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據說老子一生下來,他父母就發現這個孩子耳朵特別大。古人喜歡從一個孩子的特征來取名,于是替老子取名為李耳。老子又叫老聃,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也有人說是耳朵沒有耳輪。
有人肯定要問了,孔子姓“孔”才叫孔子,孟子姓“孟”才叫孟子,那么他姓“李”,為什么要叫“老子”?《史記正義》引的有關材料,其中有一條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老子的媽媽懷孕竟然長達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她來到一棵李樹下,割開左腋,生下了老子。老子一生出來已經有八十一歲了,連胡須眉毛都白了,人家自然也就稱他為“老子”了!不過,學者還有文雅的說法,《史記正義》就另有一說:老子是個號,“老”是“考”的意思,“子”就是“孳”的意思,也就是“考教眾理,達成圣孳,乃孳生萬物,善化濟物無遺也”。他研究了許多的道理,善于教化別人,濟物又沒有遺留,神圣地孳生出萬物,因此就叫他老子了。當時,稱人的字是表示尊敬,稱“老”更是對師長輩的尊稱,這與今天稱“老李”只是一般的稱呼,稱“李老”才是尊稱不同。
不過,老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還真是個難題。歷史學家司馬遷寫下了約52.6萬字的《史記》,但是在為老子這位道家圣人作評傳時,只寫了450多個字。這是沒有辦法,因為材料太少,司馬遷治學又很嚴謹。他一開頭寫了27個字: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這是介紹了老子的籍貫、姓氏、職務。老子是楚國的苦縣厲鄉曲仁里人。這個苦縣厲鄉曲仁里在哪里呢?有人說在今天的河南鹿邑縣城東,今天在那里還有許多有關老子的遺跡。不過,也有學者認為老子的故鄉在安徽渦陽地區的。
《史記》記載,他是“周守藏室之史”,這個職務,現在許多研究《老子》的學者認為是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員,一個小官吏;但是,從《莊子》《史記》的有關資料看,“周守藏室之史”這個官可不小。《莊子》記載,孔子第一次去拜見老子,是為了讓自己的著作能被周王室收藏。子路給孔子出主意說,聽說原來的征藏吏老聃現在退休回家,可以去走走他的門路。在書寫條件十分落后、又沒有印刷術的情況下,著書立說能被王室收藏,非常不容易。退休的老子還有這樣大的影響力,可見其地位之高。
老子的作用還不僅于此,他這個藏室應該不僅有圖書,而且有文物、檔案以及其他的東西,這就可能兼有像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國家檔案館合一的情況。老子就是這么一個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管理的館長。這樣比擬后,如果我們再往深里思考的話,就發現一個秘密,為什么他寫下的5000多個字就成了中國的一大經典、世界上的一大智慧?為什么他有這么大的學問?為什么他的思想這么深刻?從他的職業,從他的工作崗位,我們也許可以找到其中的秘密。
他做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兼做檔案館、博物館的館長,于是他有了特別豐富的知識與智慧的源泉。第一,他看到的東西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圖書、檔案、文物,當然大大超過一般人,因為一般人沒有這樣的便利條件。他不僅看到大量的東西,而且還會看到許多秘密甚至機密的東西。第二,我們可以再想,他既然是那個時候國家級別的館長,當時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閱圖書的,那么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他碰到的就是這些高層次的文化人、學者,并經常與他們進行交流。他的知識、智慧便會在高起點上不斷地豐富起來了。第三,他這個職位在京城,處于王朝、政權的中心。因此,他不僅能夠知道大量的歷史信息,而且能夠和當時王朝政權的核心頻繁接觸,也就是說他能夠獲取大量王朝的時代信息。再加上老子天分聰慧,悟性極高,有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素質,又處在這么優越的條件下,當然靈性煥發,以超乎常人的深邃智慧與生命境界成為中國的哲學之父。
司馬遷在《史記》中還用極其簡單的161個字記敘了孔子向老子學習的事,用67個字寫了老子出關的事,再后來就拿不準了,只能記下有的這樣說,又有的那樣說了。司馬遷在此文中提到幾個有關人物:一是老萊子,為楚國人,與孔子同時;二是“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有一位“太史儋”,曾見過秦獻公;三是戰國時期魏國將軍李宗的父親。然而這些人到底是否即是老子,也只是“或曰”“世莫知其然否”。這就是說世上沒有人知道那些說法是對,還是不對。再比如有人說,老子活了160多歲,有人說活了200多歲,等等,也不可考證了,大約老子是一位特別長壽的人。
至于到底誰是老子,后世爭論頗多。比如有的認為,當時李姓還沒有形成,老姓卻已經有了;或又有說老子字伯陽,謚號聃。有的學者認為,老子即太史儋,或說即老萊子。有的認為有兩個老子,比如春秋時一個老子是李耳,戰國時一個“老子”是太史儋。如此等等,各有所見,因此從司馬遷的《史記》一直到現代,關于老子其人以及《老子》其書的見解很多。
關于老子其人的時代,近現代學者也還有不同看法:一說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比孔子早些。一說老子是戰國中前期人,應該比孟子早,比墨子晚。一說老子是戰國末期人,比莊子晚。結合當今的出土文物來看,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似乎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