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陽明先祖
-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全集)
- (日)岡田武彥
- 18100字
- 2018-12-27 17:04:23
王家始祖
據俞嶙輯編的《王陽明先生全集》中的《年譜》記載,王陽明的祖先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可是《王文成公全書》中的《年譜》和王陽明的弟子黃綰所著的《陽明先生行狀》中將王陽明的祖先定為西晉的王覽。王羲之是王覽的曾孫。王家的始祖到底是王覽還是王羲之,現在還沒有定論。據曾拜謁過王家家廟的東正堂的弟子介紹:“羲之在上,子孫昭穆下列,辟別室單獨奉祭陽明?!保|正堂《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四《年譜一》)
昭穆是指宗廟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的右方,稱穆。王羲之這一脈應該不是王覽的正系,所以余姚王家沒有把王覽當作始祖,而是把王羲之當作始祖。王陽明的經歷和王祥、王覽兄弟有些相似,所以后人在著述過程中才誤將王覽當成了王家的始祖。
王祥的孝行
據《晉書》卷三十三記載,王祥(184—268),字休徴,王覽之兄,漢代諫議大夫王吉的后裔,瑯玡(今山東臨沂)人。王祥至孝,但母親早喪,繼母朱氏不慈,屢進讒言,使王祥失愛于父。繼母經常讓王祥打掃牛圈,王祥卻更加恭敬謹慎。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煎湯熬藥都先嘗過,以驗證是否有毒。
有一天繼母想吃鮮魚,當時天寒地凍,王祥脫下衣服正要去破冰捉魚,就在此時,冰面忽然自動裂開,兩條鯉魚從水中躍出,于是王祥趕緊捉住鯉魚,將魚帶回家去孝敬繼母。繼母想吃烤黃雀,神奇的是,有幾十只黃雀飛入王祥的幕帳,王祥將它們烤好后孝敬給繼母吃。同鄉的人都驚嘆不已,認為這是孝心感動了上天的結果。王祥家有一棵紅柰[18]樹,果實快成熟的時候,繼母讓他去看守,風雨來時,王祥抱樹大哭,唯恐果子掉落。即使如此,他也未曾怨恨過繼母。他就是這樣一位忠厚孝順之人。
東漢末年,戰事頻發,為避戰亂,王祥攙扶著繼母、帶著弟弟王覽逃難到廬江。隱居三十多年后,繼母去世,服喪期滿,王祥仍不肯出仕為官,后來在弟弟王覽的勸導下,年近六十才應召出仕。曹魏之時,王祥升任太尉;晉武帝繼位之后,出任太保[19]?!睹汕蟆废戮碇幸灿嘘P于王祥的簡單記載,名為《王祥守柰》。
護兄的王覽
王覽,字玄通,和王祥是同父異母兄弟。母親朱氏對兄長王祥不好。王覽五六歲時,每見哥哥被母親鞭打,都會跑向前哭著抱住哥哥,阻止母親施暴。少年時,王覽經常勸諫母親,朱氏也因此而有所收斂。朱氏經常無故使喚王祥,王覽就跟著一起干活。朱氏還虐使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于是也幫著一起做事。朱氏發現之后,只好作罷。
父親去世之后,王祥漸漸有了名氣。朱氏對此深為嫉恨,想用毒酒害死王祥。王覽察覺后,立即起身去爭奪哥哥的酒杯。王祥也懷疑酒中有毒,所以執意不給弟弟。朱氏立時奪下酒杯,返回里屋。自此之后,朱氏做給王祥吃的飯菜,王覽都要先嘗一下。朱氏擔心王覽被毒死,于是就斷了下毒的念頭。王覽孝友恭恪,聲名稍遜于兄長王祥。
后來王覽出仕做官,升任光祿大夫。《蒙求》上卷中記載了王覽的事跡,名為《王覽友悌》。朱熹在《小學·善行》中也記述了王祥、王覽兩兄弟的故事。明代百姓都熟知王祥、王覽的孝行和友悌,王陽明應該也不會例外。
始祖的孝道與陽明的解釋
王陽明的繼母也曾虐待過他。王陽明正是因為對孝道的切身感受,所以才從佛教和老莊思想中解脫出來,轉投儒學。因此,從孝悌方面來說,將王覽認作王家的始祖,也不是毫無道理的。
中國傳說時代的帝王舜青年時期曾遭到繼母的虐待,但他依然盡孝,他的故事被后世傳為佳話。舜的父親瞽叟和繼母不喜歡舜,而喜歡舜的同父異母弟象。象數次謀劃殺害舜,但每次都失敗了。舜發覺之后,并沒有記恨象,依然盡心孝順父母。關于舜的孝悌之行,《尚書·堯典》有如下記載:“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對于以上這段話,朱熹的弟子蔡沈在《書經集傳》中如此解釋:“舜父號瞽叟。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母,舜后母也。象,舜異母弟名。傲,驕慢也。諧,和也。烝,進也。言舜不幸遭此,而能和以孝,使之進進以善自治,而不至于大為奸惡也。”
蔡沈將“不格奸”解釋為“不至于大為奸惡”,而王陽明則將其理解為“不去正他奸惡”。原文是“舜只是自進于乂,以乂薰蒸,不去正他奸惡”。(《傳習錄》下卷)
陽明又補充說:“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舜初時致得象要殺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過處。經過來,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責人,所以致得‘克諧’,此是舜‘動心忍性、增益不能’處。”(《傳習錄》下卷)
王陽明是根據自身經歷做出以上解釋的。據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朱熹和王陽明教化方法的差異。王陽明還說:“古人言語,俱是自家經歷過來,所以說得親切;遺之后世,曲當人情。若非自家經過,如何得他許多苦心處?”(《傳習錄》下卷)
其實這是王陽明到晚年才做出的解釋,年輕時他并不這樣認為。他三十七歲時曾著《象祠記》(《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三),其中關于“不格奸”的解釋和蔡沈相同,都是“不至于大為奸惡”。
王陽明十三歲喪母,父親的小妾經常虐待他,他就想出各種奇招去應對,最終促使繼母悔悟。從中可以看出,少年時期的陽明與王祥、王覽是不同的。隨著人生閱歷的積淀,晚年的陽明轉變認識,開始贊同王祥、王覽的舉動,所以才有了對舜之孝行的那一番解釋。
遠祖名臣王導
王導(276—339),字茂弘,謚號文獻公,王覽之孫,王裁之子。東晉元帝時,王導出任丞相;明帝、成帝時,王導出任司徒、太傅。《晉書》卷六十五為其立傳,《蒙求》也有其傳記,名為《王導公忠》。
王導年少時就風姿飄逸,見識器量清越弘遠。陳留高士張公見到他后非常驚奇,對他的堂兄王敦說:“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
當元帝還是瑯玡王時,就和王導關系密切。當時王導察覺天下已經大亂,于是全心全意地輔佐瑯玡王,立下興復朝綱的志向。元帝移鎮建鄴(后改建康,今南京市)之后,吳越人士多不歸順,王導又和堂兄王敦一起宣示帝威,促其歸順。
西晉崩潰之際,大批中原士子攜帶家眷逃往江南避難。王導就從中挑選賢士,請他們輔佐國事。東晉建國后,王導出任丞相。元帝稱頌他:“卿,吾之蕭何也。”
晉元帝即位受百官朝賀時,再三請王導同坐御床受賀,王導堅辭不受。他說:“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
元帝這才作罷,任命王導為司空[20]?!睹汕蟆穼⑼鯇У膫饔浂麨椤锻鯇Ч摇?,也正在于此。
正德十五年(1520),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后,人生一度跌入低谷。在此期間,他作了一首《紀夢》(《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假托東晉忠臣郭璞夢中向自己示詩,來批判王導:“世之人徒知王敦之逆,而不知王導實陰主之。”
王陽明為什么不顧社會輿論,假托郭璞之言,來批判自己的先祖呢?
據歷史學家研究,王導曾遵照元帝的遺詔輔佐明帝和成帝,出任司徒和太傅,并受封為始興郡公。王導完善學校制度以教化百姓,設置史官以保存文獻,勸元帝打消廢嫡之念,規勸堂兄王敦不要謀反,王敦謀反后,又率全家向朝廷請罪。蘇峻之亂[21]后,王導力排眾議,反對遷都。王導主張寬容政治,積極調和江南豪族與南遷北方大族之間的關系,為東晉的穩固奠定了基礎。南遷士人經??畤@南北風土人情之異,王導總是勸導他們說:“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
王敦(266—324),字處仲,王基之子,王導堂兄,與王導共同輔佐司馬氏的江東政權。東晉元帝登基之后,王敦身居要職。后杜弢叛亂,王敦和陶侃一起平定杜弢之亂,受封鎮東大將軍。
王敦生性灑脫,喜好清談,從不談論財色,因此聲名遠播。后來他在平定南方之亂的過程中立下大功。手握重兵之后,王敦就萌發了奪權篡位的野心,以清君側為名進攻建康。晉明帝時,王敦自任江州牧,將相全部出自門下。最后王敦以討伐溫嶠為名,舉兵叛亂,結果被明帝擊敗,最終病死。
陽明夢中出現的郭璞又是何許人?郭璞(276—324),字景純,郭瑗之子,河東聞喜人,東晉著名詩人和卜筮學家。郭璞博學有高才,善辭賦,其辭賦被譽為東晉之冠,他的卜筮能力也堪稱當時之首。郭璞早年曾參與王導的軍事活動,元帝每遇大事,必求他占卜。后來郭璞出任王敦的記室參軍,王敦叛亂時也曾求他占卜。郭璞告誡王敦萬萬不可,“明公起事,必禍不久”。王敦大怒,殺之。郭璞曾著《洞林》《新林》《卜韻》,并為《爾雅》《三蒼》《方言》《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作注。
根據以上所述,王導勸誡王敦不要謀反,且在王敦叛亂之后舉家請罪,真真切切是一代名臣。郭璞也是因為勸誡王敦不要起兵,所以才落得慘死的下場。按道理,郭璞應該對王敦而不是對王導充滿仇恨??墒窃陉柮鳌都o夢》的序中,郭璞卻對王導充滿怨恨,所以才托夢示詩。如果王陽明所述為事實的話,那么王導肯定有不臣之處。作為王家的子孫,王陽明為什么要假托郭璞來批判自己的祖先呢?
王陽明少時不喜讀書,父親王華曾告誡他“吾家世以讀書顯”。此外,弘治十五年(1502),三十一歲的王陽明為叔父王袞寫過一篇墓志銘《易直先生墓志》(《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其中提到:“吾宗江左以來,世不乏賢。自吾祖竹軒府君以上,凡積德累仁者數世,而始發于吾父龍山先生?!?
王陽明父子所感受到的祖先之德,其實是指王綱之后的祖先?!锻跷某晒珪肪砣?、卷三十八的《世德紀》為王綱之后的每一位祖先都做了詳細的介紹,且《世德紀》中的《海日先生行狀》和《王文成公全書》的《年譜》中都將王覽以及他的曾孫王羲之視作王家的遠祖,所以王陽明父子也會視王導為遠祖。
王陽明在《紀夢》的序中記述了王導是王敦叛亂的幕后黑手一事,但是在流傳下來的王導的傳記中,都沒有關于這一事件的描述。如果王導與王敦叛亂真的毫無關系的話,王陽明是不會寫的。為什么史書上沒有記載呢?可能是因為當時的輿論認為王導是忠臣,所以史官在寫史時刻意將王導的不臣之實忽略了。
身為王家子孫,王陽明假借托夢之舉對祖先提出批判,這種行為是不可思議的。當時的王陽明已經歷經千難萬險,“良知”說的思想也已顯現雛形。王陽明批判祖先王導,可能是他僅憑“良知”所做出的一種舉動,并沒有其他的意圖。對此,一些學者有不同意見。曾著有《陽明先生傳纂》的余重耀先生認為,王陽明這是在借古諷今,假借托夢來諷刺奸邪讒佞之人。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作為一名忠臣,王陽明對向武宗進獻讒言的小人肯定充滿憤懣之情,《紀夢》一詩也許是為了表達這一層意思。
王陽明在《紀夢》的序中寫道:“正德庚辰八月廿八夕,臥小閣,忽夢晉忠臣郭景純氏以詩示予,且極言王導之奸,謂世之人徒知王敦之逆,而不知王導實陰主之。其言甚長,不能盡錄。覺而書其所示詩于壁,復為詩以紀其略……”
接下來是王陽明寫的這首詩:
秋夜臥小閣,夢游滄海濱。
海上神仙不可到,金銀宮闕高嶙峋。
中有仙人芙蓉巾,顧我宛若平生親;
欣然就語下煙霧,自言姓名郭景純。
攜手歷歷訴衷曲,義憤感激難具陳。
切齒尤深怨王導,深奸老猾長欺人。
當年王敦覬神器,導實陰主相緣夤。
不然三問三不答,胡忍使敦殺伯仁?
寄書欲拔太真舌,不相為謀敢爾云!
敦病已篤事已去,臨哭嫁禍復賣敦。
事成同享帝王貴,事敗乃為顧命臣。
幾微隱約亦可見,世史掩覆多失真。
袖出長篇再三讀,覺來字字能書紳。
開窗試抽《晉史》閱,中間事跡頗有因。
因思景純有道者,世移事往千余春;
若非精誠果有激,豈得到今猶憤嗔!
不成之語以筮戒,敦實氣沮竟殞身。
人生生死亦不易,誰能視死如輕塵?
燭微先幾炳易道,多能余事非所論。
取義成仁忠晉室,龍逄龔勝心可倫。
是非顛倒古多有,吁嗟景純終見伸!
御風騎氣游八垠,彼敦之徒,
草木糞土臭腐同沉淪!
最后,陽明記述了夢中郭璞展示給自己的詩:
我昔明《易》道,故知未來事。
時人不我識,遂傳耽一技。
一思王導徒,神器良久覬。
諸謝豈不力?伯仁見其底。
所以敦者傭,罔顧天經與地義。
不然百口未負托,何忍置之死!
我于斯時知有分,日中斬柴市。
我死何足悲,我生良有以!
九天一人撫膺哭,晉室諸公亦可恥。
舉目山河徒嘆非,攜手登亭空灑淚。
王導真奸雄,千載人未議。
偶感君子談中及,重與寫真記。
固知倉卒不成文,自今當與頻謔戲。
倘其為我一表揚,萬世萬世萬萬世。
右晉忠臣郭景純自述詩,蓋予夢中所得者,因表而出之。
可以看出,這是王陽明在假托郭璞來表白自己的內心。
書圣王羲之
王家始祖最初居于山東瑯玡縣,至王羲之時,遷至浙江會稽山陰縣,到二十三代王壽時,又遷到余姚縣。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被后人尊稱為“書圣”。在中國和日本,有很多書法家因為臨摹王羲之的法帖,書法日益精進。王羲之生活在東晉,曾出任右軍將軍和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王羲之不僅草書和隸書冠絕古今,文章也是精美絕倫,曾作有《蘭亭[22]序》《樂毅論》《黃庭經》等。其子王獻之也擅長書法,所以世人常將王羲之父子合稱為“二王”。
在王羲之的所有書法作品中,以《蘭亭序》最為有名,這是他用行書為《蘭亭集》作的序文。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謝安等四十一位名士齊集會稽蘭亭,飲酒作詩,好不痛快。后來,他們將此次所作的所有詩歌輯成一個集子,取名《蘭亭集》,并由王羲之親自為其作序。
《蘭亭序》的真跡后來流傳到酷愛書法的唐太宗手中,按照唐太宗的遺命,《蘭亭序》作為陪葬品和他一起下葬,從此在世間絕跡。世人現在所看到的都是摹本,但從摹本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王羲之的書風。
蘭亭離王陽明在紹興的住宅不遠,附近還保存著王羲之的書樓和故居等舊跡。王羲之卸任之后,經常和文人墨客一起登山戲水,足跡遍布紹興周邊。王陽明向來景慕王羲之,這些遺跡他應該也都游歷過。王羲之風骨硬朗,王陽明與他有諸多相似之處,無怪乎后來有人說:“陽明景慕遠祖,故風骨言行與羲之甚是相似?!?
王羲之修習道教養生之術,經常和道士游山玩水,王陽明也是如此。王陽明擅長書法,從其書風中可以窺見王羲之之風韻。
忠臣六祖王綱
王綱是王壽的五世孫,《王文成公全書》的《世德紀》中有其傳記。王綱之后的諸位祖先的品行,都或多或少對王陽明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王綱是王陽明的六世祖,《明史》卷二八九的《忠義傳》中也有其傳記。以下將根據《世德紀》中收錄的張壹民先生撰寫的《王性常先生傳》來介紹王綱的生平。
王綱(1302—1371),字性常,又字德常,弟弟字秉常,又字敬常,二人皆以文學造詣高而聞名于世。王綱有識鑒之才、文武之功。元末,王綱為避兵亂,和母親避居于五泄山。一天,一位道士夜宿王綱家,王綱發現這位道士的氣質不同尋常,應該是一位得道之士,所以對他禮敬有加。
王綱問他:“君必有道者,愿聞姓字。”
道士回答說:“吾終南隱士趙緣督也?!?
二人徹夜長談,趙緣督教給王綱占卜之法,并為王綱占卜說:“公后當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終牖下。今能從吾出游乎?”
王綱因為家里還有老母,所以面露難色。道士笑著說:“公俗緣未斷,吾固知之。”然后飄然而去。
王綱還與因軍功卓著而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誠意伯、以詩文馳名于世的劉伯溫(劉基)是至交好友。
劉伯溫是一位著名的儒學家,廣涉經書和史書。他中過元代的進士,且一度出仕為官,后來辭官歸鄉,隱居在家鄉青田。元至正二十年(1360),劉伯溫接受朱元璋的邀請出山,向朱元璋獻出“時務十八策”。他曾為輔佐明太祖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官職不斷升遷,最終升任為弘文館學士。明洪武三年(1370),劉伯溫在家鄉去世。劉伯溫是開國文臣,與宋景濂[23]并稱為“一代文宗”,其詩歌也足以和高季迪(高啟)比肩。
當劉伯溫還是卑賤之身時,曾經常造訪王綱。王綱對他說:“子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稱其心,宜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丘壑,異時得志,幸勿以世緣見累,則善矣?!?
但是,劉伯溫因愛惜王綱之才,最終向朝廷舉薦了他。洪武四年,王綱來到京城,年逾七十的他齒發、精神仍如同壯年。王綱向明太祖提出治國之策,太祖非常高興,全部采納,并任命他為兵部郎中。
沒過多久,廣東潮州地區的百姓起事,朝廷擢升王綱為廣東參議,前往廣東督兵糧。
王綱寫信向家人訣別:“吾命盡茲行乎!”
然后,王綱和兒子王彥達[24]一起踏上前往廣東的路。王綱等人乘一艘快船到達潮州,勸誡百姓不要謀反,潮州百姓感激涕零,紛紛叩頭服罪。當王綱回到增城時,海盜曹真等人卻突然出現。他們敲著大鼓,高喊著口號,列舟行禮,請求王綱出任他們的頭領。王綱勸誡道:“汝等究竟何許人?當今圣上下詔平定地方叛亂,汝等本是良民,理應在此太平盛世安心生活,卻挑起動亂,無疑自謀死路。”
眾海盜不聽他的勸誡,于是王綱開始厲聲斥罵。眾海盜挾持王綱而去,并且特意設壇,讓王綱端坐壇上,每日一起行禮膜拜,請求他擔任首領。王綱不為所動,每日斥罵不止,終被海盜所殺。
當時,王彥達也被海盜擄去,看到父親被海盜所殺,他痛苦不堪,一邊痛哭,一邊大聲斥罵,要求海盜將自己一并殺死以陪伴父親。海盜們大怒,打算也殺死他,但海盜的頭目說:“父忠而子孝,殺之不祥?!?
海盜給王彥達東西吃,王彥達卻不肯吃。海盜為王彥達的孝心所感動,他們把王綱的遺骸裝在一個羊皮袋里,交給王彥達,放他離去。王彥達背負著父親的遺骸,回到家鄉浙江,將父親葬在禾山(今余姚馬渚鎮開元村)。
洪武二十四年(1391),御史郭純向朝廷詳細報告了此事。朝廷決定在增城為王綱立廟,并起用王彥達。但王彥達痛心于父親的忠死,遂自號“秘湖漁隱”,耕田養母,粗衣惡食,終身不仕。王綱遇害之時,王彥達年僅十六歲。
遁世高祖王與準
王與準,王彥達之子,字公度,號遁石,《王文成公全書》的《世德紀》中收錄了國子監祭酒[25]胡儼為其作的傳記《遁石先生傳》。王彥達將其父王綱遺留下的書籍全部傳給王與準,并告訴他說:“但毋廢先業而已,不以仕進望爾也?!?
于是,王與準便閉門做學問,熟讀了祖父留下的所有書籍。當時鄉里后進之士中有一些求學之人想拜他為師,王與準推辭說:“吾無師承,不足相授。”
后來,他來到四明山趙先生處學《易》。趙先生為他的氣節所打動,將本族的一位女孩許配給他,并勸他出仕為官。王與準對趙先生說:“昨聞先生‘遁世無悶’[26]之誨,與準請終身事斯語矣。”趙先生聽完之后,頗感慚愧。
前文已述,曾有道士送給王綱占卜之書。王與準閑暇之時,也會捧起這些書,研究一下占卜之術,有時也會給人占上一卦,皆出奇的精準。后來遠近之人都來求他占卜,就連縣令也派使者前來,請他前往占卜,有時一日竟達兩三次。王與準最終厭惡至極,在使者面前把占卜之書付之一炬。
“王與準不能為術士,終日奔走公門談禍福。”這一舉動招致縣令的憤恨,王與準只好逃到四明山的石室中隱遁起來,一年多不歸。
當時朝廷正在征召全國的奇才,吏部使者來到余姚,打算起用王與準,可是余姚縣令進讒言說:“王與準以其先世嘗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
使者聽后大怒,命人拘捕了王與準的三個兒子,并且派人入山搜捕王與準。王與準獲悉之后,就逃往更深的山中,不慎失足跌入山崖,腿部受傷,最終被抓獲。王與準雖然身受重傷,但是言行容貌似平常,這讓使者非常驚訝。王與準被抓后詳細敘述了自己焚燒占卜書籍、遁入山林的原因。使者明白了真相,釋放了王與準,并對他說:“足下不仕,終恐及罪,寧能以子代行乎?”
王與準不得不從,只好讓兒子王杰到縣學補弟子員,而自己則因足部受傷免于處罰。
王與準如此這般希望隱遁,究竟是為何呢?他曾對人說:“吾非惡富貴而樂貧賤,顧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說:“吾非傷于石,將不能遂棲遁之計。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币虼?,后來他自號“遁石翁”。
王與準身材魁偉,長髯飄逸,精通《禮》《易》,著有《易微》。他曾經為自己占卜過一次,遇到“大有”之“震”,遂對兒子說:“吾先世盛極而衰,今衰極當復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興乎?興必盛且久?!?
然后,飄然而逝。
灑脫曾祖王杰
王杰,字世杰,王與準之子。其父曾在門前種植三棵槐樹,所以王杰自號“槐里子”,世人尊稱他為“槐里先生”?!妒赖录o》中收錄了翰林院編修戚瀾為他撰寫的《槐里先生傳》,前文所述的《遁石先生傳》中也有關于王杰的部分記載。
王杰到縣學補弟子員,當時的教諭是程晶。程晶負才倨傲,奴視諸生,在看到王杰時卻面露敬意。他對人說:“此今之黃叔度也?!?
黃叔度是指東漢的黃憲,十四歲時就有人夸贊他幾乎可以和孔子的高徒顏回相比肩。
有一年,朝廷舉行科舉考試,縣里的官員都覺得王杰一定能夠考取??墒峭踅軄淼骄┏呛?,發現書生們因過于勤奮,都披發袒衣,形容枯槁,于是嘆道:“吾寧曳履衡門矣?!庇谑菤w鄉,不再參加科舉考試。
宣德年間,宣宗皇帝發布詔書,要求各地舉薦能夠對社會施以教化的有才之士,若有此類人才,可以破格任用。當時的余姚縣令黃維雅打算舉薦王杰,并為他準備了行李和仆從,王杰卻以家中尚有老父為由推辭不受,并將這個機會讓給了好友汪叔昂。父親遁石翁去世之后,縣里又舉薦王杰,王杰卻以家中尚有老母為由推辭不受,將機會讓給了好友李文昭。王杰一邊耕田一邊教授弟子,生活清苦,經常斷頓,但仍安然自若。由于家里實在是太窮了,其母在臨死之前留下遺言:“爾貧日益甚,吾死,爾必仕。毋忘吾言!”
王杰遵照母命,辦完母親的喪事之后便接受地方舉薦進入南京國子監。祭酒陳敬宗見到王杰之后,對他施以友人之禮,不把他列入弟子之列。翌年,王杰被推薦到朝廷做官,還沒到任,就去世了。
王杰容貌秀麗,秀目美髯,遠遠望去貌似神人。無論賢愚親疏,他都一視同仁,敬愛有加。他以古時圣賢為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言行,曾經對弟子說:“學者能見得曾點(曾晳)意思,將灑然無人而不自得,爵祿之無動于中,不足言也?!?
《論語·先進篇》中記載有曾點的故事。有一天,孔子讓子路、冉有、公西華和曾點各述自己的志向,曾點之外的三人都陳述了自己的施政理想,唯獨曾點與眾不同,他在最后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由上述可知,王杰非常羨慕曾點的超脫和灑落。
王杰著有《槐里雜稿》《易春秋說》和《周禮考正》。撰寫《槐里先生傳》的戚瀾的父親冷川和王杰是好友,他極力夸贊王杰的《易春秋說》和《周禮考正》,稱其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
冷川在與他人品評人物時,也稱贊王杰是“當世之第一”。
國子監祭酒胡儼也稱頌王杰說:“古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吾誠于世杰見之,異時求當天下之大任者,非世杰而誰乎?”
祖父竹軒先生
王倫(1421—1490),字天敘,王杰之子,王陽明祖父?!妒赖录o》中收錄了布政使[27]魏瀚為他撰寫的《竹軒先生傳》。
王倫生而好竹,在自家住宅周邊遍植竹子,每日在竹林中吟嘯,世稱“竹軒先生”。王倫淡泊名利,早年秉承父訓,終成德才兼備之人。二十歲時,浙江各地富賈大戶爭相邀請王倫教育自己的子弟,凡是經他授業點撥的學生,其德行和學業都有明顯長進。
父親王杰英年早逝,所以王倫少時家中十分貧窮,父親留給他的僅是數箱書。每當王倫打開書箱,都會暗自垂淚,他對自己說:“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則將落矣?!?
于是王倫刻苦讀書,尤其喜歡《儀禮》《左傳》《史記》。
王倫擅長彈琴,每當風清月朗之時,都會焚香彈上數曲,之后詠誦詩歌,讓弟子和之。
王倫心胸坦蕩,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有晉代陶淵明、宋代林和靖(林逋)之風。王倫的生活也很清苦,主要靠教授弟子來維持家用。
王倫的母親對王倫非常嚴厲,但性格和善,每遇親戚中的喪父小兒,她都會給予深切的愛憐。王倫也深知母親心意,每次都會積極地提供衣食,卻無暇顧及自家的饑寒。在弟弟王粲還很小的時候,父親王杰就去世了,所以母親對弟弟格外愛護。王粲幼年時,王倫在家塾里親自教他,等他長大了,王倫就帶著他一起游歷天下,同甘共苦。
后來,王倫的兒子王華出任翰林,王華向朝廷請求將自己的俸祿分給父親,而王倫卻拿出其中一半用來照顧同族的子弟。當時鄉里有同族起糾紛者,聽說王倫的事跡后,都備感慚愧,最終恢復了親睦關系。
王倫身材魁偉,細目美髯,與人交際時藹然可掬,但對門人弟子則矩范嚴肅,凜然不可犯。王倫做文章喜歡簡素古意,討厭浮夸華美。作詩提筆立就,不拘泥于章法,但亦不會脫離于規范之外。王倫著有《竹軒稿》和《江湖雜稿》若干卷。其子王華后來身居要職,出任翰林院修撰和禮部右侍郎。
父親龍山先生
王華(1446—1522),王倫之子,字德輝,號實庵,晚年又號“海日翁”,曾在龍泉山的寺廟中讀書,所以后世之人又尊稱他為“龍山先生”。
《世德紀》中收錄了王華的弟子、國子監司業陸深撰寫的《海日先生行狀》以及大學士楊一清[28]撰寫的《海日先生墓志銘》。明末清初,墨憨齋寫了傳記小說《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其中也有很多關于王華的小故事。在此有必要說明一下,《海日先生墓志銘》是將《海日先生行狀》中的一些內容抄錄整理之后寫成的。
明英宗正統十一年(1446)九月,王華降生。出生前夜,祖母孟氏(王杰之妻)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婆婆(王與準之妻)趙氏身穿緋衣,腰佩玉帶,懷抱一個童子朝自己走來。婆婆把童子放入她手中說:“婦事吾孝,孫婦亦事汝孝。吾與若祖丐于上帝,以此孫畀汝,世世榮華無替?!?
于是嬰兒出生之后,取名為華。王華的長兄名榮。通過兩個孩子的名字,可以看出王家對榮華富貴的憧憬。
自王彥達以來,王家世代隱遁,生活貧困。王杰的母親留下遺愿“吾死,爾必仕”,家族女人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榮華的憧憬。到王華這一代,王家終于實現了榮華之愿。
少年時代的品德
王華生得聰明俊敏,會說話后,祖父王杰經常抱著他教授詩歌,每次聽完,他都能夠背誦出來。等他年齡稍長,家人讓他讀書,他皆能過目不忘。
有時,母親在窗下織布,王華就會坐在旁邊讀書。有一天,恰逢迎春佳日,孩童們都外出游玩,唯獨王華在家讀書不輟。母親問他:“若亦暫往觀乎?”王華回答道:“大人誤矣,觀春何若觀書?”母親聽后大喜,對他說:“兒是也,吾言誤矣?!?
關于王華少年時期的傳說還有很多,以下是《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中的相關記載。
王華六歲時,和小伙伴們一起在水邊玩耍。這時,一個醉漢來到水邊洗腳,洗完之后揚長而去。王華最先發現那名醉漢落了東西,跑過去一看,原來是個錢包。他用手掂了一下,沉甸甸的。王華當時就想,這肯定是那名醉漢落下的,等他酒醒了,一定會回來找的。但他又怕被小伙伴們搶去,所以就把錢包扔進了水里。
小伙伴們跑過來問他:“汝投水是何物?”王華撒謊說:“石塊耳。”
小伙伴們玩畢,到吃晚飯的時候,就招呼王華一起回去。王華假稱自己肚子疼,沒和大家一同走,而是坐在岸邊靜靜地等那醉漢前來尋找。等了好一會兒,那醉漢酒醒后意識到自己丟了錢包,號啕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回來尋找。王華站起來問他:“汝求囊中物耶?”
醉漢回答說:“然。童子曾見之否?”
王華告訴他:“吾恐為他人所取,為汝藏于水中。汝可自取?!?
醉漢把錢包從水里撈出來,打開一看,里面分文未少。醉漢感到非常驚訝,就對王華說:“聞古人有還金之事,不意出自童子?!?
于是醉漢取出一小錠金子,作為對王華的酬謝:“與爾買果餌吃。”
王華不要,笑著說:“吾家豈乏果餌,而需爾金耶?”說完,揚長而去?;丶抑螅跞A也沒有將此事告知父母。
《海日先生行狀》和《海日先生墓志銘》的記載與以上所述稍有差異。據兩文記載,最后王華對那名醉漢說:“不取爾數十金,乃取爾一金乎?”醉漢感到非常慚愧,便跟隨王華回到家中,對王華家人無論老少一概鞠躬敬拜。
據上所述,可見王華少年時代的品德。
十一歲時,王華師從鄉里的塾師錢希寵學習。初學對句。一個月后,學作詩。兩個月后,學寫文章。數月之后,塾生中已無人能及王華的才學。塾師贊嘆說:“歲終吾無以教爾矣?!?
有一次,縣令率隨從視察私塾,塾生們見后都抬頭看熱鬧,唯有王華不為所動,依然伏案朗讀課文。錢希寵感到非常驚奇,就跟他開玩笑說:“令亦人耳,視之奚為?若誦書不輟,彼亦便奈呵責也?”
王華借用父親王倫的話說:“公子德器如是,斷非凡兒。”
十四歲時,王華和數名親友一起在龍泉山的一座寺廟中讀書。寺廟古舊,有妖怪作祟。同讀的親友都是富家子弟,向來自負為豪俠,不相信寺廟里有妖怪,還經常欺侮寺廟的僧人,弄得僧人苦不堪言。第二天晚上,妖怪出來傷數人。
寺僧趁此機會夸大其事,搞得人心惶惶,同讀的人倉皇而逃。唯獨王華沒有逃跑,他獨自一人留在廟里,一如往常,妖怪再也沒有出現過。寺僧感到很詫異,于是每晚都會登上房頂,大笑狂叫,或者用瓦片、石塊投擲王倫的臥榻,或者借風雨雷電之夜,敲擊王華房間的墻壁,想盡一切辦法嚇唬他,想看看他有什么反應。
寺僧透過墻壁的縫隙向里窺探,發現王華正襟危坐,神態自若,絲毫不為所擾。寺僧雖然都贊嘆不已,但還是變著法子嚇唬他,結果依然沒有任何效果。
當寺僧用盡所有手段之后,便問王華:“向妖為祟,諸人皆被傷,君能獨無恐乎?”
王華回答說:“吾何恐?”
寺僧又問:“諸人去后,君更有所見乎?”
王華回答說:“吾何見?”
寺僧再問:“此妖但觸犯之,無得遂已者,君安得獨無所見乎?”
王華笑著回答說:“吾見數沙彌為祟耳?!?
寺僧聞之,相顧色動,懷疑王華已經發現了他們做的“好事”,于是繼續打探道:“此豈吾寺中亡過諸師兄為祟邪?”
王華笑著說:“非亡過諸師兄,乃見在諸師弟耳。”
諸寺僧回應道:“君豈親見吾儕為之?但臆說耳?!?
王華反駁說:“吾雖非親見,若非爾輩親為,何以知吾之必有見邪?”
眾僧人聽后慚愧無比,向王華道歉說:“吾儕實欲以此試君耳。君,天人也,異時福德何可量!”
這一傳說在《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中是另外一個版本:“年十四學成,假館于龍泉寺。寺有妖祟,每夜出,拋磚弄瓦。往時借寓讀書者,咸受驚恐,或發病,不敢復居。公獨與一蒼頭寢處其中,寂然無聲。僧異之,乘其夜讀,假以豬尿泡涂灰粉,畫眉眼其上,用蘆管透入窗欞,噓氣漲泡,如鬼頭形。僧口作鬼聲欲以動公。公取床頭小刀刺泡,泡氣泄。僧拽出,公投刀復誦讀如常,了不為異。聞者皆為縮舌?!?
才學畢顯,任教祁陽
天順六年(1462),王華十七歲,以“三禮[29]”參加鄉試,文章優秀。數日之后,縣令特意復試王華,出題之后,王華一揮而就。縣令懷疑他可能押對了題,考試之前就已做好了答案,所以三度出題,但每次出題,王華都能立刻寫出答案??h令驚奇不已,贊嘆道:“吾子異日必大魁天下。”
此后,遠近豪強大族皆備好禮,爭相邀請王華教育自己的子弟。
有一次,松江提學張時敏測試余姚學子,王華和謝遷共登榜首。張時敏夸獎說:“二子皆當狀元及第,福德不可量也。”
結果真的如他所言,謝遷后來出任少傅,是僅次于太傅的輔佐官。
浙江左布政使、祁陽人寧良請張時敏為自己的兒子推薦老師,張時敏推薦了王華,并說:“但求舉業高等,則如某某者皆可。必欲學行兼優,惟王某耳?!?
當時王華不過二十來歲,寧良親自上門,奉王華為上賓,請求他做自己兒子的老師。王華來到祁陽之后,湖南之士數十人前來拜訪,拜其為師。
王華在祁陽期間住在梅莊別墅,別墅內的藏書多達數千卷。王華日夜誦讀這些書籍,三年未曾出門。永州陳氏聽聞王華是篤學之士,就特意到梅莊別墅請教。陳氏隨意取出其中任何一本書來提問,王華都能對答如流。陳氏驚嘆道:“昔聞‘五經笥’,今乃見之?!?
祁陽有叫妓女陪酒的習俗,王華對此極為反感。王華在祁陽待了三年,離別之際,祁陽士人在旅館為他餞行,并偷偷將兩名妓女藏于岸邊??腿松⑷ブ?,兩名妓女悄悄出現在王華身邊。王華呼舟不得,于是卸掉門板,扶著門板渡河而去。世人為王華的態度所折服。
《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的記載與上述不同,大意是:
有位富豪聽聞王華的美名,就把王華請到自己的館舍來住。一天晚上,一位美姬突然出現在王華的臥室里,王華驚訝異常,避之唯恐不及。
美姬說道:“勿驚訝,我乃主人之妾也。因主人無子,欲借種于郎君耳。”
王華回答說:“蒙主人厚意留此,豈可做此不肖之事?!?
美姬從袖中取出一扇,說:“此主人之命也,郎君但看扇頭字當知之。”
王華看了一下扇面,確實是主人親筆,上面寫著:“欲借人間種?!?
王華看罷,在后面加了一句:“恐驚天上神?!比缓螅瑓柹馔嗣兰?,美姬悵悵而去。
故事還沒結束,后來那名富豪為求子嗣又請來巫師為其祈禱,巫師在禱告期間睡了好一會兒。等他醒來后,富豪問他原因。巫師回答說:“適夢捧章至三天門,遭天上迎狀元榜。久乃得達。故遲遲耳?!?
富豪忙問狀元是誰,巫師對他說:“不知姓名。但馬前有旗二面,旗上書一聯云:欲借人間種,恐驚天上神。”
富豪驚愕不已。
狀元的仕途
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三十六歲的王華考中狀元。此前,王華從祁陽歸鄉之后,屢次參加鄉試,但都名落孫山。成化十六年,王華參加浙江省鄉試,考得第二名。翌年,參加殿試,考取頭名。
禮部每隔三年會在京城舉行由各省舉人參加的官吏選拔考試,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中合格的舉人被稱為進士。王華在殿試中取得頭名,高登狀元榜??贾羞M士是一族的榮耀,考中狀元更甚。一旦成為進士或狀元,就可以保證整個家族的榮華。
考取當年,王華就被授以翰林院修撰。成化二十年,王華又被授予殿試彌封官(彌封官是負責將參加殿試的考生試卷上的姓名部分用紙糊上,并寫上編號的官員)。成化二十三年,王華出任會試主考官。所謂會試,是指將各省舉人匯集到京城進行的中央考試。在會試中合格的考生,被稱為“貢士”。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王華參與編寫《憲宗實錄》,出任經筵講官,負責給皇帝講讀經書。
弘治二年,本應加官晉爵之際,王華忽聞父親竹軒公病倒的消息,便立即請求辭官,希望回家照顧父親。朝廷和身邊好友都勸他不要辭官,王華說:“親有疾,已不能匍匐歸侍湯藥,又逐逐奔走為遷官之圖,須家信至,幸而無恙,出豈晚乎?”
弘治三年,王華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后即日南歸,將父親安葬在穴湖山,還在墓地旁邊搭建起一間草屋為父親守墓。據說,該墓地原是一處虎穴,老虎經常結隊前來,但從不傷害王華。時間一長,老虎和王華也熟悉了,經常在小屋旁睡覺。人獸互不相犯,眾人都認為這是老虎受王華感化的緣故。
弘治六年,王華為父親守喪期滿,重新出仕為官,升任右春坊右諭德[30],后來又被任命為經筵講官。在此期間,他向明孝宗進獻《勸學疏》。王華在其中寫道:“今每歲經筵不過三四御,而日講之設,或間旬月而始一二行,則緝熙之功,無亦有間歟?雖圣德天健,自能乾乾不息。而宋儒程頤所謂涵養本原,熏陶德性者,必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而后可免于一曝十寒之患也?!毙⒆趯Υ舜蠹淤澷p,欣然接納。
弘治九年三月,王華被皇帝任命為每日進講的日講官。王華進講時,聲音洪朗,言辭貼切。他每日講授圣人之學,規勸皇帝勤奮學習,遠離逸樂,親賢遠佞。當時負責向皇帝進講的還有數人,有些人在進講之前會準備良久,但見到皇帝之后,還是會緊張失色,而王華則不做絲毫準備,進講時卻能雄辯異常,滔滔不絕。
一天,皇帝端坐御座,聽日講官進講,當值的日講官突然暈倒,意識全無,眾人狼狽不堪,忙推薦王華代講。王華從容來到書桌前,打開書本,整理了一下儀容,開始進講,博得同行們的一片嘆服。
當時宦官李廣得寵。有一次,王華進講《大學衍義》[31],其中有一段講的是唐朝李輔國受唐肅宗寵信,壞事做盡,還勾結張皇后,禍亂朝政的事。當講到這一段時,周圍的侍臣都竭力阻止他,以免觸怒李廣,但王華毫不理會,他字正腔圓地大聲誦講這一段,毫無停止之意,身邊的大臣都縮頭吐舌,驚恐不已,而明孝宗卻聽得津津有味。進講完畢后,明孝宗還特意賜給王華美食。
弘治九年四月,受諸位公卿推薦,王華升任東宮輔導。弘治十一年三月,他兼任東宮講讀,并且還出任順天府的鄉試官。弘治十四年,他又出任應天府的鄉試官。弘治十五年,他擔任翰林院學士,負責為皇帝擬定詔書。翰林院學士其實是一個名譽官職,只有優秀的學者才能獲得這一職位。王華還受命指導魯鐸等庶吉士的學業(庶吉士是指從進士中挑選出來的,在翰林院任職的人員)。此外,他還受命參與編寫《大明會典》,并于弘治十六年完成。
弘治十六年,王華出任詹事府的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負責東宮內外的日常事務。同年五月,他參與編纂《歷代通鑒纂要》[32]。六月,又升任禮部右侍郎,兼日講官。王華的進講主旨鮮明,內容豐富,深受明孝宗的喜歡,所以他才能長期擔任主講官之職。
弘治十八年,他奉命祭祀江淮諸神,途中順便回家省親。還朝后,他以母親岑氏年老為由,數次提出還鄉意愿,但都沒有被準允,后來還被升任為禮部左侍郎。
弘治十八年夏天,明孝宗駕崩,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繼位,翌年,改年號為正德。當時,宦官劉瑾專權,只要有人冒犯了他,就會立刻被投入監牢,真可謂劉瑾的一呼一吸都事關他人的禍福。很多士大夫都投奔其門,以求免禍自保。但王華并沒有這樣做,這讓劉瑾耿耿于懷。
當時,王華之子王陽明是兵部主事,因為上書為獄中之人求情,觸怒了劉瑾,被貶謫到貴州龍場。當劉瑾還是卑賤之身時,曾跟隨王華的一位同鄉學習書史,從那人處聽說了王華的忠孝仁義,所以一直以來都非常仰慕王華。后來劉瑾獲悉王陽明是王華的兒子之后,對王陽明的怒氣也緩和了一些。劉瑾派人告訴王華:“吾于先生有舊,若一見可立躋相位。”
王華斷然拒絕,這更加激怒了劉瑾。正德二年(1507),王華升任南京禮部尚書,劉瑾又派人前來道賀,并說:“不久將大召?!眳s仍被王華拒絕。劉瑾怒不可遏,但他費盡心機也找不出治王華罪的理由,后來翻出一件王華任職禮部時的陳年舊事,雖然與王華毫不相干,還是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逼迫王華辭職。王華卻非常高興,說:“吾自此可免于禍矣?!?
王華的性行與學識
有一次,王華的同年好友向朝廷詆毀王華。大家都勸王華向朝廷闡明自己的清白,但他不肯這樣做:“某,吾同年友,若白之,是我訐其友矣。是焉能浼我哉?”
后來,王陽明回到京師,官復原職,聽聞士大夫們言及此事,就打算向朝廷上書,替父親辯明此事。王華修書一封,反勸王陽明說:“是以為吾平生之大恥乎?吾本無可恥,今乃無故而攻發其友之陰私,是反為吾求一大恥矣。人謂汝智于吾,吾不信也。”
王華氣質醇厚,平生無矯言飾行,仁恕坦直,不修邊幅,談笑議論由心而發,朝廷之上,家庭之內,言無兩樣。只要他人有些許優點,王華都會給予夸贊;若聽聞他人有危難,他的內心就會焦慮,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救濟。而他人有過失,王華也會直言不諱地說出來。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王華時常遭人嫉恨,但當大家知道他是出于真心之后,對他也就不那么怨恨了。
王華才識宏達,志操堅守,無論諸事多么紛雜,他都能夠從容應對。即使有大事發生,他也能做到臨危不亂,從容以對。不過,王華從不刻意去表現自己的這些優點,所以知者甚少。
王華生活節儉,不計較利害得失。有一次,家中失火,資財付之一炬,當親友前來救火時,他依然和往常一樣和大家談笑風生,毫無慌亂之舉。眾人都由衷地佩服他的性行和度量。
王華作詩文,提筆立就,以達意為旨,追求自然,不事雕琢,著有《龍山稿》《垣南草堂稿》《禮經大義》《諸書雜錄》《進講余抄》《海日翁日記》等。
前文已述,王華獲悉父親患病,便立即辭官歸鄉。父親去世后,他又在墓旁建造草屋,不懼虎威,誠心守孝。后來他為劉瑾所逼,被迫辭官,此時已年逾七旬,母親岑氏也年近百歲。王華朝夕陪伴母親,還經常扮小兒狀逗母親一樂。他為母親按摩,陪母親散步,寸步不離其左右。有時王華受朋友之邀外出游山玩水,船剛離岸,他忽念家中老母,便立刻反棹駛回。
母親去世之后,王華以土塊為枕,草氈為被,捶胸頓足,悲慟大哭,最終因悲傷過度而得病。母親出殯之時,王華裸足前行數里山道,病情益甚,進而臥床不起。數年之后才慢慢康復,但身體已日漸衰弱。
王華以圣賢之書為本,從不涉獵儒家經典之外的異端書籍。辭官歸鄉之后,來客中有人勸他修習神仙長生之術,王華拒絕說:“人所以樂生于天地之間,以內有父母、昆弟、妻子、宗族之親,外有君臣、朋友、姻戚之懿,從游聚樂,無相離也。今皆去此,而槁然獨往于深山絕谷,此與死者何異?夫清心寡欲,以怡神定志,此圣賢之學所自有。吾但安樂委順,聽盡于天而已,奚以長生為乎?”
來客道歉說:“神仙之學,正謂世人悅生惡死,故其所欲而漸次導之。今公已無惡死悅生之心,固以默契神仙之妙,吾術無所用矣?!?
正德十四年(1519),寧王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王華素聞宸濠之惡,早就懷疑他會叛亂。有一次,他對親友說:“異時天下之禍,必自茲人始矣。”
他讓家人在浙江上虞的龍溪置地,買田筑屋,為將來的隱遁生活做打算。
寧王宸濠起兵后,率領數千艘艦船向東挺進。當時王陽明正在贛州,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剿滅當地亂軍,但當王陽明抵達豐城之后,獲悉宸濠已起兵謀反,于是沿贛江南下吉安府,駐留吉安傳檄近鄰,招募義兵,間不容發,舉兵勤王。在此期間,王陽明遇害的消息在民間流傳開來,有人勸王華到龍溪避難,王華卻說:“吾往歲為龍溪之卜,以有老母在耳。今老母已入土,使吾兒果不幸遇害,吾何所逃于天地乎?”并且告誡家人要注意自身的言行。
后來,王陽明起兵勤王的檄文傳到家鄉,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由于王陽明已成宸濠之敵,宸濠極有可能派刺客前來刺殺王華,所以眾人都勸王華速回龍溪避難,王華卻笑著說:“吾兒能棄家殺賊,吾乃獨先去以為民望乎?祖宗德澤在天下,必不使殘賊覆亂宗國,行見其敗也。吾為國大臣,恨已老,不能荷戈首敵。倘不幸,勝負之算不可期,猶將與鄉里子弟共死此城耳?!?
王華還派人告知郡縣主事,宜速調兵糧,禁止謠言,以防民心動搖。
王陽明率軍攻陷叛軍的根據地南昌之后,寧王宸濠本欲攻擊南京,獲悉南昌失守,于是立即撤軍反攻。王陽明和叛軍在鄱陽湖決一死戰,最終將叛軍一舉擊敗,宸濠和數千叛軍被俘。
不到一個月,王陽明戰勝的消息就傳回家鄉,親戚友人紛紛攜酒前來祝賀,王華卻說:“此祖宗深仁厚澤,漸漬人心。紀綱法度,維持周密。朝廷威靈,震懾四海。蒼生不當罹此荼毒。故旬月之間,罪人斯得,皆天意也。豈吾一書生所能辦此哉?然吾以垂盡之年,幸免委填溝壑;家門無夷戮之慘;鄉里子弟又皆得免于征輸調發;吾兒幸全首領,父子相見有日;凡此皆足以稍慰目前者也?!?
后來,楊一清曾對王陽明父子的大度和忠義大加贊賞,他在文中寫道:“自古奸雄構亂,雖有忠臣義士,必假以歲月,乃能削平禍難。伯安奮戈一呼,以身臨不測之淵,呼吸之間,地方大定。公聞變從容,群囂眾惑,屹然不為動。伯安得直前殉國。不嬰懷回顧以成懋績。公之雅量,伯安之忠義,求之載籍,可多見哉?”
當時,盡管王陽明已經擒獲宸濠,但明武宗還是想親自出征,過一把征討之癮。王陽明對宦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使很多人喪命,最后折中的結果是在明武宗到達南京后,放出宸濠,讓武宗親自抓獲宸濠,以取悅武宗。然而,明武宗身邊的奸黨嫉妒王陽明的功績,想嫁禍于他。奸黨們蠢蠢欲動,一時間流言四起,王陽明危在旦夕。
當時甚至有人來到王華家中,調查記錄資產、房屋、壯丁和家畜等情況,打算抄家沒收。親朋好友都驚恐萬分,不知如何才好。唯獨王華安然自若,在家靜心休養,并囑咐家人不要外出,要謹言慎行。
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繼位,發詔肯定王陽明的功績,并將他召回京城。王陽明回京途中順便回鄉省親。
后來,明世宗任命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并封他為新建伯。朝廷派人賜給王陽明一些銀子和絲織品作為嘉獎,同時也賜給王華一些羊肉和美酒。
宣旨的官員到余姚時,恰逢王華過生日,親朋好友云集。王陽明舉杯祝壽。王華鄭重地說:“吾父子乃得復相見耶!賊濠之亂,皆以汝為死矣而不死,皆以為事難平矣而卒平。然此仗宗社神靈,朝廷威德,豈汝一書生所能辦?讒構橫行,禍機四發,賴武廟英明保全。今國是既定,吾父子之榮極矣。然福者禍之基,能無懼乎!古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牖下,孰與犯盈滿之戒,覆成功而毀令名者耶?”
陽明跪拜回應道:“大人之教,兒所日夜切心者也?!?
眾人聽后,無不感動。后來王華又召集村鄰和友人,舉行酒宴長達月余。
正德十六年歲末,王華舊病復發,王陽明和諸弟日夜服侍左右。嘉靖元年(1522)正月,王華病情惡化,于二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臨終之際,王華突然意識清醒,頭腦清晰。
朝廷念及王陽明之功,追授其父王華、祖父王倫和曾祖父王杰皆為新建伯。王華去世當天,恰有吏部使者持公文前來,王華氣色突變,忙令王陽明等人外出迎接,并對孩子們說:“雖倉遽,烏可以廢禮?爾輩必皆出迎。”
聽聞王陽明等人行禮完畢后,王華才安然閉目離世。紹興東邊有一座山,名為天柱峰。翌年八月,王陽明和諸弟將王華安葬在天柱峰南側的一塊平地里。
王華生前曾說:“惟古賢人君子未遇之時,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出而登仕,其所遭際不同,而其志有遂有不遂,非人之所能為也?!?
楊一清回顧王華的一生,做了如下描述:“公少負奇氣,壯強志存用世。顧其職業恒在文字間,而未能達之于政。際遇孝宗,講筵啟沃,圣心簡在,柄用有期。不幸龍馭上賓,弗究厥用。晚登八座,旋見沮于權奸,偃蹇而歸。豈非天哉!然有子如伯安,所建立宏偉卓犖,凡公之所欲為,噤而不得施用者,皆于其子之身而顯施大發之,公又親及見之,較之峻登大受既久且專,而泯然無聞于世者,其高下榮辱宜何如也?”
王華夫人鄭氏,生來靜婉,有慈孝之心,甘愿與王華同甘共苦。她每日都會早起,汲水、推磨、紡線,孝敬公婆。當王華富貴之后,鄭氏更加恭儉。鄭氏四十一歲時去世,比王華先離世三十六年。
鄭氏去世之后,王華續弦納趙氏,并娶楊氏為側室。王華共有四子一女:長子守仁出于鄭氏,次子守儉出于楊氏,三子守文出于趙氏,四子守章出于楊氏;一女出于趙氏,后來嫁給南京工部郎中徐愛[33]為妻。
王陽明系出名門,或多或少受到祖先遺德的影響,尤其是祖父和父親的親自教養,對他的影響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