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活中的口才藝術(2)
書名: 口才成就一生(全集)作者名: 李問渠本章字數: 5597字更新時間: 2013-08-03 03:41:20
任何事物,不管是多復雜的現象、多深奧的思想,說到底也就是經過概括和抽象后的認知。而這些認知就是事物的精華與核心,只要你能抓住并領悟它,就能觸類旁通。所以,如果你能用極為簡明的語言,條理分明地將自己的觀點加以表述,或將對方思想、觀點上的實質部分一一揭露,便能收到“片言以居要,一目能傳神”的效果。
在一次亞洲大專辯論賽中,香港中文大學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隊,針對“個人利己主義是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因素”的辯題進行辯論。新加坡國立大學隊為正方,香港中文大學隊為反方,雙方爭辯激烈,相持不下。
這時,香港中文大學一個隊員指出:“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難道是因為個人功利主義嗎?愛迪生發明電燈,造福全人類,難道也是因為個人功利主義嗎?”此話雖然簡短,但是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具有幾乎不可辯駁的威力。
俗話說:“秤砣雖小壓千斤。”畫龍點睛的語句,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的作用。它包含辯論者高度濃縮的思想、感情、智能和力量,具有以少勝多、點石成金的特殊作用。
學會讓幽默為你說話
幽默是一種最生動的語言表現手法。與幽默的人相處、談話是非常有趣的事。如果與人發生爭執,或是各自堅持自己的意見,幽默常常可以助人立于辯論的不敗之地,并且化爭執為會心一笑。
辛辣風趣的幽默,雖不同于嚴密的理論與辯駁,但因同樣具有真實性、威懾力以及邏輯性,所以它仍有著很強的辯論力量。也就是說,在辯論中,幽默雖然既無辯論過程,也沒有反駁的模式,卻能以詼諧逗趣的方式,暗示事物的本質,借此達到明辨是非的目的。因此,在辯論過程之中,幽默常常能發揮“證明”與“反駁”所無法達到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開庭審判28名日本甲級戰犯之前,美、中、英、加、法、新、荷、印、菲等10個參與國的法官們曾因排定法庭座次而展開過一場激烈的爭論。
當時,除庭長韋伯法官的席位不容置辯之外,庭長右手邊的座位屬于美國法官似乎也已成定論。然而,庭長左手邊的座位該屬于哪國法官,大家卻各執一詞。因為坐在庭長身邊的法官,不僅可以隨時與庭長交換意見,同時也意味著該法官所在國在審判中的地位。按理來說,中蘇法官應安排在庭長左手邊的第二把交椅,可由于當時中國的國力并不強,因此被各強權國所否定。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出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便面對列強展開一場機智的舌戰。
梅汝璈首先從正面闡明,座次安排應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加以排列,這是唯一正確的原則立場。因為審判日本戰犯一事中,中國受日本侵害最重,并且抗戰時間最久,所付出的犧牲最大,所以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所以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座,實屬順理成章。
接著,梅汝璈話鋒一轉,微微一笑,說:“當然,如果各位不贊成這個辦法,我們不妨找一個體重計,然后依照體重安排座位,體重重者居中,體重輕者居旁。”
各國法官聽了全都忍俊不已。庭長笑著說:“你的建議很好,但它只適用于拳擊比賽。”
梅法官接著說:“如果不以受降國簽字次序排座,最好就依體重排座,因為這樣即使我被排在末位也心安理得。而我也可以對我的國家有所交代,一旦他們認為我不該坐在角落,至少還能另派一名比我胖的人來替換我。”
此番回答引得法官們大笑起來。畢竟,在舉世矚目的國際法庭上,法官座次要是真的按照體重加以排定,豈不是天大的笑話!而梅汝璈正是利用這樣的玩笑,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辯論中反駁對方,有時舍棄鋒芒畢露、相互抨擊的語言,改用風趣含蓄、詼諧生動的語言,反而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漢朝時,漢武帝晚年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一天,他對侍臣東方朔說:“相書上說,一個人鼻子下方的人中越長,壽命就越長,人中長一寸,就能活一百歲。不知是真是假?”
東方朔聽了此話,知道皇上又在做長生不老的夢,所以臉上露出一絲譏諷的笑意。而皇上眼見東方朔似有譏諷之意,不悅地說:“你居然敢笑話我?”
此時,東方朔摘下帽子,畢恭畢敬地回答:“我怎么敢笑話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臉太難看了。”
漢武帝問:“你為什么笑彭祖?”
東方朔說:“據說彭祖活了800歲,如果真像相書所說,‘人中一寸就活一百歲’,彭祖的人中就該有八寸長,那么他的臉豈不是太難看了嗎?”漢武帝一聽,不免也哈哈大笑起來。
在這個歷史故事中,東方朔以幽默的語言,借助笑話彭祖來諷諫皇帝,整個批駁過程機智含蓄、風趣詼諧,也讓正在怒氣中的皇帝轉怒為喜,并且愉快地接受諷諫。
當然,幽默不一定都用在化解敵對的爭吵和攻擊,有時也可用在輕微的詼諧談笑風生中。這時,巧用幽默,既能達到駁斥對方觀點的目的,還能營造和諧友好、輕松愉快的氛圍。
有一次,世界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應邀赴宴,正好和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士坐在一起。這位女士用戲謔的口氣向達爾文提出質問:“達爾文先生,聽說你斷言人類都是由猴子變來的,那我也是屬于你的論斷之列嗎?”
達爾文漫不經心地回答道:“那是當然!不過你不是由普通猴子變來的,而是由長得非常迷人的猴子變來的。”
在這里,達爾文并不用科學的道理來反駁那位美女,而是以調侃反駁戲謔,從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使用柔和的語言基調
俗話說:“一句話能把人說笑,也能把人說跳。”一般情況下,能把人說“笑”的語言,通常是柔和甜美的。古往今來,和氣待人、和顏悅色都被視為一種美德。柔言談吐是一種值得提倡的交際方式。
柔言談吐表現為語氣親切,語調柔和,語言含蓄,措辭委婉,說理自然。這樣對方才會感到親切和愉悅,所談之言也易于入耳生效,有較強的親和力與說服力,往往能起到以柔克剛的交際效果。
柔言談吐的表達方式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謙讓表達法:
一家瓷器店的營業員遇到一位十分挑剔的女顧客,給她拿了好幾套瓷器,挑了半個鐘頭還沒選好,營業員因顧客太多使這位女顧客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于是她沉下臉來,大聲指責說:“你這是什么服務態度,沒看見我先來的嗎?快讓我先買,我還有急事。”
這話真夠刺耳難聽的,如果和她較真兒,會吵得不可開交。然而,營業員沒有這樣,他安排好其他顧客后說:“請你原諒,我們店生意忙,對你服務不周到,讓你久等了。”營業員的態度和話語真誠而謙讓,女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轉而難為情地說:“我說得不好聽,也請你原諒。”
有理不在聲高,并非說話有棱有角、咄咄逼人才有分量。這種謙讓式表達法充滿了尊重、理解和寬容,本身就產生了一種感化力,火氣遇上和
氣,就失掉了發泄的對象,自然就會降溫熄火。
另一種是委婉表達法:
當你和他人意見不合,又想堅持己見時,萬萬不可對他人譏諷嘲笑,橫加指責。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堅定立場,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溝通和說服效果。
1940年,處于前線的英國已經無錢從美國“現購自運”軍用物資,一些美國人便想放棄援英,而沒有看到唇亡齒寒的嚴重事態。羅斯福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傳《租借法》以說服他們,為國會通過此法成功地營造了輿論氛圍。
羅斯福并未直接指責這些人目光短淺,這樣只能觸犯眾怒而適得其反,而是妙語連珠,以理服人。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淺出地說明理由,點中要害,人們不得不心悅誠服:“假如我的鄰居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澆花園的水龍帶,要是給鄰居拿去接上水龍頭,我就可能幫他把火滅掉,以免火勢蔓延到我家里。這時,我怎么辦呢?我總不能在救火之前對他說:‘朋友,這條管子我花了15元,你要照價付錢。’這時候,鄰居剛好沒錢,那么,我該怎么辦呢?我應當不要他15元錢,讓他在滅火之后還我水龍帶。要是火滅了,水龍帶還好好的,那他就會連聲道謝,原物奉還,假如他把水龍帶弄壞了,答應照賠不誤的話,現在,我拿回來的是一條仍可用的澆花園的水龍帶,這樣也不吃虧。”
羅斯福總統援英的決心很堅決,但他沒有直接表達這種強硬的態度,而是用通俗的比喻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達到了較好的說服效果。使用柔言談吐要注意以下事項:
首先,要加強個人的思想修養和性格鍛煉。我們知道,語言美是心靈美的具體表現。一個心靈丑惡的人,語言絕不會美,有善心才有善言。
其次,柔言談吐在造詞用句和語調語氣上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應注意使用謙敬詞、禮貌用語,表示尊重對方的觀點和感情,以引起好感。尤其要避免使用粗魯、污穢的詞語。在句式上,應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詞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義詞、中性詞,少用貶義詞,以減少刺激性;在語氣上要和婉、文雅。
掌握語言的停頓與重音
在人際溝通的口語表現中,停頓也是一種常用的說話策略。所謂停頓,是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語音上的停歇,它能使話語劃分成段,使話語形式嚴謹、表意明了、有條不紊。因此,掌握停頓的語言技巧,將有助于提高表達能力,使語言更為準確地傳達出去。
停頓有兩種情況,一是語法停頓,這是句子或分句之間的停頓。這種停頓除句末停頓外,都是表明詞語間語法關系的停頓,停頓的次數不同、位置不同,詞語關系就有所差別,從而句子的意義也就不一樣。所以,能否準確運用這類停頓,就直接關系到意義和感情能否準確表達,如果語法停頓使用不當,有時就會鬧出笑話。
某公司的經理,在一次調薪的提議匯報中提到,“在這次提議調薪中,已經升了職的和尚未升職的員工都應同時調整薪資”時,他在“尚”字和“未”字之間作了停頓,于是這句話就成了“在這次調薪中升了職的和尚、未升職的員工都應調整薪資”。聽取報告的老板先是一愣,心想公司中怎么會有和尚?等到問明情況后,全場嘩然。由此可見,企業經理人一句失當的話,就會讓自己的形象受損,甚至還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是強調停頓。這種停頓策略是說話者為了強調某個語意,或表達某種感情,而在詞語或句子之間所作的較大停頓。這種停頓能引起聽者的聯想,進而產生雙方的共鳴,同時,對突出語意、增大信息刺激強度,也是一種相當有效的策略。此外,強調停頓的運用也要恰到好處,一要順乎自然。如果濫用不當,不僅會造成邏輯混亂,還會因強調過多,令人抓不住重點。二要掌握好停頓的時間。太長或太短都會影響聽眾的情緒,從而弄巧成拙。
使用重音是人與人溝通過程中,為了達到準確表達目的而使用的手段。重音是指在說話時有意將某些詞講得響亮一些的現象,它主要是通過音調來表現的。
重音的使用方式有兩種。一是語法重音,這是按照句法結構特點說出的重音,一般沒有特殊用意。二是強調重音,這是為了突出某個語意,或表達某種強烈情感,將句中某些詞語音量加大后所說出的重音。
前蘇聯著名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重音就像人的食指,指示著節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詞。”重音的所在,一般也就是說話者所要突出的重點所在。強調重音的位置不同,語音的表示和感情的強度也有所不同。例如“你聽得懂嗎”這個句子,如果“懂”字不重讀,那么只是一般的詢問,否則就變成了反問,并且還包含輕視的意味。
有一位銀行高級主管和一位主任,先后對一位連續遲到兩天的女職員說:“你呀!怎么又遲到了?”高級主管說這句話時,把“你呀”說得又長又響,似乎重點是在強調她這個人。而主任則把“又遲到了”這幾字說得較響亮,并特別在“又”字上加大了音量。然而,明明是同一句話卻有兩種結果,女職員聽了高級主管的話,只是低著頭,臉也紅了。但聽了主任的話后,她卻反唇相譏:“遲到就遲到,有什么了不起!扣全勤獎金好了。”
分析其中原因,就在于重音的位置不同,所強調的意義、表達的感情也因此出現了差異。高級主管的話,盡管有批評,但帶有親切感,從而削弱了女職員的反抗情緒;而主任的話聽來就是指責意味濃厚,使人升起一股反感,心理上自然不能接受,也就導致二者的結果與反應不同了。
借風行舟,巧入正題
一個數學教師剛走上講臺,同學們忽然大笑起來,令他感到莫名其妙。
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學小聲對他說:“老師,你的扣子扣錯了。”
教師一看,果真第四顆扣子扣在了第五個扣眼里。
當時場面有些尷尬,突然間,這位教師煞有介事地對學生們說:
“老師在想心事,急急忙忙趕著來上課才會不小心扣錯。不過,這也沒什么好笑的,昨天我們有的同學做習題時,運用數學公式就是這樣張冠李戴的。”
這位老師先是用幽默的話語為自己解了圍,緊接著又順勢把這意外事件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連了起來,以此來指出學生學習中的類似錯誤,既顯得自然,表達又具體,很快就為自己解除了尷尬的局面。
還有一例:
一位教師走進教室準備講課時,卻看到學生正在為昨晚的女排比賽議論紛紛。
面對這一情況,這位教師沒有命令學生們停止議論,而是興致勃勃地加入了討論,談起了自己的感想,兩三分鐘后同學們都靜下心來聽他講時,他卻巧妙地將話鋒一轉。
“中國女排的勝利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它證明了中國人的偉大,但是中國在科學、經濟上還很落后,被人瞧不起,我們也要有中國女排隊這種拼搏精神,在科學和經濟建設方面都要努力迎頭趕上歐美國家。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得好好抓緊每一次的學習機會,認真學習每一堂課。”
這位老師運用的就是“借風行舟”的語言藝術。他及時地“借”了學生們強烈的愛國熱情之“東風”,恰到好處地加以點撥指引,順勢將學生們的熱情引轉到學習這條船上,不僅很快恢復了課堂秩序,還借此激勵學生們努力學習,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試想,如果這位教師運用命令式的語言表達,雖然也可達到停止議論、保持課堂安靜的目的,但他無法使學生的思維從女排比賽中走出來。
當人的思維朝著一定的方向進行,特別是當人處于亢奮狀態時,命令式的語言、強迫的手段,其制止效果都不好。
因此,碰到上述這類突發事件時,只有巧借其勢,用巧妙的語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導,才能達到扭轉局勢的目的。
順勢牽連、借風行舟的應急藝術確實能有效地使人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但必須注意“牽”得要自然,“連”得要巧妙,不能牽強附會,否則是會弄巧成拙的。
事實令說話變得簡單
現實生活中,總有些虛無縹緲的事情,很難說得明白,善用生動、眾所周知的實例,從中引出一番能為人所領會和接受的道理,再依此類推,把這番道理運用于需要說明的論題,便可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