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交待一番
- 大唐小爵爺
- 塞北六爺
- 2047字
- 2019-02-02 21:55:08
“楊叔,現在干旱這么嚴重,就把那些臨時工人都放假吧,讓他們回去抗旱救災,不然大家也沒有心思干活,我們養著一群沒心思干活的人,也是浪費錢財。反倒不如讓他們去干他們自己關心的事情了。”楊贏說道。
“可是少爺,要是都放了假,那我們的作坊的工作進度就會降低,要是玩不成那些已經收了定金的訂單該如何是好呀?”老楊管家擔心的問道。
“那就分撥放假就是了,一撥五天,分成兩撥就行了。就算是晚了,我們就給人家解釋一二就是餓了,如果對方死抓著不放,我們就賠償客戶一些就是了!咱家現在也不差那點錢。”楊贏答道。
“今年的大旱天下皆知,我們在補償客人一些,應該沒什么問題,再說了雖然有很多混蛋偷學咱家的手藝,可是都是一些粗制濫造的東西,要說品質還是咱家的最好。估計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估計就是收入少了一點。”老楊管家一談正事就又變成精明的模樣。
“船隊回來之后,還會帶回來很多的珍珠、玉石、珊瑚、犀角、象牙還有好的木材和香料,怎么也能大賺一筆,比起這些作坊里的東西反而沒那么值錢了。再說這才你家小三親自去的,怎么也應該把占城稻給我弄回來了,到時候只有在咱們關中種植,要是能夠來個兩季就厲害了。”后世都是種植的袁隆平研究的稻子,那都是經過無數次實驗才弄出來的優秀稻種,楊贏可沒有那個條件,只能自己弄些現成的稻種了,希望能夠有一個好的收獲。
“咱們關中太冷,不知道能不能種出來兩季,要是江南就沒問題了,少爺咱家在江南的地還是少了一些,應該在買一些才是。不然過兩年大家都知道了有占城稻這種好稻種,恐怕地價就會大幅度的增長。”老楊管家建議道,在古代不論家里有多少地都不覺得多,是這個時代的人的普遍認知,他們不論經商賺了多少錢,也認為土地才是根本,也許這就是當時的糧食的產量太低造成的恐慌吧!
“江南那里已經在收購土地了,去年娘娘在江南抄了還幾個世家大族,他們的土地都充了公,咱家舉報有功就給了三千畝的上等水田,再加上后來買的,咱家最少也有個八千畝地了。就不用再買了,不過一些個港口和貿易城市不如杭州,揚州等地我們應該都買些店鋪,不然這些地方只能越來越繁華,我們本身在哪里就沒有什么根基,如果不大力度投入,我們就失去了一個崛起的機會。這段時間你老人家也要多教些人手,咱家虛的事業以后一定會越來越大,需要的人手也一定越來越多。總要讓這些人,很大一部分是咱家的人才成,可不能把經濟的命脈放到別人手里。”也要說道。
“少爺放心,在咱們老家跟我年紀差不多的老家伙們,都在訓練人手呢,有的是子侄親戚,有的是家生子,都是信得過的人,等到他們都訓練好了,就會來京城,讓少夫人考核一下,行的再往咱家的產業里安插,我們幾個老家伙已經按照少爺的吩咐,因材施教,交際好的當掌柜的培養,算賬好的當賬房培養等等。讓這些人能夠發揮出自己最擅長的一面。這些東西一看就知道是好的方法,只是以前卻沒有人發現罷了,還是少爺聰明一下就看出了事情的本質。老奴佩服萬分。”老楊說這話倒是發自肺腑的,畢竟像他這樣的老家伙,混了一輩子看人還是很準的,以前楊贏的父親可沒有楊贏這樣管家天賦,一個家族想要發展就離不開一個好的家主帶領,像楊贏的老爹楊久利這樣的,倒是個好將軍,但是絕對不是個好家主,因為在他執掌家業的這些年里,家里的進項不但沒有增多,反而減少了,這就不是一個能夠讓家主興旺的人。
楊贏最大的特點就是會做生意,而且人情事故可比楊久利強多了,就連娘娘和太子都是楊家的常客,可想而知這對像伺候一輩子楊家主人的老楊管家是多么大的震撼。他伺候了三代主人,也就楊贏才有這個本事。楊家要想興旺還得看楊贏的了。
“咱家想要有好的發展就要和皇家保持密切的關系,我這兩年進了軍中就回不來了,你老人家是咱家歲數最大的人了,悅兒姐姐雖然精明,可是太年輕,經驗不足,我走了之后,你老沒事的時候可要多看著她一點,畢竟我走了之后,她就是咱家說了算的人了。我不怕她不做事,而是怕她做錯事,我不在京里,岳父一家又遠在洛陽,到時候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我已經吩咐她了,有事的時候找你和李管家一塊商量來。”楊贏對楊管家鄭重的說道。
“既然少爺如此信得過老奴,我就算死,也要給少爺守好家業。”老楊管家表決心道。
楊贏不但和老楊管家談了,也和李管家說了他走后的安排,相比老楊管家,楊贏和李管家更熟悉。兩個人弄幾個小菜,再來一壺酒,所有的事情就在酒桌上談好了。
楊贏一邊把家中的事情作補充,一邊等兵部的調令,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到了最后楊贏也不管這些了,直接按照以前的作息時間開始習武鍛煉。基本上現在學的就是軍中的那一套了,包括出操什么的,都是按照軍營的標準來進行的。
現在的鍛煉雖然累了些,但是對楊贏也是有好處的。所以包括肖瑤影在內所有人又開始不斷的折磨起楊贏來了。楊贏也默默承受著,因為家里的人就算在如何很訓他,也比在軍中被那些變態折磨要好的多。
今年由于干旱,弄得所有的莊稼都減產了,等到快要秋收的時候,兵部的人才來找楊贏,而且也不是直接下公文,而是讓楊贏明天去兵部之后找兵部尚書杜如晦去,由他來給楊贏下命令,決定楊贏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