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誘惑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大意】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聲音使人聽覺失靈,豐美的食品使人舌不知味,馳馬打獵使人心發(fā)狂,貴重稀有的物品使人偷和搶。因此高尚的人只求安飽而不逐聲色、拒絕物質的誘惑而保持內心安足的生活。
老子指出,人不能縱情聲色,糜爛生活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fā)狂,物欲橫流讓人精神腐蝕。
我們之所以喪失自我,甘愿把自己作為商品推銷出去,有智力的出賣自己的智力,有體力的出賣體力,其根源是我們想以此交換金錢物質,甚至是滿足自己貪婪的欲望。老子早就指出,過分追逐外物必然喪失自己的本性。我們今天的生活,不能只知拼命攢積金錢財富,只看重動物性的滿足發(fā)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財富的追逐中,都浸泡在放縱感官肉體的快樂里面。這樣,我們追逐到的財富越多,我們的心靈就越空虛,我們本性的喪失就越厲害,我們的精神就越貧乏,我們的生命表現(xiàn)就越少。
喪失本性的人們莫不由于對外物的貪欲,小人犧牲自己去求財寶,盜跖為了金銀財寶被人打死在金陵山上,為財喪失了本性。
今天最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的東西是財、官、色、味。有的人為了口腹之樂不惜盜用公款,有的人為了聲色之娛可以喪心病狂,有的人為了金錢可以出賣肉體,有的人為了當官可以出賣良心。這些人弄到了財、官、味、色,還以為自己有所得,臉上浮現(xiàn)著一副得意的神情。他們出賣了自己換來金錢地位,不僅不知道可憐自己,反而還飄飄然得意起來。
我們認為老子的觀點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對立起來,并不是否定發(fā)展文化,不像有些學者所言,認為老子的這些觀點是他對人類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發(fā)展所持的狹隘庸俗的反歷史觀點。他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欲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的旋渦里,則越會產生自我疏離感,心靈則會日益空虛。所以,老子才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定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
如今,現(xiàn)代文明高度發(fā)達,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欲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許多人心發(fā)狂的事例,令人感慨不已。
人是不能夠貪的。思想家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如“饑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于生理需要而產生的生存欲望,是生來就有的;人還有乞求物質與精神享受的欲望,“余財潛積之富”,即聚財致富的欲望等。對于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荀子主張“制禮義”加以調節(jié),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荀子同時指出,人往往由于“好利”而使欲望“窮年累世不知足”,因此他強調:“欲雖不可去”,但“求可節(jié)也”,意思是:對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縱;對于過度的乃至貪得無厭的奢求,還必須加以節(jié)制。
“世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比巳硕枷牖畹脼t灑一點、輕松一點、快樂一點,但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瀟灑不了、輕松不了、快樂不了。他們被什么東西拖住了、纏住了、壓住了,這東西就是功名利祿。功名利祿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其實功名利祿是一副用花環(huán)編織的羅網,只要你進去了,就無法自在與逍遙。沒有功名利祿,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祿,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祿還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祿,得到功名利祿,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祿。人生就在患得患失中度過,哪里品嘗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純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祿會給人帶來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祿也會給人帶來痛苦。為了功名利祿,我們勞心、勞神、勞力;為了功名利祿,我們計劃、忙碌、奔波;為了功名利祿,我們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老子說,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wěn)定、安寧。所以,戒貪戒詐,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養(yǎng)。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都深諳“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道理,并且身體力行。面對“燈紅酒綠”、物欲橫流,如果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面對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如果能夠保持平衡的心態(tài),神閑氣安,堅持默默無聞的奉獻;面對人生的各種逆境,如果能夠保持平常人的心態(tài),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那樣,才是真正的幸福、持久的幸福、純粹的幸福。
《聊齋志異》中聶小倩是一個被妖物脅迫的女鬼,以色惑人害人,她勾引一個叫寧采臣的讀書人,先用美色引誘,寧采臣不為所動,于是她又捧來一錠黃金。不料寧采臣一把抓起,把它扔出了屋外,昂然說:“這是不義之財,拿了玷污我的錢袋!”后來女鬼說這不是真金乃是羅剎鬼骨,如果拿了它,能吞食人的心肝。世上不義之財、不仁之貴的持有者,哪一個不懷“羅剎鬼骨”的恐怖?所以古人說:“心里沒有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p>
佛祖告誡世人:“財色之取,譬如小兒貪刀刃之飴,甜不足一食之羹,然有截舌之患也?!比魏我环N宗教,都有戒律,每種戒律都有關于財色之戒。這種不謀而合難道是偶然的嗎?
春秋時宋國有個賢人叫子罕,官至輔政。國中有人拿了一塊碩大的美玉獻給他,可是子罕不接受。獻玉者問他:“你為什么不要這塊玉呢?這是件玉匠鑒定過的寶物,價值連城??!”子罕回答:“我就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我們倆應該各守其寶。請你把玉拿走吧?!?/p>
元代名士許衡,夏季里一天與眾人趕路,口干舌燥時,正巧發(fā)現(xiàn)路邊有片梨樹林,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只有許衡默默不動。別人問他為什么不吃,這梨樹沒有主人?。≡S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該亂拿,現(xiàn)在世道混亂,梨樹無主,難道我的心也無主嗎?”子罕和許衡這兩位賢人都拒絕誘惑,以不貪為立身持命的“寶”和“主”。內心有主,就是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因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這種人生將是自信、自立、自尊、自愛的,是不會為誘惑所累的。
對手握大權的人,誘惑實在太多了,欲望也實在太多了。如何抵御種種誘惑?古人說得好,“見欲而止為德”, “邪生于無禁,欲生于無度”。當官掌權若忘記了世界觀的改造,忘記了清正廉潔,忘記了當官為民的道理,難免產生邪心惡念。而“疾小不加理,浸淫將毀身”,到頭來就可能出大事,栽大跟頭。當權力變成一個工具,一個為滿足自己欲望、為所欲為的工具的時候,帶來的并不是幸福。這種把持權力的人,或許能夠得到一時的滿足感、獲得一時的快樂,但是他們的心理也因此深感不安,誠惶誠恐。
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寵和功名利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對于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么位置上,人與人的態(tài)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生命遠貴于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動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倚重,而為萬民所托命。
德國生命哲學的先驅者叔本華說:“凡是為野心所驅使,不顧自身的興趣與快樂而拼命苦干的人,多半不會留下不朽的遺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與美善,避開邪想,公然向 ‘公’意挑戰(zhàn)并且蔑視它的錯誤之人,往往得以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