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和彩鳳這段時間的相處為她們以后的關系打下了基礎,后來,她倆上大學,兩個學校之間只隔著一堵墻,彩鳳經常來看月月,月月也試著去看彩鳳。她們在一起談夢想、談希望、談生活,把一切都想得盡善盡美。彩鳳學校每逢周末都有電影,月月想看的時候,就早早去,看完電影,就住在彩鳳的宿舍,兩個人住一張床鋪。“你看,今天是我和你住在一起,那么以后呢,你會和誰睡在一起?”月月調皮地問。“那當然是……”彩鳳一聽,知道又中了月月的計,干脆不理她。那時候,她們就不會再想著以前兩個人住在一間宿舍里共讀高中的生活了。
這段日子因為清苦,所以顯得漫長。冬天過去了,春寒料峭。雪花掛在初春的樹枝上,在陽光的照耀下絲毫沒有要消融的意思。教室里沒有暖氣,很多人坐在一起的時候感覺不到冷,可是一放學,只留下幾個看教室的人,馬上就會感到冷。冷風從開著的門里,呼呼地吹進來,掃蕩著教室的角角落落。即使坐在最后一排的林山,從小就在大山里習慣了陰涼,這時也忍不住縮起了腦袋,眨巴眨巴眼睛,嘴里“唏唏”著打了個寒戰。
萬物知春早。當人們還沒來得及褪去身上厚厚的棉衣,大自然卻早已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山青了,草綠了,不知名的野花開滿了路邊。小河里的水淙淙地流著,耕牛犁開解凍的黃土,大風從返青的麥田刮過……想到這里,月月有些坐不住了,她知道雖然這里陰冷,可外面有明麗的陽光。她打算回一趟家,算一算母親上次來的時間,已經有很長時間母親沒來了。以前媽媽經常來看她,每到星期三都要來給她送一次飯。有時是一盒餃子,幾個雞蛋,一些油炸花生米;有時是剛打的燒餅,那上面還沾著茴香和芝麻;有時是幾個紅薯,一盒麥飯。總之,都是她認為女兒愛吃的。有一次下大雪,母親來了,當時月月正往外走,她覺得冷,想到上面表哥那里借一件衣服穿,可是在學校門口就遇到了母親,母親一看見女兒,就高興地說:“我給你送棉衣來了,怕你冷!”見女兒拿上了棉衣,她不停就又走了,好像永遠都不知道疲倦。
記憶里母親總是忙碌著,淘糧食磨面粉,扛著鋤頭去下地,把收回來的花生、黃豆從石頭上摔打出果實,給一家人洗衣做飯,似乎勞作才是她生活的意義。有空閑時,又在火爐上燒一鍋醪糟,給來串門的鄰居們喝。上次媽媽來的時候,她臉發腫,說話也不利索了,上樓梯時腿腳都抬不起來。月月很驚疑,不知道媽媽怎么了。母親只說是更年期綜合癥,需要吃藥,說上次在一個老中醫那里買了不到十天的藥就花了七八十塊錢。說到這里,母親顯得很難過。月月知道媽媽很節儉,生活中總是一再地算計,買什么都要盡可能便宜、少花錢。她對生活很知足,從來沒覺得丈夫有什么不好,孩子們又有什么不對。這樣,她很樂觀地生活著。不像她的女兒,心事很多。
可是媽媽最近好長時間沒來了。她不能怪她,因為她長大了。她想,也許媽媽很忙。這么久沒有見媽媽,讓她心里很難過。今天回去看一眼,心里也踏實一些。一路上的風景,她顧不上看,只聽見路邊流水嘩嘩地響,對面和身后不時有摩托車、汽車開過來,她急忙避讓。這段路有三十幾里長,她每次蹬自行車回家都覺得累,可是媽媽經常來看她,也是騎著車子,她從沒說過累,并且,不停還要再趕回去。母愛真是偉大啊!
正午的太陽暖暖地照著,沒有風,她努力讓自己有點精神,但不知為什么,又集中不起注意力。最近她不知是怎么了,總覺得有點異樣。她想,也許是因為想家了,回去看看就好了。一想到家就在前方不遠處,她加快了速度。過了一個十字路口,突然,伯父騎著自行車迎面趕來,還帶著販菜的兩個大竹簍。“大伯!”她高興地喊。玉生看見侄女,從車子上跳下來,說:“你看,我正要去看你呢!”他支好車子,從身上取出一沓零零整整的錢,說:“我給你送錢來了!”“我不要錢,大伯!”月月急得搖手,她從不要別人的錢。“孩子,這是給你的!”玉生說。“大伯,我真的不要錢,我就要回去了。”她想,大伯一定是來販菜的,他在鄰縣賣菜,可能是這地方的菜便宜,來躉一些去。玉生拿出幾十塊錢來給月月,月月嚇壞了,說:“大伯,你怎么給我這么多錢?”“孩子,你拿著用!你媽叫我給你送錢來了!”說到媽媽叫送錢,月月不再爭執,但她也不肯多要,只留下二十來塊錢,可是大伯又塞給她兩張,示意她在學校里要有個方便。
玉生安排完這些事就掉頭回去了,月月知道他很忙,她站在原處,看著伯父的背影遠去。今天這奇怪的相遇,她感到蹊蹺,可又不能解釋。家里母親到底在做什么呢?叫大伯來送錢?她自己很忙?不愿見女兒?她覺得都不是。高考已經不遠了,過了這個春天,到夏天就到了,時間已經不多了。我等明天再去想它吧,今天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許明天就有答案!
天漸漸熱起來,感覺好像沒有春天,一下子就從冷到了熱。教室外面的米蘭花開了,散發出濃郁的香氣。臨近高考,小考不斷。幾乎每天都有測試,試卷老師來不及全改,只批班上前幾名。這種題海戰術讓人感到特別地累,好像知識沒有全面復習,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基礎扎實不扎實,學生心里沒個數,學得好壞自己也不能界定,只能由老師根據學生的考試分數來評估。在枯燥的訓練中,已經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了。只有個別人能考上大學去深造,然后由國家分配一份工作,其他更多的人,都得另謀生路。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殘酷又冰冷。
不是學習上的累,也不是生活上的苦,單是那種來自思想上的壓力,都讓很多人不戰而退。人是這樣地多,走的學生再多,你都能看到,校園里角角落落到處都是讀書的學生。他們似乎都相信自己能考上大學,成功勝出。桐花又開了,像云霞,像火焰,點燃求知的夢想,讓人們忘記了現實的貧瘠和荒涼。這所學校的教育是先進的,它并不比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差。有人立下遠大理想,以后要去BJ、上海上大學,畢業后在大城市工作,這成為他們學習上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