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國史前社會概略

第一節 我國的史前人群

一、我國的地理環境與動物群

中國是一個三面深入亞洲大陸腹地,一面瀕臨大海的地理環境。其格局西北是高原沙漠戈壁,西南是高山峻嶺,東臨滄海,四周的自然屏障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地域狀態。在這一獨立的地域之中,自然地理環境面貌迥異,地形復雜。從西北的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和戈壁沙漠到西南的云貴高原、十萬大山;從長城以北的內蒙古高原與大草原到長城以南的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的丘陵、平原地帶;從東北的大興安嶺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等等,自然氣候千差萬別,地形地貌彼此不同。

第四紀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時間單位,它隸屬于新生代,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兩個階段。這個時期是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高度發展的時代,也是人類的產生和發展時期,其絕對年代距今約300萬年至10萬年,相當于古人類學的南方古猿(纖細種)和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和直立人階段??脊艑W稱這一時期為舊石器時代初期。

在早更新世的代表動物群中,我國北方有西侯度動物群,南方有元謀動物群;中更新世時期,我國有公王嶺動物群、周口店動物群;晚更新世時期,我國有丁村動物群、山頂洞動物群;到全新世時期,我國有裴李崗動物群,丁家堡動物群。在這些動物群的遺址中都有古人類的活動遺跡。這些古人類遺址分布在我國內陸的廣大地區,它們通常作為地質現象被埋藏在地層之中。從早期人類的生存狀況來看,幾乎是附于自然環境的,因此,早期人類的遺跡在地層的分布情況及考古所發掘的資料,也就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據。

二、中國的史前人群

云南元謀人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1965年,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下更新世地層中發現。它是距今所知的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其人類化石計有一左一右兩顆上中門牙齒,經研究認為同屬于一個男性青年個體[3]。牙齒粗碩,顯示其原始性質;舌面有發達的鏟形舌窩,與后來蒙古人種相似。其文化層中發掘的打制石器共17件,有的出自地層,有的采自地面。石器中有刮削器、尖狀器、石片和砍砸器等。這些石器雖然粗糙并且簡單,但均進行過二次加工。發現的炭屑很多,且多摻雜在黏土和粉砂的土中。炭屑大致分為三層,每層間距30—50厘米。炭屑與哺乳動物化石伴生。與炭屑同存的還有經過燃燒而變色的動物骨頭。由于炭屑與燃燒并存,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元謀人用“火”的證據。哺乳動物化石共29種,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早期動物。依據化石分析,元謀人所在的自然環境呈森林草原景觀,而以草原——灌木叢林為主,氣候比較涼爽。在元謀人居住和活動的地域內,有虎、豹、馬、牛、羊、鹿等,在靠近水的地方還有大象等動物。當時的人類生活是極為艱苦的。人們依靠群體力量,利用簡單的工具與野獸進行斗爭并采集植物果實,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努力奮斗。

元謀人化石埋藏的層位,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其年代為距今170萬±10萬年—164萬年(另一數據為163萬年—174萬年),這個年代與同存的動物相吻合。元謀人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古人類之一。

在更新世初期,除了南方的元謀人外,在我國北方的黃河兩岸也發現有人類活動的遺跡,其中包括山西芮城西侯度和河北陽原小長梁遺址。河北陽原縣東谷坨村附近的早更新世“泥河灣”組地層中,出土的石核、石片、石器等都比較簡單,第二次加工的較少。此外,還有人工痕跡的骨片。西侯度遺址中出土有石器、燒骨和動物化石等。除石器外,也有切割痕跡的骨片。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形尖狀器等。西侯度的石器是用石片加工的。這種石片的出現,說明人類石片技術應用當以中國為最早。[4]

以上情況說明,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創造和貢獻著。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陜西藍田人

藍田猿人,學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1963—1966年,科學工作者在陜西藍田公王嶺中更新世早期地層中,先后發現了一批珍貴的古人類化石、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等。其中人類化石被命名為藍田直立人(簡稱藍田人),主要為一具比較完整的頭蓋骨(此從賈蘭坡意見,不包括陳家窩出土的下頜骨等),其頭蓋骨屬于一個30多歲的女性個體。眉骨之粗壯,前額之低平,骨壁之厚度都超過北京人。大腦容量小,約為780毫升,比南方古猿的腦容量(430—700毫升)多,而比北京人的腦容量(859—1225毫升)少。

藍田人生活在秦嶺北麓。當時在這一地區的南邊森林里,還有成群的鹿和牛等,它們是藍田人經常獵取的目標。但同時森林里也常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食肉動物威脅著藍田人的安全。在北邊寬闊的平原地帶有成群的腫骨鹿和到處奔跑的三門馬,它們也是藍田人追蹤獵取的主要對象。藍田人正是在南靠森林、北接平原的地域以內,因此他們就靠采集和狩獵,獲取動植物為食,同大自然進行著斗爭[5]。遺址共出土打制石器數十件,一般地說比較粗大。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大尖狀器、大砍砸器、石球等。這些石器多半用石英巖礫石和脈石英碎塊制成,比較粗糙,器形也不規則。動物化石有的屬于第四紀動物殘種,有的屬于現生種,而以中更新為多。因此,藍田人的時代從地質史上講,應屬于中更新世時期。用古地磁方法測得數據為距今80萬—75萬年。這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北京人

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1921年始發現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中。自1929年至1937年和自1949年至1978年,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地進行了多次較大規模的發掘,先后出土了極為豐富而珍貴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骨器、用火證據和動物化石等。除在新中國成立前發掘的資料在美國下落不明外,在此期間出土的計有:人骨化石有頭蓋骨6塊(外加殘片8塊),面骨6塊,下頜骨15件,牙齒153顆,大腿骨(殘破)7段,脛骨1段,上臂骨3段,鎖骨、腕骨各1塊。它們分屬140多個個體,男女老少皆有。北京人的頭骨比較原始,頭腦蓋骨低平,額面后傾,眉脊粗壯,顴骨高突,唇部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額,腦殼比現代人腦厚。腦容量平均為1059毫升,比現代人平均腦容量(1400毫升)小。北京人的四肢比較進步,除骨壁略厚、髓腔較小外,其他幾乎與現代人一樣。北京人的體質發展不平衡,說明了勞動對人類的體質發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的時期,這里的氣候溫和濕潤,與現在華北地區的氣候相差不多。北京人居住的龍骨洞穴,北面是群山,西面和西南則是起伏不平的丘陵,東面有條小河,小河東面為一片平原。當時在這個地域范圍內的山地森林密布,長著可采食果的植物,但同時還有兇猛的野獸。北京人在山上采集野果和伺機獵取一些野獸,維持著艱苦的生活。由于北京人生活艱苦,一般人的壽命較短,在40多具遺骸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十四、十五歲左右。

北京人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器、骨器和用火遺跡。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錘和石鉆等多種類型。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留下了大量灰燼。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層中,發現有許多燒過的石頭、骨頭和樹枝,還有一塊紫荊木炭?;覡a有的成堆,說明他們不能很好地管理用火并保存火種。洞穴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共118種之多,其中哺乳動物94種。北京人洞穴堆積共分13層,最下的第13層有石器2件,人類化石最早見于第10層,以第8、9層為最多,最晚見于第3層。據古地磁法測定,第13層距今時間約為70萬年,第18層約為50萬年至40萬年,第3層約為20萬年。這里出土的人骨化石、石器、用火證據、動物化石,與同時代的世界其他遺址相比,都是最豐富的。這些資料是世界上研究這個時代歷史的最有價值的重要史料。

除以上幾種古人類遺存外,新中國成立后還在別處不斷有新的發現。如1975年,在湖北省鄖縣梅鋪的龍骨洞和鄖西神霧嶺的白龍洞,均發現有古人類牙齒的化石。經研究鑒定其相對年代晚于元謀人而相當于藍田人。1979年,在河南省南陽縣云陽鎮附近的杏花山下,發現一顆猿人右下第二前臼齒化石,地質時代為更新世中期,大約與北京人相當。1980年,在長江下游安徽和縣龍骨洞出土了一具三四十萬年前的猿人頭骨化石……這些都說明舊石器時代初期,在我國北起遼寧,南至云南,東自安徽,西至陜西,沿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域,都有古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

三、史前人群向氏族制的轉化

繼北京人之后,生活在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群還有:陜西的大荔人,貴州的桐梓人,廣東的馬壩人,湖北的長陽人,山西的丁村人,內蒙古、陜西的河套人,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等。這些人類的體質形態已經不同于北京人了。大荔人化石經鑒定距今約20萬年,是一個小于30歲的青年男子個體頭骨。其體質特征表現為顱骨骨壁較厚,眉脊粗壯,其形狀與北京人接近。但頂骨相對較大,枕骨隆凸下移,頂枕部較高。唇部不那么前突,顴骨細弱,顴骨鱗部非三角形而呈圓鱗狀,這些都是智人的進步特征。腦容量約為1120毫升,比北京人平均值稍大,體質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間,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類型[6],亦稱“古人”。大荔人頭骨的完整程度在目前世界上同類標本中實屬罕見。廣東馬壩人的頭顱骨比北京人厚,前額也比北京人高。湖北的長陽人上頜骨亦不如北京人那樣突出,表面也跟現代人相似。從丁村人的三顆牙齒的特點來看,其體質特征保留的原始性比北京人少,已成為猿人發展到現代人的中間類型,人種上接近于現代的蒙古人種。河套人的體質方面比丁村人更接近于現代人。

因為以上這些人類都比猿人進步,但又比現代人原始一些,所以稱為“古人”。從現在所有的這些資料來看,大荔人和馬壩人是從猿人直接發展而來的最早的“古人”;長陽人、丁村人比馬壩人稍晚;河套人最晚,他可能是直接向現代人過渡的立人向智人轉化的過渡階段,屬于早期智人(又稱“古人”)的古老類型。其頭骨的完整程度在目前世界上同類標本中實屬罕見。其時代,專家估計約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萬年。馬壩人的頭顱骨比北京人薄,前額也比北京人高。長陽人的上頜骨亦不如北京人那樣顯著地向前突出,上頜骨的表面也跟現代人相似。

這一時期,人類的體質比北京人及其以前的人類都進步了,智慧也逐漸地豐富起來,勞動經驗和勞動技能也逐漸發展了,勞動工具也有了相當的改進。從河套的山洞遺址里,曾發現了灰燼,也發現了火燒過的骨骼。這是天然火,還是人工的火,尚無法肯定。但是,在北京人時期就已掌握和使用火并開始吃熟的食物了。丁村人和河套人時期比北京人時期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從他們的體質上看,他們比北京人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已經到了古人階段;從石器的制作上看,他們比北京人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從丁村人打制石器的類型上看,比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的類型要多,而且加工也比北京人時期要細得多。再如河套人使用的石板不僅長、薄而且都進行過進一步的修理。因此,河套人的文化遺存應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早一階段。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在體質方面和現代人基本相同,而且明顯地顯示出蒙古人種的特征。就其出土的遺物來看,已知山頂洞人已會磨制骨器,這是在工具制作中的一大進步。同時還在山頂洞人的遺址中發現有赤鐵礦的粉末,但該地卻沒有鐵礦的存在,據此可知山頂洞人已與其他人群有交往的歷史。

依據史前社會發展的程序,這時人類的社會組織大體上應已脫離了原始群居的亂婚狀態,進入氏族群婚階段。這種婚姻關系是維護氏族的紐帶,是氏族社會組織的基礎,也是史前群居過渡到氏族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氏族制度在這一時期就逐漸萌芽了。

第二節 氏族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大約在五千年之前,我國史前社會逐漸進入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時期。氏族公社分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一、母系氏族公社及其文化

由于智人的出現,取火的發明,復合工具的應用,外婚制的最后確立和實行,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了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親血緣為紐帶而組成的一個社會生產和生活單位。它的特點是由共同的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成員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生產資料公有,生前共同生活,死后埋藏在氏族的共同墓地。

這一時期相當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在我國各省區都有發現。遺址規模較大,同時具有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這些遺址大致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從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它反映出人類活動的范圍比舊石器時代廣闊得多,人類的經濟生活也有重大的變化,特別是在氏族公社發達時期。這一時期,人們從狩獵、采集進入農業和畜牧業,再就是磨制石器的廣泛使用和陶器的制造和使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初是采集和漁獵活動依靠天然賜予的經濟,進而是人類創造的生產性的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這是原始社會的一場經濟革命。到母系氏族社會經濟繁榮時期,農業、畜牧業、漁獵等方面的活動都需要勞動人群,這就形成了第一次的社會大分工——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中分離出來。

根據我國考古學的資料,現將幾處代表性文化遺存簡介如下: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國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也是目前所知的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種文化。它是因首先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的中心區域在陜西關中、豫西和晉南一帶,西向可達甘肅洮河流域,東面到河北中部,北面到內蒙古南部,南面到漢水上游。據現有資料已知,在這些地域范圍內,共發現遺址1000多處,經較大規模發掘的典型遺址有10余處。據放射性碳素斷代方法并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7]。這一文化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仰韶文化時期的居民已經有了定居的住處,過著農業的生活。當時已有多種農具,如:用作砍伐或掘土用的石斧和石鋤,有翻土用的大型磨光石鏟,有收割用的石刀、陶片。另外,還有用作谷物加工的石磨盤和磨棒等。從這些農具來看,仰韶文化處于原始的鋤耕農業階段,可能采用刀耕火種、土地輪休的耕作方法,生產水平較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由于農具的改進,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原始的鋤耕農業已經比較發達。在好幾處遺址中都發現有粟的皮殼。西安半坡遺址中還有藏粟的窖穴。粟是比較耐旱的農作物,適合在黃土高原生長。據此推知,粟在仰韶文化時期的黃河流域的種植應該是比較普遍的。與此同時,人們已開始飼養豬、狗。還可能有雞等家畜家禽之類的動物。除了農業之外,采集和狩獵經濟仍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在采集品中,已出土的實物有榛子、松子和樸樹子等果實和水中的蚌、螺螄等水生動物。

依據民族志的相關資料,人類在鋤耕農業階段,農業和采集主要是由婦女擔任,男子則多從事漁獵。仰韶文化時期,婦女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從而形成了以母權制為特點的氏族社會。也就是原始氏族公社的第一階段——母系氏族社會。

根據諸多學者的考察和研究,一般認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永久性住所的產生是氏族制形成的標志。就已發掘出的400座左右的仰韶文化時期的房子遺跡來說,其形狀有圓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圓形或方形地面式,晚期還出現了方形地面連間式。而始終以半地面式房子最為流行。在仰韶文化時期,就氏族村落的布局來說,西安半坡(早期)、寶雞北首嶺(中期)、臨潼姜寨(一期)等遺址保存都比較完整。可作為母系氏族村落住地的典型代表,姜寨遺址發現了五個建筑群及三片公共墓地。五個建筑群都在圍溝以內,三片公共墓地在圍溝外整個村落的東部。五個建筑群構成了整個村落的居住區。每個建筑群都有一座大房子,大房子的附近都有數十座或二十幾座中小型房子。各群房屋的門均朝向村落的中心。村落中心是一個空曠廣場。這些建筑群及公共墓地,可能代表若干個氏族。這些氏族組成了一個氏族部落[8]。再就西安半坡遺址來說,在房屋布局方面也相類似。

西安半坡遺址位于浐河東岸,面積約5萬平方米。整個村落估計是由約200座小房屋所組成。聚落呈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心,約3萬平方米,外圍是寬6—8米、深5—6米的大壕溝,溝外北邊是墓葬區,東邊是制陶的窯場。居住區大體分南北兩片,以小溝為界,中間有道路相通。已發掘的北片,共露出40座房子,其中靠南有一座作為公共活動場所的大房子。北部幾十座中,小房子有方形也有圓形,室內都在地板上抹有草泥土,且堅硬平滑,室中央都有火灶。小房子大體面向大房子而呈半月形分布,房屋周圍還有成群的窖穴和兒童甕棺葬。

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已經用輪紡線,用線織布。在陶器的底部,保留有布紋印痕,從其粗細來看,可以推知當時人們可能是用野生麻類纖維紡織的。當時人們在身上還佩戴著裝飾之物,已出土的環、珠子、飾片等可以說明人們的衣著情況。

最能代表仰韶文化工藝水平的是制陶術。陶器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陶器可作容器、食器、炊器、汲水器。還有一些工具、飾物亦是陶制的。據資料顯示,這些陶器是用手工制成的,種類頗多,有甕、罐、缽、盆、盤、碗、瓶等。其顏色以紅色或紅褐色為主。陶器上還有圖紋,常見的有幾何紋、渦紋、網格紋等。也有繪上人面形圖案或魚、鹿、鳥、蛙等動物形者,特別要指出的是,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是這一時期高水平陶器制造的代表成果。

仰韶文化是在中原發展起來的,之后影響到甘肅、青海等地。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河姆渡文化

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首次發現而得名“河姆渡文化”。1973年和1978年,先后對該遺址進行兩期發掘。其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兩岸的寧(波)紹(興)平原,并越海東達舟山群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遺址共分四層。四、三層為早期,時間約為前5000—前4000年,文化遺存非常豐富;二、一層為晚期,時間約為前4000—前3300年。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多達幾千件,以骨器為最多,約占全部工具的70%。用大型哺乳動物肩胛骨加工制成的骨耜是農業的主要工具,也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僅第四層就出土了170余件。此外,該遺址還出土了匕狀骨器、鏢、鏃管狀針、鋸形器、木鏟、木槳等。河姆渡木槳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木槳。在第四層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谷遺存,有的地方稻谷、谷殼、莖葉等交互混雜,堆至半米之高,有的甚至達到1米左右。稻類遺存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罕見的。稻谷經分析鑒定,主要屬于人工栽培的秈稻。它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栽培稻遺存。

河姆渡時期的飼養業已經誕生,家畜主要有豬狗??赡芩R惨驯获Z養。狩獵和捕撈在經濟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遺址中保存著為數頗多的野生動物和水生動物骨骼。河姆渡文化在居住上盛行一種栽樁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欄式建筑,其中除去眾多小屋之外,還有一個大型的干欄式建筑的公共住宅,室內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間。從房屋的建筑工藝來看,河姆渡人手工制作水平很高,其木架在連接上采用榫卯技術,木板的合并采用企口技術,這些技術都是同期的其他文化無法比的。另外在遺址里還發現了我國最早的漆器——木質漆碗。遺址中的葦席殘片說明河姆渡人已有編織之術。河姆渡時期的陶器,技術上比較原始。陶制的藝術品有陶豬、陶狗、陶羊、陶魚、陶蠶。在陶器上還有各種動物花紋[9]。

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在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南北交輝靚放,是我國古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0]。

馬家浜文化(前期)

1957年至1959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對浙江紹興邱城、嘉興馬家浜,江蘇吳縣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遺址進行發掘。這種文化遺址分布很廣。經重點發掘的馬家浜文化據碳素斷代為前5000—前4000年左右,其文化特點有:盛行俯身葬,死者頭骨用陶器覆蓋,或把頭骨另放在陶器內,這是較為特殊的一種葬俗;陶器主要是紅陶;使用玉璜、玉玦等裝飾品,這類玉器成為后來中國的傳統飾物。經濟以農業為主,普遍種植水稻,其水稻經鑒定有秈稻和粳稻兩種。常用工具有磨光穿孔的石鏟、方形穿孔斧等。飼養業在經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紡織和制陶手工業已相當進步。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炭化了的螺紋織物殘片。這是已知的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馬家浜文化的人類居住情況已經從河姆渡的干欄式發展為平地起建。許多遺址都有公共墓地,基本上是單人葬,其后期有男女合葬者,也有同性合葬者。葬式有俯身葬、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和側身葬等。墓中有陪葬品,一般器物都很少,主要是日用陶器[11],有的墓還隨葬玉玦、玉環、玉鐲等裝飾用品以及鹿角、獸牙、蚌殼等[12]。

此文化前期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后期為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母系氏族制從它的產生、發展到鼎盛,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口自然增長,加上對偶婚的實行,丈夫遷至女家從妻居住情況的出現,在母系氏族下面又分為若干個由幾代近親組成的母系大家族(或稱氏族的分支)。由于母系大家庭是母系氏族制繁榮階段的產物,各家族都有自己的經濟生活,因而也就造成了氏族共同利益內部的家庭利益的出現。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越往后家族的獨立性便越大,終于突破了母系氏族的狹小天地,促進了原始公社組織和社會關系的變化。

二、父系氏族制的形成和發展

父系氏族制是原始公社的第二個階段,亦稱“父權制”。存在的時間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銅石并用時代。由于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顯著發展,男子在生產中的地位普遍加強,婦女所負擔的家務勞動與其他生產活動分離開來,成為無足輕重的私人事務,從而男子和婦女的社會地位便發生變化。這一轉變是從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過渡的關鍵。父系氏族制的重要特點,是按男系確定血統及父系的繼承權和建立男性支配權的穩固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以及男子對女子的奴役等。父系氏族制時期,生產力呈現了一個新的發展局面,主要表現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和以冶銅業、制陶手工業為主要標志的整個工藝水平的提高。到父系氏族制后期,特別是進入鐵器時代以后,由于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和商品交換的發展,氏族部落之間的、家庭之間的以至各個生產者之間的交換也隨之發展了起來。交換是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物,同時反過來又推動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發展,對原始社會的解體起到了催化作用。

大約在五千年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進入父系氏族制時期。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大體上屬于這一時期氏族部落的文化遺存,有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青蓮崗文化和良渚文化。下面我們將這幾種文化做一簡要敘述,以便從中看出父系氏族社會的發展變化進程。

龍山文化

在黃河中下游一帶,較仰韶文化晚的是龍山文化,它的年代大約是從公元前2800—前2000年。這一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的城子崖而得名。它的主要分布地區是河南、陜西、山東、河北等省。和這些地區相毗鄰的湖北、江蘇、遼寧、甘肅等省,也發現不少龍山文化或和它相類似的原始文化遺存。

龍山文化是以鋤耕農業為主,農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石器的取材極為講究,制作也非常精制。磨制的石斧、磨制的半月石刀、磨制的石鐮等都有較高的工藝。河南廟底溝的石鏟,磨制的鏟頭不僅體薄,而且頭部的半月形狀之圓度亦甚精細;陜西客省莊的石刀,其穿孔部位接近于刃部。此外,在木制工具中還出現了雙齒木耒,在骨制工具中還出現了骨鐮、鹿角鋤、蚌鐮、蚌刀等。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農具的改造,龍山文化時期,農業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造和發展情況,說明龍山文化在農業生產的規模上比仰韶文化時期有了進一步的擴大。

龍山文化時期,在家畜的飼養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脊刨Y料表明,在河南三門峽、廟底溝等遺址中,發現豬骨數量較仰韶文化時期的豬骨多。在山東省的早期龍山文化遺存中,還發現了類似豬圈欄的遺跡,其中還留有五具豬的骨架。這一情況說明當時人類已對豬進行圈養,而不是在仰韶文化時期對豬以放牧為主,從而體現了飼養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從整個家畜方面來看,在龍山文化中除去狗之外,還出現有牛、馬、羊、雞等。

在陶器制作方面,燒制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突出表現在已普遍采用輪制法,器形多樣且端正,陶壁薄而堅,多為黑色。陶器一般都飾有籃紋、方格紋或繩紋等。在陶器的制造中使用陶輪生產陶器是制陶工藝的一次革命。山東曲阜西夏侯和膠縣三里河、河南洛陽西高崖、陜西華縣柳枝鎮、河北磁縣下潘汪、湖北蘄春易家山、浙江吳興錢三漾、上海青浦崧澤和馬橋、廣東曲江石峽等遺址中都出土有輪制陶器[13]。在玉器的制造方面,當時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切割、穿孔、雕刻等技術。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的玉鏟,器形扁薄,且有穿孔、拋光等技術工藝;張陵山出土的玉琮,器身高大,器表平滑光亮,并有紋飾,孔壁平滑,造型優美。這些都是龍山文化手工藝術的展現[14]。

從整體上來看,龍山文化已經是金石并用時期。由于手工業的進一步發達,“如此多種多樣的活動,已經不能由同一個人來執行了;于是發生了第二次勞動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了”[15]。

在房屋建筑上,龍山文化已掌握構筑臺基、挖溝夯土、設置護坡等技術。一般來說,房屋式樣為方形和圓形兩種。陜西長安的客省莊遺址中發現有前后兩間連在一起的房屋。從龍山文化遺址的房屋地面處理來看,一般都在屋內地表面上抹一層白灰,用以防潮濕。

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到龍山文化階段,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引起了社會經濟的變化。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到龍山文化的晚期,母權制逐漸讓位于父權制。在廣泛考古資料中,已經充分證實了龍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明顯繼承關系。

龍山文化經碳素斷代距今4000年至3800年。[16]

大汶口文化

1959年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首先發現而得名。該文化以山東汶、泗、沂、淄、濰流域為中心,東臨于黃海,南到江蘇、安徽一帶,西到魯西,北抵遼東半島。它的早期屬母系氏族社會階段,中、晚期屬父系氏族社會階段。大汶口文化先后在以上地域內發現有200多處遺址。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邳州劉林和大墩子、兗州王因、諸城呈子、日照東海峪、膠縣三里河等。遺跡以墓葬為多,房屋較少,其時代約在距今6500—4400年??煞譃樵?、中、晚三個時期。早期以江蘇邳縣劉林和山東兗州王因墓地為代表。墓葬多豎穴小坑,以單人葬為主,隨葬品很少。石器制造粗糙,種類亦少。陶器均為手制。反映生產低下,為母系氏族社會。歷時約1000年,距今6500—5500年。中期以大汶口早、中期墓和曲阜西夏侯下層墓為代表。農業已經比較進步。有翻土工具石鏟,數量多,刃口犀利。陶器已進行輪制加工。墓穴大小與隨葬品多少的差距加大。男墓隨葬品多農具和獵具,女墓隨葬品多紡具和裝飾品。單人葬和同性合葬仍流行,但也出現男女合葬。反映父系氏族和私有制的興起。中期歷時約700年,距今5500—4800年。晚期文化以大汶口晚期墓、西夏侯中層墓、三里河下層墓、東海峪下文化層等為代表。石器制作更為精致,通體磨光,而且已懂營鉆技術。在收割中蚌鐮取代了陶刀。農產品較前豐富,三里河發現1—2平方米炭化糧堆,有些遺址出現了酒器。豬、狗、牛、羊等家畜數量增加。陶器制作,更多地采用輪制技術。多黑陶、灰陶,并出了白色或橙黃色的細砂硬質陶。陶器上出現圖形文字,比半坡刻畫符號進步。從墓葬中反映的貧富現象更是顯著。大汶口10號墓的隨葬品多達160多件,多于40多座小墓的總和。晚期歷時約400年,距今4800—4400年。[17]

齊家文化

1924年,首先發現于甘肅廣河齊家坪(舊屬政和)。之后,又在甘肅東部、寧夏南部和青海東部等地都有發現。齊家文化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和狩獵在生產中也占重要位置。在遺址出土的工具中,農具和狩獵用具都很多。此外還有大量的豬、狗、牛、馬、羊、驢等動物骨骼。石器的制作水平很高。還發現有較多的銅器,有銅刀、銅鑿、銅錐、銅鏡、銅斧、銅指環、銅飾等,說明齊家文化已進入銅器時代。齊家文化中的陶器燒制技術比較發達,當時人們已經掌握氧化焰和還原焰的燒窯技術。陶器制品比較精致,器形多樣。還發現了陶制人頭及各種動物塑像。房屋建筑多為半地穴式建筑,在房子地面和墻面都抹有白灰用以防潮。有的地方還出現專用儲藏東西的房子。齊家文化的墓葬多為單人小墓,也有大墓和男女合葬墓。小墓一般有1—2件隨葬品,大墓的隨葬品很多。成年男女合葬墓的常見葬式有:男子仰身直肢,女子側身屈肢,面向男子,反映男尊女卑。齊家坪還發現八人和十三人合葬墓。兩墓中各有一人為墓主,其他均為殉葬者。這些情況充分反映了社會內部已發生了深刻變化,說明齊家文化已處于原始社會即將崩潰的軍事民主制階段。

齊家文化經碳素斷代,早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年,下限還應更晚。該文化展現了黃河上游地區原始氏族公社解體和階級產生階段的生產水平和社會急劇變化的情況。[18]

在齊家文化之前的龍山文化遺址尚有大溪文化、大坌坑文化、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等與龍山文化相繼承并相呼應,這里不再詳述了。

在氏族社會的后期,由于生產力的提高而出現了剩余勞動,戰爭中的被俘者亦不再被殺死,而是留下作為奴隸強迫勞動。加上交換的出現和擴大,氏族成員之間的利益遭到了破壞。從而使貧困與富有者相繼出現,于是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即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與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19],終于導致了氏族制度的進一步瓦解。我國的奴隸制社會即將出現了。

第三節 古文獻記載中的中國史前社會

我國古代文獻中保存著豐富的歷史傳說,這些傳說可以勾畫出中國史前社會的面貌。據傳說,古代在黃河流域曾經先后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部落聯盟。在陜西一帶有姬姓黃帝部落和姜姓炎帝部落,他們之間進行通婚;在黃河下游有少昊和太昊部落;和這些部落相關的有蚩尤部落;顓頊和帝嚳也是強大的部落,和顓頊相關的有九黎部落。炎黃部落曾和九黎部落發生過激烈的軍事沖突,黃帝戰勝了九黎,蚩尤被殺。據說太昊氏是蛇身人首,以龍名官,少昊氏則以馬名官。

據古文獻記載,這些部落都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對上古文明做過貢獻。古書上說黃帝發明衣服、舟、車[20],炎帝又稱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21]。太昊氏又稱伏羲氏,發明網罟,又作八卦[22]。又據說蚩尤“以金作兵器”[23],他應是冶煉的最早發明者。

史書記載中的唐、虞時代,隨著經濟發展,各部落大都結成了部落聯盟,于是就產生了堯舜這樣的部落軍事首領。當時最高權力機構是四岳十二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部落會議。部落聯盟的重大事情的決定權統歸四岳十二牧裁決,如唐堯時四岳舉鯀治水,堯雖不同意,但仍服從四岳的決定。堯、舜時有“禪讓”的故事,堯老傳位于舜,舜老又傳位于禹,但這些決策都是四岳同意而執行的。由此可知,部落聯盟酋長一切均需聽命于四岳十二牧的決定,這也就是軍事民主會議的特點。軍事民主主義的出現,意味著原始社會將要壽終。

由無階級的社會進入階級社會,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大的改變,古人曾用“大同”“小康”來對比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禮記·禮運篇》把禹以前稱為“大同”,把禹以后稱為“小康”。文中說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铜鼓县| 工布江达县| 高平市| 宝应县| 高青县| 天水市| 卓资县| 遂川县| 岳普湖县| 新田县| 贞丰县| 安泽县| 黄梅县| 茂名市| 河间市| 荥阳市| 南华县| 和田县| 秀山| 绥滨县| 盱眙县| 泸水县| 易门县| 龙里县| 正宁县| 海晏县| 曲水县| 洛宁县| 马边| 晋城| 玛曲县| 福建省| 嘉峪关市| 景谷| 黑龙江省| 浦县| 工布江达县| 江阴市| 南和县| 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