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規則一直是人類的天性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為,并且拖延的借口還各種各樣,為此不少人開始致力于拖延心理學的研究,在經過一些深層次的探究之后,研究者發現:人們的拖延行為反復出現,其實是有一定的心理動因的。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在學生時代,周五放學之前老師告訴我們,下周一之前必須交一篇擬定題目的作文,當然,這是假期作業,我們是必須要完成的,“必須”兩個字也是被老師強調的,對于很多聽話、乖巧的學生來說,他們自然會按時把作文交上去,然而,那些叛逆的學生卻喜歡挑戰老師制定的規則,他們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愿意呈交自己的“杰作”,甚至有一些學生,在老師催促幾次后還是在拖延……
這些學生為什么會拖延?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希望挑戰老師的權威,希望破壞規則。這里的規則,指的是那些讓我們感到受到約束和被壓制的指令,這在很多總是拖延交作業的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一些學生表示:如果作業的題目是開放性的、無時間限制的,那么他們就會有想象的空間,也愿意完成作業,而那些教條式的、命令式的作業,則會讓他們覺得無趣,所以作業也就一拖再拖。
的確,一直以來,在人類的血液里,都有著挑戰的因素,沒有挑戰就不會有改變,沒有改變就沒有進步。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一些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果突出的教師會注重挖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自主完成作業。在一些企業內部,管理者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也會給員工更多的發揮空間,否則即便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他們也總是能找到借口拖延。
誠然,我們承認一點,一些規則的存在忽視了人的個性差異,但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則的存在是必要的,它起到了約束人們行為的作用,否則,我們的行為就會毫無節制。在集體內部,規則的制定也是為了便于管理。因此,對于某些合理的規則,我們沒有必要挑戰和破壞,那么,也就沒有必要拖延。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還是一名學生,也許現在的你還是聰明的,但如果你不繼續學習,就無法使自己適應急劇變化的時代,就會有被淘汰的危險。而學會了克服懶惰并能不斷學習,一切成功都會隨之而來。只有善于學習、懂得學習的人,才能具備高能力,才能夠贏得美好的未來。
其實,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拖延并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也不會讓問題憑空消失,拖延只是一種逃避,甚至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那么,你為什么還要逃避呢?那些成功者從不拖延。
俗話說:“七分努力,三分機遇。”但還是有些人累死累活地干了一輩子,也不能出人頭地,他們之中不乏有具備了精湛的技術、很強的個人能力的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他們有拖延癥,而相反,那些成功者無不是行動派。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從前,在某座深山里,有兩座寺廟,中間隔著一條小溪,溪水可以供寺廟里的和尚食用。而兩座寺廟里,都有個挑水的和尚,他們每天早上都會從各自的寺廟出發,然后到小溪見上一面。
一晃五年過去了,他們也為各自的寺廟挑了五年的水。
突然有一天,深山左邊寺廟的和尚再也沒有來挑水,右邊寺廟的和尚感到詫異,認為那個和尚可能是有事耽誤了,但又過了一個星期,還是沒見他來。右邊這座寺廟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怎么了,為什么不來挑水了?難道是生病了。我要過去探望他,看看能幫他做點什么。”
很快,右邊這座寺廟的和尚來到了他朋友的寺廟,但令他感到奇怪的是,他的朋友根本沒生病,而是神采奕奕地在打太極拳。他好奇地問:“你都一個月沒去挑水了,你們難道不喝水嗎?”左邊這座寺廟的和尚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看看。”
隨即他便帶著右邊那座寺廟的和尚走到了寺廟的后院,指著一口井說:“我們現在吃這口井的水了,這是我花了五年時間挖好的井,這五年,我每天除了挑水、念經外,就是挖這井,即使有時很忙,也能挖多少算多少。最后終于挖出了水。從那以后,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也可以有更多時間鉆研我喜愛的太極拳了。”
這個故事同樣告訴生活中的我們,只有行動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找借口拖延。
因此,如果你是個有拖延癥的人,那么,你必須想方設法將其從你的個性中去除。如果你不下決心立即采取行動,那事情永遠不會完成;當然了,如果你不打算成功、超越他人和自己或者改變現狀的話,那你可以放任自己的拖延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