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尼采、盧梭、柏拉圖?讀過《紅樓夢》、《水滸傳》、《懺悔錄》、《荒野之死》、《動物兇猛》嗎?
結果不言而喻!
“你們還會看書嗎?”這是許知遠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說,這是上一代問他們的話。而我說,這不只是過去的話,更是當下現在所有青年人需要詢問自己的話。
從1455年古登堡設計了真正意義上的印刷術,到1989年蒂姆·博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人類的閱讀方式從紙質閱讀過渡到了電子閱讀。閱讀的方式愈加的便利,但人的總閱讀量卻在下降(這里的閱讀并不包括看微博刷朋友圈,看公眾號文章之類,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思考的沉浸式閱讀)。
古登堡的發明讓書籍不再是教士與貴族的特權,知識變成更加的親近。印刷術讓世界變得真實,更確切來說是其塑造了今日之世界。
“萬維網”讓書成為一種更加更加的親民,更加的便宜,易獲得。閱讀的門檻也愈加的低廉,有時候你不需要花一毛錢,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任何一本書的電子版。
但不管是發明印刷術的古登堡還是萬維網的發明者蒂姆·博納斯·李,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在知識愈加容易獲得的今天。讀書竟然,不,更確切的說是知識,成為了一些人的專利。
網絡應該是讓世界更加的平,卻將世界得更加的狹隘……,不,不是將,而是這幾乎就要成了既定的事實了。
在網絡上書籍易獲得的今天,人們中真正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并且在這個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每個人對于知識的焦慮達到了一個不正常的地步。
大多數人想要在極速的時間類獲得知識,并且還想要是絲毫不費力的。
猶豫有錢的妄想癥患者越來越多,便有了一系列所謂可以解決他們的焦慮的各種軟件應用而生,如“得到”“樊登讀書會”之流。這些東西一方面或許拓寬了人的認知范圍,更加重要的是他們讓這個已經淺薄的可以的世界,更加淺薄無知了,更加的不懂深度學習。
“看書”并非是走馬觀花式的或者說是“得到,樊登式”的閱讀,而是沉浸式的閱讀。
知道并不等于懂,懂不代表有深刻認識。
就像羅振宇說的“我只是幫人們拓寬認識邊界,而他們思想沒有深度,那是他們認識不夠造成的。”
最后還是中國古人那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