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不同智慧,別樣境界(1)

中國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馮友蘭: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黃老之學的興盛

◎在等待中積蓄力量

黃老之學,始于戰國盛于西漢。“黃”,是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是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黃老”即是二人的合稱。

戰國末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中,法家的政治思想是當時的主流,其他各家學派莫不受其影響。在這種背景之下,道家當中分化出一派——黃老學派,其思想宗旨以道家思想為主干,假托黃帝的名義,引進法家學說,同時還兼收了其他各派如陰陽、儒、墨等諸家的觀點。

這一學派主要的思想特點,便是“無為而治”。《史記·樂毅列傳贊》記載,黃老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和安期生,這兩個人都是當時著名的隱士。

最初,黃老之學在諸子百家中地位平平,并不引人注意。直到西漢初年,由于它契合當時政治的需要,逐漸成為當世顯學。

陸賈是漢初黃老思想的最早倡導者。他對劉邦說:“陛下雖然是在馬上得天下,但不能在馬上治天下,治理國家,應該文武并用,才是長久之計。”劉邦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便令他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教訓。

經秦末戰亂,整個社會一片瘡痍,民無蓋藏,人無作業。當時百姓急需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而黃老之學所強調的“道生法”,主張“是非有,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正符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要。

陸賈以黃老學說為指導,結合漢初的政治、經濟狀況,寫了一本名為《新語》的書,提出必須實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政治思想。他主張統治者對百姓不要過多地干涉,要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這樣才可以減少人們對統治者的反抗,才能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

陸賈的這些主張,得到了劉邦的稱許,全部記載在他寫的十二篇《新語》里。

黃老學派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

此后惠帝、呂后和文帝、景帝在統治期間,都有意識地將黃老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加以推廣運用,才出現了后來“文景之治”的盛世。

◎蕭規曹隨的智慧

推行黃老學說最為著名的是曹參。曹參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當年他跟著漢高祖起兵,帶兵打仗立下不少功勞,可劉邦做皇帝后,卻任用蕭何當了開國丞相。劉邦死后,漢惠帝繼位,此時,蕭何也病得只剩下一口氣了。漢惠帝親自去看他,請他推薦丞相人選,蕭何毫無保留地推薦了曹參。

曹參繼任丞相后,一直沒有什么大的變革、舉措,一切都依照蕭何制定的政策。對原有的法令,全部照章執行;對蕭何時所任用的官員,也沒有罷免擢升。由此,有人在漢惠帝面前進讒言,說曹參有私心,不精心治國。

漢惠帝也很奇怪,便叫來曹參議事。曹參說:“請問皇上,您跟先帝比,哪個英明呢?”

惠帝說:“我還年輕,哪比得上先帝!”

曹參又問:“要談治理國家的謀略,我與蕭丞相比,皇上您看哪一個更賢明呢?”

惠帝微笑著說:“恐怕你比不上蕭相國吧?”

曹參乘機懇切地說:“皇上說得完全對,皇上比不了先帝,我不如蕭相國。那么,先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制定出的政策,難道我不應該好好地繼承下去嗎?還要隨意更改嗎?”

這就是曹參“蕭規曹隨”的從政謀略。這種政治看似消極,實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曹參在任三年,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老百姓歌頌他說:“蕭何為法,齊如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從黃老政治的實際情況看,黃老之術本身是較為溫和的法家路線,它是對秦王朝極端暴力政治路線的糾正,自高祖起一百多年里,開創了“文景之治”政治局面,更是成就了漢武帝的千秋霸業。

東漢時,黃老之術與讖緯之說相結合,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無為也有為

◎福兮,禍兮

《淮南子》是創作于西漢時期的一部論文集,因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著的,所以又名《劉安子》《淮南鴻烈》。

劉安,西漢皇族,是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我國西漢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他自幼好讀書,善文辭,才思敏捷,喜歡鼓琴。他的父親劉長因謀反罪被廢除王位,不久便絕食而死。所以,16歲的他便被冊封為淮南王,從此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

漢初,文帝、景帝等都以黃老之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主要大臣蕭何、曹參也都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將道家的“無為而治”由理論推向實踐。

劉安深受他們的影響,與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相悖,以“無為而治”為主要治國思想,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生產、輕刑薄賦的政策。

他禮賢下士,體恤百姓,善用人才,使淮南地區呈現國泰民安的景象,并日漸成為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

不過,他和他父親一樣,有“心在天下”。為了能在發生動亂時取得政治上的主動,劉安一邊廣置門客進行學術思想交流,一邊集聚金錢,制作軍事裝備,不斷積蓄力量。

后來,事情有所敗露,在朝廷追查的時候,劉安直接起兵,謀反叛亂。漢武帝派兵攻入淮南,很快便將叛亂平定了。劉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謀反”罪,被迫自殺。

《淮南子》一書于漢景帝后期開始撰著,在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進獻于朝廷。

在當時的皇室貴族里面,淮南王劉安是學術修養較為深厚的人,他廣集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著書立說,作《內篇》二十一篇,《外篇》更多,又作《中篇》八卷,主要講神仙黃白之術,有二十萬字左右,著成《淮南子》一書。

這部文化巨著內容包羅萬象,涉及范圍十分廣泛,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文學價值,其中內篇論道,外篇雜說,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是無為與有為的結合,是經世致用之學。然而留傳下來的只有二十一篇《內篇》。其中最后一篇名《要略》,是全書的序言。從《要略》看,全書寫作有統一的計劃和安排,但從現有的內容看,并未完全統一。

《淮南子》在政治上還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無為”作了新的解釋。書中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如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發明醫藥,“一日而遇七十毒”;堯積極從事政治管理與社會教化;舜“辟地樹谷,南征三苗,道死蒼梧”;湯夙興夜寐,勤于政務。這些古圣先王,一生致力于興利除害,屢建奇功。

書中還主張循理而舉事,反對離道而妄為,提出因自然之勢加以主觀努力而有所作為。這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老莊的消極無為的思想。

《淮南子》對后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里面“塞翁失馬”蘊涵的哲學思想聞名古今。

◎淮南子(二則)

夫大寒[1]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為[2];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3]。

【注釋】

[1]大寒: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那時天氣是最冷的時候。

[2]莫服、莫乘:沒有人佩帶、乘坐。

[3]不為莫知而止休:不因沒有人知道而停止,是說君子行仁義之事不求名不避寵。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天亦有道

董仲舒,西漢時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的學說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繼承了周代的傳統思想,雜以陰陽五行說,兼收了法家、道家、陰陽家、墨家的精華,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為一,形成了較系統的封建神學體系。

董仲舒自幼便在多種文化熏陶中成長,為學異常勤奮,數十年如一日。專心攻讀的他,曾“三年不窺園”。

據說董仲舒讀起書來常常忘記吃飯、睡覺。父親董太公知道后非常擔心,為了能讓兒子勞逸結合,他決定在書房后面修筑一個花園,希望董仲舒讀書累了,可以去花園散散心。不曾想董仲舒三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竟沒有進園觀賞一眼,真正地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當時的很多儒生都只學一經,而且不能觸類旁通,董仲舒卻不然,他學通五經,義兼百家,而且擅長議論,文章作得尤其好。東漢著名哲學家王充說:“董仲舒者,文之烏獲也。”贊譽他是“文章圣手”“著作的大力士”。

《漢書·匈奴傳》記載:“仲舒親見四世之事。”由此可知,董仲舒一生曾四朝為官,歷經漢代孝惠、文帝、景帝、武帝。

這段時間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力空前強盛,人民安居樂業。在思想文化方面,漢初社會思想文化政策也是寬舒自如的。

“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政治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前提。他認為,君之為君,乃是上承天意;君之為君,又當效法上天之道。為此,他試圖為統一的皇權專制統治創立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從而提出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獨尊儒術、三綱五常、陽尊陰卑等一系列主張。

董仲舒說:“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認為“天”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主宰。自然界的萬物及其變化,社會中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都是“天”神“陽貴而陰賤”的意志的體現。

自古以來,“天”就是老百姓信仰的對象,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神秘的東西。董仲舒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就是要求人們順應天的旨意。人們的行為如果符合天的旨意,上天就會給予獎勵;如果不符合天的想法或本性,那就要予以制裁。

董仲舒還認為,“天”既為人世安排了正常的秩序,就有權監督這種秩序的正常實現。于是人間便有了執行“天”意的人——天子,因此“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但是天子的權力也不是不變的,董仲舒說:“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意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意思就是,天子的德行如果使人民安樂,那么天就讓他當統治者;如果他危害到了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損害了天的尊嚴和形象,就要被收回權力。

這就是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也是其政治哲學的核心,它使皇權統治變得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

◎一個儒者的自白

作為西漢今文經學的創始人、第一儒學大師,董仲舒又被稱為“群儒首”“儒者宗”。他多見博聞,知道許多稀見奇怪之物。再加上,他“言中規,行中倫”的道德修養,“進退容止,非禮不行”的言談舉止,很多有志青年慕名而來,拜在他的門下。

史書上說,因為求學的學生太多,董仲舒講學都是“下帷講誦”,即在講堂里掛上一幅帷簾,他在里面講,學生在簾外聽。只有那些資質優異,學問好的學生才能夠登堂入室,得到董仲舒的親傳,其余學生都是董氏門下高足轉相傳授。

秦焚書坑儒以后,人們的思想被禁錮了將近一個世紀。漢武帝時期,朝廷下詔書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認為要維護政治統一,必須在思想上統一,于是他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為此后兩千余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沿襲。

儒家的倫理思想被董仲舒概括為“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三綱和五常那是“天”的意志的體現,三綱的主從關系是絕對不可改變的,而五常是用來調整這種關系的一些基本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当涂县| 宁乡县| 镇平县| 温宿县| 潞城市| 汝阳县| 晋江市| 宁阳县| 庐江县| 芜湖县| 新河县| 湄潭县| 涿州市| 城口县| 嵊州市| 米易县| 儋州市| 南汇区| 牙克石市| 麻江县| 宜昌市| 岑巩县| 呈贡县| 兖州市| 阳江市| 礼泉县| 双流县| 江孜县| 叙永县| 麻城市| 阿拉善左旗| 天长市| 望都县| 甘洛县| 普定县| 上犹县| 唐河县| 绍兴市| 伊金霍洛旗|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