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湯若望
- 重回明朝當暴君
- 牧童騎神牛
- 2212字
- 2019-10-04 16:38:42
湯若望被請進宮里,是好友徐光啟的大力推薦的結果。懂漢語,懂名俗和禮節的湯若望是一個大明通。
收到徐光啟的來信,湯若望很嗨皮,立馬就啟程準備奔赴京城,面見這位年輕的帝國之君。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湯若望喜極而泣,終于等到今天,如何不感動呢?
亞當約翰,改名為湯若望,不遠萬里,來到大明初是在葡萄牙登陸的。而湯若望來大明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被指派來傳教的,僅此而已。
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湯若望到澳門以后,發現情況有些不對勁,因為澳門當地人并不歡迎他們這些長毛鬼子。
沒有記足之地的湯若望絞盡腦汁的想,終于想出來了一個辦法,稱自己為“火器專家”,有了這樣一個身份于是便得到了前往內地的機會。
話說湯若望在收到徐光啟的信后,便匆匆趕路了,光是書籍就裝了好幾大箱子。一路上還不忘對當地的民俗民風進行詳細的記載,包括氣候、水紋、地理、并且還向當地百姓學習,什么都學,也肯學。
對天文的了解,使得湯若望有機會進入明王朝上層社會,同樣對天文頗有興趣的徐光啟對這個長毛鬼子頗有興趣,于是兩人一來二去便成為了好友。
徐光啟讓湯若望到京來,湯若望其是慌的一筆的,因為湯若望對于造炮并不怎么非常了解,對于打炮,如何打炮倒是還清楚一些。不過已經夸下??诘臏敉荒苡仓^皮上,誰讓自己曾經說過那話呢!
“學好物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
有著扎實功底的湯若望,也并非是一個愣頭青,對于火炮的結構還是非常了解的,只是畢竟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搞起來還是有些費勁的。
帶著幾個仆人,湯若望拿著皇帝頒發的路引,一路吃香的喝辣的,暢通無阻。但湯若望并不想那么早就到京城,他還想多玩幾天。
美其名曰:考察風土民情。
從南方出發的湯若望,一路慢悠悠而來,每到一處必定細細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加上漢話說的還可以,湯若望一路而來結交了不少朋友。
造炮不是一個簡單的活,需要一定的工業做基礎,而明王朝的工業非常薄弱,造鐵造零件都比較麻煩。特別是對于鐵礦的開采技術,也還是比較落后的,故此何年何月能造出炮來,是很難說的。
崇禎也知道造炮不容易,把湯若望召來,也并非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那個神奇的寶盒,此刻就充分凸顯出價值來了。按照當時的科技水平,崇禎合理的選用了幾種造炮的書籍。
有了系統的理論基礎為依據,造炮的難度無形中就降低了一大半。
長途漫漫,湯若望一時半會還到不了京師,造炮的工作不能停下來,想要造炮就必須先要有礦,畢竟采礦也是一門大學問,這礦怎么采,在哪里采。
湯若望的進京之路可以說的上是春風得意,一路上還不忘施展施展自己那一身的才華。
湯若望一路上游玩的同時,也不忘救濟幾個病人,幫助幾個貧民,傳教的事情也并沒有停止,雖然大明的百姓聽不懂,但看在他真誠善良的那張臉的情面上也就糊里糊涂的相信了。
大明的百姓善良且淳樸,相信因果報應,對于幫助自己的人懷著感恩的心。
一日,湯若望在趙家村的小村短住,此刻正直暮春時節。
因天氣有些濕悶,當地不少村民因此而感染了皮膚病,村民們瘙癢難忍,得病的百姓全身紅腫。郎中們一時有些束手無策,于是便有人去求救巫醫來治療。
趙家村,人口不多,雖然名為趙家村,卻大多都是黃姓人家居多。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删驮谶@幾日,突然便有村民開始全身瘙癢起來,瘙癢程度難以忍耐,孩童紛紛用手去撓,病狀愈發嚴重。
以往每到春夏之交,總會有一些村民出生這樣的狀況,但卻并沒有大面積擴散開來。而這一次,嚴重程度大大的超過了百姓們的預計。
一進到村子,湯若望便覺察出異樣,見村民們個個抓耳撓腮,便覺情況不太對。
長毛鬼子的到來,本就是一件稀罕事,而此刻又恰巧碰上了村里鬧了這么一樁事。于是便有人把村民得的病與長毛鬼子的到來聯系在了一起。有些事情是說不清楚的,湯若望長著一張長毛鬼子面孔,且說著不太流利的漢話,一張嘴怎么抵擋的住村民們輪番的轟炸。
洋鬼子也是人??!湯若望極力解釋自己與他們不同完全是因為人種不同的原因,不同地區的人種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也是不同的。
誰都不喜歡這個長毛鬼子,紛紛都排斥他,加上巫醫的推波助瀾,湯若望更是說不清楚了。
“你來這里究竟有何目的?”
面對著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湯若望知道自己再也解釋不清楚了。
質問湯若望的是一個年老的長者,他每日就那樣一動不動站立在村口,沒有人知道他在看什么。他本有一個妻子和一個兒子,后來妻子得病死了,兒子也去了遠方,再也沒有回來。此后,這個長者就每日站在村口,望著來來去去的旅客,日日如此。
對于長者的質問,湯若望有些默然了,竟然不知道自己為何來這里了,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我要去大明的京城,去見大明的天子,為皇帝陛下造大炮!”湯若望昂起頭,擲地有聲的回答。
老者在風中的怒笑,似乎在嘲笑眼前這個家伙的狂妄和自大。
“你這是在說我大明沒有人就嗎?皇帝陛下要你進京,這實在是一個天下最可笑的謊言!”
落日余暉之下,三十八歲的湯若望緩緩展開那張皇帝的詔書,鋪在地上。斜陽余暉之下,每一個字都被染成了金色。
“這便是憑證!”
“請你還是快些趕路吧!趙家村里不少村民發了病,就不好留你了!”
“老者,我愿為百姓治病!”
“呵呵,你可以嗎?”老者用懷疑的目光望著湯若望。
“湯若望愿意試一試!”
自從來大明十多年以來,漂泊在他鄉的湯若望早已經把大明當成是自己的國家,對大明的百姓也如自己的同胞一般。這種情感,是時間愈久而愈發濃烈的。
“不錯!看來,你與那些騎馬的草原野人還是有所不同的,再你的身上比他們多一些東西。”
“什么東西?”
老者從口中緩緩吐出兩個字:“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