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裝甲車
- 我是魔王別惹我
- 云陌JUN
- 2054字
- 2021-11-18 13:54:25
根據制導航彈戰斗部重量(口徑)標準可分為:500磅(約250千克)、1000磅(400-500千克)、2000磅(900-1000千克)等類型,也有威力更大的彈藥,如美國的GBU-28、俄羅斯的КАБ-1500等。
需要指出的是,俄美在制導航空炸彈上的術語是不同的,對這種彈藥的理解也有區別。
КАБ-1500中的“КАБ”是俄文“校正航空炸彈”的字母縮寫,俄羅斯通常用“校正航彈”來指稱這種彈藥,俄專家認為,這些彈藥彈體內沒有裝配發動機,沒有自身動力推進功能,不能稱為制導彈藥。
制導航彈通常采取電視光學制導(根據光學圖像引導)、熱視制導(根據可視或紅外光線引導)、激光制導(根據目標反射光束引導)、慣性制導、衛星制導等方式。
激光制導系統主要由搜索設備、光學系統和電子線路構成。
激光器發射光線照射目標,接收器接收反射激光束并判定其方向,確定炸彈瞄準目標的誤差,然后向導引頭下達必要的校正指令,炸彈自導彈頭能夠根據氣流方向,通過頭部安定面定位,同時上下左右移動來調整角度。
自導彈頭由不受機械損害的整流罩來防護,特制的整流罩能讓激光束自由通過,卻會通過紅外線過濾器只讓“有用”波長的光線通過,以排除干擾信號。
整流罩內裝配一個光敏感指示盤,由4個扇形座構成,由自導彈頭軸垂直線固定,經凸透鏡聚焦后的反射激光束通過整流罩后,落在指示盤上,落點與目標相對位置一致,如果光束落在左下方,自導頭就會“明白”目標在當前航線的右上方,電子設備就會向全動式尾翼下達相應信號指令,進行調整。
電視或熱視制導系統目標定位原理與激光制導系統大致相同,由制導航彈彈頭上裝配的攝像頭拍下地面目標的景象,經飛行員從視頻顯示器上鎖定目標圖像后,投擲炸彈,炸彈會根據鎖定目標與導引頭實時拍攝下的目標景象進行對比,判定方向、距離和誤差,然后自動調整,以準確命中目標,惟一的區別就是處理的不是激光反射信號,而是可見光或紅外光形式的色調鮮明的對比影像。
激光制導航彈的落點由能夠為目標“照明”的目標指示器確定。目標指示器可以裝配在地面偵察破壞器上,在隱蔽區域引導炸彈攻擊目標,也可以裝配在飛機上,由飛行員確定目標。
機載激光指示器可以是固定的,如F-117、“美洲虎”、蘇-34等,更多的則是機動的,采用吊艙掛載方案,行動前把目標指示器吊艙裝配到飛機外掛點上,以減少因指示器故障而導致的飛行事故。
制導航彈和目標指示器吊艙也完全可以不在同一架飛機上,如在“沙漠風暴”行動中,英國“旋風-GR.1”戰斗轟炸機投擲的制導航彈,就是由掛在“掠奪者-S.2B”轟炸機上的目標。
指示器引導的,不過,這要求飛行員間應有非常好的行動協調能力,保障在炸彈準確命中目標前提供全程照明,否則炸彈會無法“咬住”目標,變成自由降落的普通炸彈。
電視制導航彈的使用由飛行員全程控制。目標影像通過炸彈自導彈頭傳送到飛行座艙內的顯示屏上,飛行員或雙座戰機。
上的武器操縱員根據圖像特征選擇目標,如果目標色調比較鮮明,特征明顯,就可以起動制導彈頭自動裝置,鎖定目標,炸彈會“記住”目標特征,然后追蹤目標。
AGM-123、AGM-130等制導炸彈還裝備有發動機,以增大射程,通常使用校正系統,當炸彈飛到目標上空,屏幕上的圖像變得非常清晰時,操縱員還可以再次對彈著點進行精確校正。
電視制導航彈指令傳輸工作也由目標指示器外掛吊艙中的專門設備完成,不同類型彈藥有不同的指令傳輸設備。
裝有核戰斗部的導彈。又稱“彈道導彈的有效載荷”。位于彈道導彈的前端部,是在飛行過程中與彈體分離并再入大氣層的部分,故英、美等國稱之為“再入飛行器”。
它利用所裝的核戰斗部適時產生核爆炸,對目標實施大規模殺傷破壞。
核彈頭主要由核戰斗部和彈頭殼體等組成,有的還裝有慢旋定向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突防誘餌系統和末制導系統,以提高再入段飛行穩定性、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
核戰斗部是核彈頭的核心部分,用于完成戰斗任務,但不等同于核彈頭。
“熱核彈頭”——是第二代核彈頭,也就是氫彈,由原子彈引爆氫彈,它是核裂變加核聚變——原子彈放出來的高能中子與氘化鋰反應生成氚,氚和氘聚合產生能量。
由于氫彈的聚變條件需要數千萬度的高溫,相對于原子彈的引爆溫度非常之高,所以氫彈頭也叫做熱核彈頭,蘇聯于1961年在新地島試爆的大伊萬即屬于此類,鑒于威力遠超過落后的原子彈,所以世界上真正的戰略核武器恐多在此列。
裝甲車是具有裝甲防護的各種履帶或輪式軍用車輛,是裝有裝甲的軍用或警用車輛的統稱。
坦克也是裝甲車履帶式裝甲車輛的一種,但是在習慣上通常因作戰用途另外獨立分類,而裝甲車輛多半是指防護力與火力較坦克弱的車種。
裝甲車的特性為具有高度的越野機動性能,有一定的防護和火力作用,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種,一般裝備一至兩門中小口徑火炮及數挺機槍,一些還裝有反坦克導彈,結構以裝甲車體、武器系統、動力裝置等組成。
為了增強防護和方便成員下車戰斗,多采用前置動力裝置方案。
隨著坦克的誕生,火力,防護性和越野性都比較弱的裝甲車汽車失去了在戰場上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地位,于是它轉向其它用途發展,但坦克也是裝甲車輛的一種。
只是是在習慣上通常因作戰用途另外獨立分類,而裝甲車輛多半是指防護力與火力較坦克弱的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