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盤古

盤古,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人物,是混沌未開之際就出生的創世神。盤古的化萬物一說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異記》,最早形象見于《廣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說》,龍首蛇身或人面蛇身。

據傳說盤古生于混沌之中,他用板斧劈開了混沌,劃分天地,撐天立地,隨天地間距而長,最后力竭而亡,身體各部分化為世間萬物,開創了新的紀元。

盤古傳說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兵書的《六韜·大明》之中,后經三國文人徐整的《三五歷記》發揚。又有《五運歷年記》記載其化生萬物。《中國哲學史》教材引用了這兩段史料。對于盤古傳說反映了中國遠古傳說的真實情況,教材論證說:“盤古創世的神話傳說雖不見于先秦文獻,但正如呂思勉所說:‘今世俗無不知有盤古氏’,‘蓋其說甚舊,故傳之甚廣’。由此推斷,由于遠古時期沒有文字,加之我們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傳統,因此,這一神話傳說,形諸文字雖晚,但其內容的發生應在很早的遠古時期,是千百年來中華先民口耳相傳的結果。”

盤古

然盤古公元一世紀已在河南、山東地區有廣泛分布,其中一例的確鑿年代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從而推倒了“盤古來源于印度”的說法。王暉先生近來著文,提出盤古是上古中國土地神“亳”的音變,并否認盤古神在古代神話序列中最晚出現,而被積薪式地列為時代最早、地位最高的創世主神的說法。此文在提示我們從中國本土文化中找尋盤古神話的根源,以及重新將盤古神話納入史學考察的范圍等方面,具有啟發意義。

正如王文中所歸納的,歷來關于盤古來源的討論可大體歸結為“本土說”與“外來說”兩種主要觀點②。持“本土說”的學者主要從兩方面立論。其一沒,多將“盤古”與“瓠”相聯系,然瓠本是神犬,而盤古是巨人;且瓠最初并無開辟天地、創生萬物的神跡或如聞一多、常任俠等先生認為盤古即是伏羲的音轉。李福清已辨其非,這些都是基于所謂音轉的證據.而事跡卻往往不相符合,故結論很可懷疑。其二,多有用近世乃至現當代搜集的民族學二民俗學材料來論古代盤古來源者,這種方法面臨的挑戰更多。而持“外來說’的學者則大都沒有正面回答:如果三國以前沒有盤古神話,中國本土文化傳統中又是如何解釋天地生成的?誰又是開辟和創世的大神?此外。雙方學者在使用基本史料時,對史料來源追查不深,使原本有限的史料,定年不清,意涵發掘不夠,直接影響了對盤古神話傳衍歷程的正確理解。

“本土說”除了王暉的新論,多有主張盤古是“盤瓠”的音轉,盤古傳說出自苗民盤瓠神話者,如清人蘇時學《爻山筆話》、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乙集、民國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聞一多《伏羲考》等。茅盾認定盤古神話本發生于南方,見《中國神話研究ABC》,1928 年初版,此據其《神話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1年版,第 163—165 頁。楊寬認同盤古與盤瓠的音轉關系,卻否認其出自苗民神話,認為出自北方或西北,見其《中國上古史導論》, 1938年初刊,此據《古史辨》 7 冊上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影印本,第 156—175頁。主張盤古來自《山海經》中燭陰(燭龍)神話者,有顧頡剛、楊向奎《三皇考》,《古史辨》 7 冊中編,第151—155 頁。劉起《開天辟地的神話與盤古》, 1988 年初刊,此據《古史續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版,第74—91 頁等。“外來說”除極少數主張來自巴比倫文化外,更多主張盤古傳說來上古神話,然也各有不同。有主張盤古原型乃 tman 者,如明人馬歡《瀛涯勝覽》;有主張盤古為 Brahmā的音譯,如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太陽神崇拜》,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6 年版,第240—249 頁。高木敏雄氏于1904 年出版《比較神話學》,提出盤古為吠陀神話中原始巨人布路沙之說。此說最足重視,惜只見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23—329頁對其說有引證。此外,認為盤古神話乃通過漢末魏晉間佛經漢譯而得傳布者,見呂思勉《盤古考》,《古史辨》 7 冊中編,第 14—15 頁。饒宗頤《安荼論與晉吳間之宇宙觀》, 1965 年初刊,此據《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47—366 頁;《圍陀與敦煌壁畫》,《敦煌TLF學研究論文集》,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6—26 頁等。

據《淮南子》等古書記載具有創世神格的是昊天上帝、伏羲等。在東漢中后期,因為原來掌管天地開辟的本土最高神太一地位逐漸下降,從而為一個新的開辟大神出現提供了空間。但中國古人在接受外來觀念時,向來都是進行有選擇的汲納。漢末唐宋間的中國古人接受吠陀經典中巨人尸體化生的神話后,并沒有放棄本土原有的氣化宇宙論。盤古神話雖出,盤古雖然逐漸擠掉太一成為開辟之神,但來自印度的宇宙論觀念卻始終不能夠取代中國固有的宇宙生成論。自三國至唐宋,盤古神話的文獻記載之所以如此少見,且多見于“述異”之記、道典秘笈,或是文人戲謔之作,也應是其實際影響有限的一種反映。20世紀初被古史辨派戳穿的“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神話,也許本就不曾是宋明以前人們的普遍觀念。

盤古神話“外來說”,站不住腳

事實證明,盤古神話從古至今,已在中國流傳了好幾千年。但近現代曾出現“外來說”,此為妖魔邪道作亂,破壞中華信仰。其主要觀點有:1、印度是世界上神話、故事的重要發掘地,盤古神話的兩大母題(卵生神話母題、尸體化生母題)在印度《吠陀》神歌中都可找到。

這些觀點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細分析一下,是不可能的。在漢代即有記載的《六韜》“大明”篇(為周初姜太公子牙所著。駁斥了現代捏造所謂“盤古外來說”這類歪理邪說),早已記載“盤古之宗”是不可動搖的。早已有的盤古,怎么會到了現代忽然成為印度進口的。這當然是絕無可能的!

《六韜》中的“盤古之宗”不只是一個神名問題,而且關系到“天道清凈、地德生成、人事安寧”等天地人和諧統一的問題,其思想是正宗的中國傳統觀念,沒有什么印度佛教思想。“外來說”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詆毀華夏盤古大帝后果十分嚴重。

漢代說

從中國上古以及先秦時期留下的史料看,在老子哲學之前,“天”或“帝”是最高信仰之神,無論在甲骨金文還是在傳世文獻中都是如此??鬃邮龆蛔鳎霉琶羟螅f“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此即以“天”為最高的范疇,它是堯、舜等古帝王效法的楷模。老子原創性地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由此,“天地”才不再是自古固有的。于是在以后的中國哲學中,才有了《易傳·系辭上》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按“兩儀”即天地,《系辭上》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句后有云“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莊子·大宗師》所謂“夫道有情有信……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以及《淮南子·天文訓》所謂“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從這一思想的發展脈絡看,沒有任何根據說盤古開天地的創世神話在老子哲學之前就有了,而只能說其產生于漢代哲學之后。

如許多研究盤古傳說的論著所引,先秦時期追問天地的起源,較為典型的史料是屈原《天問》所謂。史料的背景應是老子提出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屈原是就此而追問天地萬物如何產生的究竟,其中還提到了“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等神話,這些神話都是講天地開辟以后的事,人們從中看不出有盤古開天地的線索。

呂思勉在《盤古考》中把《述異記》中的“先儒說”、“古說”和“吳楚間說”區別于《三五歷記》之說和《述異記》的首兩說,這對于人們分析中國古代神話與“盤古開天地”神話的不同仍是有意義的。呂思勉認為,《述異記》中的后三說與《山海經》中的“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云云有相似之處。人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關于伏羲、女媧以及神農、黃帝等等的神話傳說,也與《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大致屬于一類,即它們都是講“天地開辟”以后的事,而不是講類似于“盤古開天地”的創世神話。因此,即便是“盤古”與“伏羲”音近相通,“盤古”是從“伏羲”演變而來的話,那么,此“盤古”的前身也并非后來那位“開天辟地”的盤古。

學界又有“盤古”與“槃瓠”音近相通的觀點,而關于槃瓠的傳說始自《后漢書·南蠻傳》。按“高辛氏”即傳為“五帝”之一的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在少昊、顓頊之后,堯、舜之前?!叭种堋卑l生在西周時期,故而關于“槃瓠”的傳說當是西周以后所編造。夏曾佑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說:“今按盤古之名,古籍不見,疑非漢族舊有之說,或盤古、槃瓠音近,槃瓠為南蠻之祖……故南海獨有盤古墓,桂林又有盤古祠。不然,吾族古皇并在北方,何盤古獨居南荒哉?”童書業認為,夏氏的這個說法是對的,但也有疑問:“為什么南蠻民族的祖先會得變為開天辟地的人物?”呂思勉在《盤古考》中說,對夏氏的說法“予昔亦信之,今乃知其非也”,“凡神話傳說,雖今古不同,必有沿襲轉移之跡,未有若盤古、槃瓠之說,絕不蒙者”。確實,“盤古”與“槃瓠”雖然音近相通,但是前者為“開天辟地”的創世之神,后者只是“高辛氏”之帝犬或南蠻之始祖,二者相差懸殊,絕不相蒙。

依呂思勉、饒宗頤等學者之說,《三五歷記》和《述異記》中的“盤古開天地”創世神話本源于印度,是在佛教東傳之后“雜彼外道之說而成”。既然是“雜彼外道”,那么其中就也含有中國本土的成分。如佛典《摩登伽經》述及外道之圍陀多變。而在《三五歷記》的盤古傳說中則是:“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卑础度鍤v記》的“九變”之說是取于《周易》的“天陽”之數,與漢代的易學有密切的關系。如《京房易傳》卷下云:“一、三、五、七、九,陽之數。”《易緯·乾鑿度》云:“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一者形變之始,清輕上為天,濁重下為地?!睗h代的易學本于先秦的《老子》和《易傳》,由一氣而分化出天地,即《淮南子·天文訓》所謂“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這在秦漢以后成為儒、道兩家普遍認可的常識。《三五歷記》的盤古神話也講“陽輕為天,陰濁為地”,這在兩漢儒、道學說的背景下毫不足奇,然而它一定是講在老子哲學之后,而不可能發生在老子之前的中國遠古。“陽輕為天,陰濁為地”本是講由一氣分化出天地的自然演化,所謂“陽輕”“陰濁”就是講天地之所以分化的原因,而《三五歷記》又把盤古說成是開天辟地的創世之神,這就是“雜彼外道之說而成”了。

《五運歷年記》所謂“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這也是中國本土之說,惟后面的“首生盤古,垂死化身”云云乃是“雜彼外道之說”。中國古代的氣論思想在先秦時期已有較高程度的發展,而“元氣”概念始見于戰國末期的《鹖冠子》,至漢代乃大為流行?!段暹\歷年記》講“元氣蒙鴻”,這也只能是發生在漢代以后,而不可能為先秦或中國遠古之說。

依呂思勉、饒宗頤等學者的考述,盤古開天地的創世神話產生于佛教東傳之后,不應早于東漢末年。在此之前,盤古之神不見于中國的古籍和古畫。然而在此之后,卻“傳之甚廣”,不僅見于《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繹史》、《通鑒續編》、《唐開元占經》、《古今律歷考》等類書、史書和天文學著作,而且也被漢魏以后的神仙道教所吸收。如傳為葛洪所作的《枕中書》。

“盤古”成為道教的“元始天王”,這當然也是“雜彼外道之說而成”了。見《云笈七簽》卷三《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在這里,“盤古”已由創世之神降格為“天尊老君”的下屬。又《云笈七簽》卷五十六《諸家氣法》。顯然,這是在《易緯·乾鑿度》的“五太”(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之說的后面再加上《五運歷年記》的盤古神話。又明代邢云路《古經律歷考》卷二十八在“道藏”條下有云:

道言太上靈寶,先天地而生,然后有天地。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極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雖然這里講的是道教的“太上靈寶”,而沒有講“盤古”,但“數起于一……極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則分明是取自《三五歷記》的盤古神話。

不僅道教吸收了盤古神話,而且在儒、釋著作中也有采納盤古之說者。如宋代理學家胡宏所作《皇王大紀》,雖然認為“世傳天地之初如雞子,盤古氏以身變化”云云乃“訛失其真”,但仍以盤古氏為“三才首君”(《繹史》卷一所謂“作史者目為三才首君,何異說夢”,即是針對此)。

從盤古神話在漢魏以后“傳之甚廣”,被廣泛吸收并加以多種演繹看,在中古國西南少數民族中有把“檠瓠”祖先演變為“盤古”者,將其傳唱為“開天辟地生乾坤,生得乾坤生萬物,生得萬物人最靈”的創世之神;又有學者在上世紀80年代經民間采風調查,訪得在河南桐柏山一帶有盤古山、盤古廟以及“盤古出世,開辟天地,補天、戰洪水、除猛獸,發明衣服”等神話;這些少數民族的盤古“史詩”和中原地區的盤古“神話群”,雖然都有一定的依據,但實際上同漢代以后文獻中的盤古傳說一樣,只能說明其“傳之甚廣”并有多種演繹,而無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其發生在老子哲學之前。

先秦說

一個時期以來,有關盤古神話的淵源,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學者認為,盤古之名最早見之于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歷紀》、《五運歷年記》中,先秦著作無盤古名號,并以“盤古入籍晚”為由,來否定盤古神話的原始性和民族性,提出不應把盤古神話列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創世神話。這種說法雖然失之偏頗,卻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對此,必須作出應有的回答。三國之前真的沒有盤古神話嗎?三國之前,不但有盤古神話存在,而且在民間已經廣泛流傳,也有文字記載,相當詳盡成熟。

民間的盤古傳說早于歷史典籍的記載,但是民間的傳說究竟起于何時何地卻一直苦無確切的歷史記載。從邏輯上來說,最早傳播盤古文化的地方應該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的所在——盤古山。從流傳時間上看當早于秦漢,從流傳的地域空間上看,是在“吳楚間”。

在李元星所著的《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書中,作者在殷卜辭中查到有關盤古、王母、虙農黃即三皇祀典的卜辭約190條。其中盤古6條、用虎祭祀的王母1條、虙(伏羲)、(神)農約20條、“虙列山”三字單、雙、繁、簡四式合文約40條、黃帝不下百條。遂從卜辭的祭祀對象中發現并歸納出殷人的盤古→王母→三皇→五帝的古史知識體系。作者還尤具苦心地以一百八十多條卜辭論定了中華文明“人文初祖”黃帝的實際存在,使疑古派不攻自破。

遠古說

有“活的化石”之稱的原始神話,不單純是人類童年社會先民憑原始思維創作的“口頭文學”,也具有原始先民向后世傳遞史料信息的意義。而古石初畫、初文古字則是原始神話的載體。往往一個古代石刻、一個原始符號,能充分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文化思維活動,為我們揭示早期人類文化思維活動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素材。在我國出土的銅器時代的一個方鼎上,有一個奇特別致的符號。

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呢?根據郭沫若等學者對甲骨文中“盤”字的正確認識和先存在于中國又在世界上多處出現的十字崇拜之十字的原始含意,可以認定,符號的兩邊是“盤”字的初文簡刻,中間之空心十字圖案,乃是十字崇拜的上神,是代表神祖的符號,這個符號應當念為“盤古”,有如中國文字中的單純詞尷尬、囹圄等一樣是不能分開使用的,只不過這個符號把盤古二字合而為一了。這種簡樸古拙的作法倒也符合萬物起始也簡的道理。此符號雖見之于銅器之上,但不可以說它就產生于銅器時代。

其實,它在銅器時代之前就已經產生。由于生產力的限制,人們只能把這一神圣的符號記在心里。而進入銅器時代之后,人們才有能力把它形之于銅器。在史前社會,既有盤古之名的記載,理應有盤古之事、盤古神話在史前社會的存在,已經不是問題了。還有一個更能說明問題的例證,那就是云南滄源巖畫。

據專家考證,這幅巖畫為二萬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巖畫的內容是:一人頭上發出太陽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手一木把,兩腿直立傲視一切。這種形象與盤古立于天地之間,用斧頭劈開混沌開天辟地的傳說正相契合。至于人首所呈現的太陽之狀,則是反映了原始先民對太陽神的崇拜,也是對盤古把溫暖送給人間的希望祈盼,對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是盤古神話的原始因子。據此,盤古神話信仰在二萬年前就已誕生。

大王巖畫出現于麻栗坡縣,根據《文山學院學報》刊載諸篇論文和《中國文明起源》、《人類文明溯源》、《史前易學》等著作的研究成果,大王巖畫的兩巨人像具有如下特點:

1.頂天立地的畫像,在大王巖畫當中出現了。而且確實是“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盤古日長一丈”。

2.大王巖畫的兩巨人像出現了以手指表示數字,以奇偶數字表示男女的畫像,可以肯定“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樣的神話傳說,有大王巖畫這樣的考古證據支持。

3.大王巖畫有“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的證據。這個證據出現在什么地方呢?出現在大王巖畫兩巨人像的頭上?,F在,我要重點討論這個問題:

大王巖畫出現了盤古神話所需要的諸種要素,可證大王巖畫就是盤古開天地的考古證據!

《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藝文類聚》卷一引,并見《繹史》卷一引)

《五運歷年記》云: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繹史》卷一引,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九引)

《述異記》云: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于盤古。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盤古之魂也。(《繹史》卷一引,《述異記》中有記任昉死后之事,因而諸多學者以為此書托名而作,亦有學者認為任昉原作,后人有增補。此處盤古條文,有學者云抄襲增改《灌畦暇語》,是非后辨)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無畫有名’條記:‘《益州學館記》云:獻帝興平元年,陳留高朕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東別創一石室,自為周公禮殿,其壁上圖畫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ū臍埲?,補自《益州名畫錄》)

《枕中書》有云:昔二儀未分,瞑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瓘徒浰慕?,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號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季浺唤?,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后生地皇,地皇十一頭,地皇生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

《云笈七簽》卷三:神人氏出生,其狀神異,若盤古真人,亦號盤古。即是無劫蒼生、萬物,之所承也。以己形狀,類象。分別天地、日月、星辰、陰陽、四時、五行、九宮、八卦、六甲、山川、河海,不能決定。故,以天中元景元年七月一日,上登太極。天王上啟元始太上天尊,更授《神寶三皇內經》,并《靈寶五符經》。老君下降,授。神人氏得斯經。下世則按《經》、《圖》,分畫天地名。前劫高上真人,更新開乎,造化時事。故,昧。前皇圣人,功用所以于此,而為更始。但,世人相聚,只知由此盤古。豈明今天前始之初,復有盤古者哉?!所以,自斯盤古,以道治世,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載。白日升仙,上昆侖,登太清。天中授號,曰:元始天王。

《云笈七簽》卷三《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有云:老君至開冥賢劫之時,托生榑桑太常玉帝天宮,以法授榑桑大帝,號曰無極太上大道君,亦號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號曰無上虛皇元始天尊。在元陽之上,則無極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虛皇道君也?!瓲枙r盤古真人因立功德,見召于天中。盤古乃稽首元始虛皇道君,請受《靈寶內經》三百七十五卷。時高上虛皇太上道君則授以《三皇內經》三十六卷。而盤古真人乃法則斯經,運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萬物。

《云笈七簽》卷五十六《諸家氣法》有云:混沌之先,太無空焉?;煦缰迹图难??!厚黑ぺぃ菫樘住T獨馕葱?,漸為太初。元氣始萌,次謂太始。形氣始端,又謂太素。形氣有質,復謂太極?!獨庀惹?,升上為天;元氣后濁,降下為地?!┖踉獨饷渗櫍妊科澥?,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東吳韋昭《洞紀》:世俗相傳為盤古一日七十化,覆為天,偃為地,八萬歲乃死。(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二引)

《三王歷》:天地渾沌,盤古生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主于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亦長一丈,如此萬八千年,然后天地開辟。盤古龍身人首,首極東西,足極東西,左手極南,右手極北,開目成晝,合目成夜,呼為暑,吸為寒,吹氣成風云,叱聲為雷霆。盤古死,頭為甲,喉為乙,肩為丙,心為丁,膽為戊,脾為已,脅為庚,肺為辛,腎為壬,足為癸,目為日月,髭為星辰,眉為斗樞,九竅為九州,乳為昆侖,膝為南岳,股為太山。尻為魚鱉,手為飛鳥,爪為龜龍,骨為金銀,發為草木,毫毛為鳧鴨,齒為玉石,汗為雨水,大腸為江海,小腸為淮泗,膀胱為百川,面輪為洞庭。(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二引,或為《三五歷》之誤)

中唐不知撰人《灌畦暇語》:舊說盤古氏之死也,頭為五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又云: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又云: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又云:喜則為晴,怒則為陰。老圃曰:“信斯言也,則是盤古氏未死以前,未有海岳、江河、草木于下也;未有日月、風云、雷電于上也;未有晦明、陰晴于中也。然則盤古氏何所運其想而生?何所植其足而立?何所注其耳目而為視聽?何所取其甲子而為春秋?為說如此,是謂汪洋大海,而不近事之情。無已,則假為之詞,猶之可也。其意若曰: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始也。覆燾祏袒廣大,雖不可以為量,要其大形,實無以異于一人之身。岳海之遼絕,亦尻背之間耳。故曰:無已,則假為之辭,猶之可也。”

宋張澡《元氣論》:洎乎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以其首黑,謂之黔首,亦曰黔黎。其下品者,名為蒼頭。今人自名稱黑頭蟲也,或為裸蟲,蓋盤古之后,三皇之前,皆裸形焉。

選自《歷代神仙通鑒》卷一:盤古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沌開矣。

明·周游《開辟衍繹》:天地合閉……就象個大西瓜,合得團團圓圓的,包羅萬物在內,計一萬零八百年,凡一切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內,硬者如瓜子,軟者如瓜瓤,內有青黃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閉已久,若不得開,卻得一個盤古氏,左手執鑿,右手執斧,猶如剖瓜相似,辟為兩半。上半漸高為天,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祥云;下半漸低為地.亦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石泥。硬者帶去上天,人觀之為星,地下為石,星石總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觀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無積處,流來人間,而注大海。

明·周游《開辟衍繹》附錄《乩仙天地判說》:天人誕降大圣。曰渾敦氏,即盤古氏,初天皇氏也。龍首人身,神靈,一日九變,一萬八千歲為一甲子,荊湖南以十月十六日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卷八十三引《補衍開辟》:代(世)所謂盤古氏者,神靈,一日變,蓋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读w·大明》云:“召公對文曰:‘天道凈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兇。’”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保,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按《地理坤鑒》云:“龍首人身?!倍癯啥肌⒒窗病⒕┱捉杂袕R祀。事具徐整《三五歷紀》及《丹壺記》。至唐袁天綱推言之《真源賦》,謂元始應世,萬八千年為一甲子。荊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暗,云其顯化之所宜,有以也?!对S九域志》:“廣陵有盤古冢、廟”,殆亦神假者?!朵洰愑洝烦啥贾畯R有盤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路史·前紀一》羅蘋注:昔二氣未分,螟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復經四劫,天形如巨蓋,上無所系,下無所依,天地之外,遼矚無端,玄玄太空,無響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下無山岳,上無列星,積氣堅剛大柔服維天地浮其中,展轉無方。若無此氣,天地不生。天者,如龍旋回云中,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蟲,元蟲生濱牽,生剛須,剛須生龍。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并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當游厚地之問,仰吸天氣,號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缊,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并不復呼吸,宣氣合會相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于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與天地相畢。

明弘治諫議大夫左長史翰林檢討馬政撰文:盤古氏,人祖也。生于混沌之初,鴻蒙未判之先。穴居而野處,草衣而木食,污尊而抔飲。當此之時也,無三光五岳之名,無三皇五帝之作,無三墳五典之書,列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說也。盤古氏,生參三才而贊兩儀,子三皇而孫五帝,蓋自是而人極始立,人道始明,人文始著。故曰:一氣未分道在天地,兩儀既判,道在圣人,盤古氏以之,自是而有卦畫,而有結繩,而有網罟人制,何者不自盤古氏肇邪?自是而有耒耜,而有衣裳,而有律呂之音,何者不自盤古氏來耶。史弁三皇,書冠五帝,古今上下知有三皇五帝,而不知有盤古氏,豈荒遠在所略耶!側聞,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有我祖,何開我人。豈可使古今上下知有我人而不知有我祖也!茫??拜?,俯仰無垠,知者蓋寡,誰其貌之。青實故虛也,在邑南十有五里,邃故跡可尋,第恐莊列之言涉于虛,史傳之紀淪于妄,夷考其實,有廟在里,有墓在溝,突兀如昔;自有國有家而即有也。皆青人之所見聞者,矧可繹思。走童而謁,尚記陳容古貌,精爽逼人。土僧傳說:楊仆等建造,弘治戊申劉侯視篆,得陳景春氏作俑,而一新之,猶未備也。訖周侯下車,得孫克暉作倡而大新之。易小以大,易甓以石,易涂泥而金鐵之,使萬古不易之基,一旦而改觀。祝之而雨,禱之而晴,報應如響,誰之績歟?謂可無記,以垂永久,昭后來也。記歟,敢從而銘之,銘曰;盤古有廟,青人瞻眺;盤古有像,青人仰望;盤古有溝,青人夷游;盤古有墓,青人慨慕;盤古有門,青人見聞;盤古有里,青人振起;盤古有名,青人勒銘?!胫问吣隁q在甲子春正月丁丑立

《康熙詞典》:首出御世,曰盤古氏。任昉《述異記》:盤古氏夫婦,陰陽之始也,天地萬物之祖業。今,南海中盤古國人,皆以盤古為姓。

《瀛涯勝覽》:王居之側,有一大山,侵云高聳。山頂,有人腳跡一個。入石,深二尺,長八尺余。云:人祖阿聃圣人,即盤古之足跡也。

盤古開天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團。

開天大神盤古,這個其大無比的巨人,就孕育在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著,成長著,呼呼地睡著覺,一直經過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過來。睜開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見,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悶得怪心慌。

他覺得這種狀況非??蓯溃睦镆簧鷼?,不知道從哪里抓過來一把大板斧,朝著眼前的混沌用力這么一揮,只聽得一聲霹靂巨響,大混沌忽然破裂開來。其中有些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地?!敵跏腔煦绮环值奶斓?,就這樣給盤古板斧一揮,劃分開了。

天和地分開以后,盤古怕它們還要合攏,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的當中,隨著它們的變化而變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升得極高了,地變得極厚了,盤古的身子也長得極長了。

盤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長呢?有人說是有九萬里長。這巍峨的巨人,一根長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撐在天和地的當中,不讓它們有重歸于混沌的機會。

他孤獨地站在那里,做這種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一個一萬八千年。到后來,天和地的構造似乎已經逐漸成形了,他不必再擔心它們會合攏了,他實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終于倒下了。

就在這時候,他周身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口里呼出的氣變成風和云,他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軀變成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變成江河,他的筋脈變成道路,他的肌肉變成田土,他的頭發變成天上的星星,他渾身的汗毛變成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骨髓等,也都變成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溫潤的寶玉,就是那最沒有用處的身上出的汗,也變成清露和甘霖。

總之一句話:天地就是盤古所造,盤古用他整個的身體使這新誕生的宇宙豐富而美麗。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涿州市| 岱山县| 曲麻莱县| 堆龙德庆县| 同仁县| 永安市| 石楼县| 东源县| 靖宇县| 贵州省| 富民县| 文化| 调兵山市| 扶沟县| 苍溪县| 宁强县| 响水县| 铜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个旧市| 揭阳市| 乐陵市| 吉安县| 长泰县| 宁化县| 疏附县| 毕节市| 灌南县| 海安县| 杭锦后旗| 运城市| 花垣县| 巴彦县| 东光县| 大埔县| 岢岚县| 施甸县| 福建省| 喜德县|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