。
二是由傳承一家之學,發展為諸子百家之學的傳承和發展。孔子私學,主要傳授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學說,而稷下學宮則把各派學者都匯集起來,各派思想主張都在稷下學宮得到了傳承發展,百家之學正是有賴于稷下學宮,才實現了思想發展、理論提升和創立新學派。
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孔子私學,就很難打破貴族對知識的壟斷,知識不會走向民間;而沒有稷下學宮,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世界也就不會這么豐富多彩,百家爭鳴就不會如此光彩奪目。它們各有千秋,共同為中華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是由辦學的前途命運系于一人,變為與國家發展共命運。孔子私學因孔子去世,弟子紛紛離散。所以孔子之學和一人之命運結合在一起,而稷下學宮和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稷下學宮的存在是與田齊政權相始終的。
稷下學宮在教育史上的創舉,還在于:在儒家私學教育衰微、散落之時,由于齊國統治者的創新,實現了私學教育的轉型發展——稷下學宮實際成為若干個私學的聯合體,亦即依靠國家的強大實力,將各家私學都集中在一個學宮來辦。稷下學宮實際成為私學聯盟性質的高等教育實體。從一個方面講,這是諸子百家與私學教育的結合。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各種學派蓬勃發展,一個學派就是一個學校,在這樣一個私學里面,主要是傳承本學派的思想和觀點,儒家講五經,道家講老子,法家講法家理論,墨家講墨家之學,所以一個思想流派就是一個私學集團。稷下學宮匯聚百家,也就是匯聚百家私學,這里成為一個私學聯合體,是很了不起的創舉。我們現在辦綜合性大學,各家學科相互交融,創新就從這里開始。可以說,稷下學宮為我們今天的大學發展提供了歷史的借鑒。
從另一面看,稷下各派學者,大多帶弟子來稷下講學。從學宮氣象看,學派和學派之間,主要是交流、斗爭、辯駁、爭鳴,它確實是個思想百家爭鳴的學術中心,但是就一個學派來講,它又是一個講學、授課、傳承知識、培養學生的一個大學堂。稷下學宮正是以它特有的方式,創造出中國教育史上空前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