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惜君的信
- 懶一只貓
- 2262字
- 2019-06-29 14:40:27
“你說生死離別到底有多可怕?”阿念問。
“當時應該還好,因為還沒有接受這種逝去。當有一天,你急急忙忙的沖回家,卻發現空無一人的時候,才是真的可怕?!蔽医又f“當這個人逝去,到最后沒有一個人再想念這個人的時候,可能那才是真正的逝去了?!?
“你有聽說過人死亡的三個階段嗎?跟你說的這個意思差不多?!?
“可能是看到過吧,腦子不太行,啥都記不住現在?!?
“第一是,活著的時候別人當他死了;第二是生命特征消失肉體死亡;第三就是你說的,當所有人都忘記他的時候,他便真正的從這個世界消失了。”
延續著逝去的話題,我兩緩緩而上,甚至能聽到遠處山下傳來的嗩吶,高亢、嘹亮,一點都不像這個地方應該有的樂器,這一刻卻如此和諧。
之前看過‘輝姑娘’的一本書《時間會證明一切》,只有不到三萬字的樣子,卻寫進了人生百味。自己看書的時候,很少能挑到如此合胃口的文字,能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的琢磨的這種。
而能看這本書,還算比較奇怪。因為之前有一段時間喜歡網文,便在軟件中挑各種已經完結評分還不錯的網文。但是千篇一律的模式下,這一類的東西很難滿足自己的胃口,總覺得不那么舒服。
然后就看到了這本書,屬于全本免費的那種。不到三萬字的書,收藏百萬,評論一萬多。因為字數少,總覺得應該不會耽擱什么,就下載了。
可這短短的三萬字,自己來來回回讀了幾個月。我甚至能說出她章節內的每一個小故事,但是每一次反復總有一種新的感覺等你發現。
說及愛,她總有一句讓我死活也不能釋懷的話:“一個人與全世界,天平的兩端,哪個更重?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然而有些人,終會選擇那個在自己心目中獨一無二的人。愿意為你背叛全世界,也愿意為你向全世界彎下腰去。全世界自有全世界的人去愛。而你只有我,而我只有你?!?
我不怎么習慣做的就是把別人的某一句或者某一段話當成經典一樣引用,或者非常直白的插入到自己的文章里。除非這句話是自己感同身受的,或者心心向往的。
說起有一次,給寫一篇小文,想要引用一句話,但是其中大概的意思一直在腦子里繞來繞去,卻記不得人家本來的句子,查書肯定是不行的,因為都不知道是那本書的。就在網上檢索,翻了半個小時能有,才找到原句,卻發現沒辦法適用在當時的小文里。
而這本書里除了這句話之外,可能原話都沒記住,就記住了一個個的小故事,留下自己也不知道會有多久和回味和反思。
之前讀三毛的書《撒哈拉的故事》或者楊絳先生《我們仨》,我是可以很用心的看下去,然后看完也就是看完了,總是覺得別人的生活,可能是沒有觸碰到一個點,所以總留不下很深的印象。當后來某個時候,觸碰到這個點的時候,如果可以可能會返回去再看一次這本書。所以這兩本也基本上來來回回,反復看了好幾次,但總是留不下更深的東西。
或者可能是因為文風的原因,自己總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勉強。
想起來之前的時候,阿文來我家的時候,每一次都能和我說起來好多國外著作的東西,我個人因為更習慣東方特點的東西,所以很少能插上話,但是并不耽誤我兩一次又一次的討論。
他會說:“《呼嘯山莊》就是一部白眼狼的成長史。”
他會說:“看完《百年孤獨》就記住了何塞?阿爾卡蒂奧?!彪m然這么說,但是卻能來來回回的聊書中的每一個細節,但我卻真真正正的只記住了‘何塞?阿爾卡蒂奧’。
我會說:“《茶館》要是拓展,那句‘硬硬朗朗的’可能又是另一種沉重?!?
也會說:“你說小羊圈胡同里的大赤包到底有多胖?”
說起來自己之前的時候,還喜歡寫一些東西,因為腦子里總是有想法,但是現在卻一點想法都沒有了,開了個頭之后就死了,他笑笑說自己也是。
更多時候一壺茶,或者一瓶酒就慢慢的一下午,然后晚上還一塊去看個電影,然后各忙各的很久很久,然后再聚。
說起來生死,記得阿文曾經說過一個小故事。
在他上高中的時候,他的學校有個天生心臟病的大男孩,整個人都是那種黑黑的感覺嘴唇青青的、十指的指甲泛著不正常的白。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有這個人,但是也并不熟悉。他學習沒有多好,不是那種每次考完試都能在大紅紙上寫下名字的人,只是長得太特殊,所以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會有人說起這個同學或者說學長。
一直到這一屆學長拍完畢業照,離開學校。他們這一級學生開始用學長們讀書的地方早晚讀,開始在高三專用的那塊操場上做課間操,老師們開始口口聲聲說著:“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高三!”的時候。
學校開始有同學傳,那個學長參加完班里的畢業郊游,跟同學約好了去參加高考的時候在哪里住,就等高考,卻最終也沒等到高考那天,因病去世。
有老師在說及這個學長的時候只是說:“你們,總該有努力的理由?!?
說這件事情的時候,阿文嘴里沒有任何感慨,但是眼神里藏不住的說不出的情緒。談不上悲傷、也談不上落寞。說起來只是個僅僅有過幾次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但事實上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一個說法。
就像徐阿公的逝去,去上香對我來說是應該的,不然心里過不去,但你說有多悲傷可能也談不上,但是這棵樹架就擺在面前,心里又怎么能舒服的接受。
“故人西辭黃鶴去,白云千載空悠悠?!?
一個人的成長,更多地時候是從離開父母身邊的那一刻開始。獨立的去面對更多地事情、更多的人,逐漸減少向父母求助,減少依賴。
但一個人的張大,或者說一個人覺得自己變老,可能更多地就是在父母都過世的時候。只要父母還在,你永遠會覺得自己并不是那么老,即便是年齡再高。
看過別人寫得一段話,說家里老人過世的時候,太小的孩子還不懂這個離去的意義,往往依舊著自己的歡笑。稍微大點的孩子,懂得了離去,往往哭的厲害。反觀大人,有條不紊的處理著事情,微笑著迎接來客。不說老人與某個人更親近,或者某個人心中老人的位置更重要。但是成長,總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