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回大宋吧(二更)
- 菩提塵,皇后逃了!
- 林花靜語
- 1018字
- 2014-01-09 14:54:11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后,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1]
趙光義是宋宣祖趙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后晉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河南府洛陽夾馬營。
起初,趙光義之母夢見神仙捧著太陽授予她,從而有娠懷孕,直到趙光義出生的當天夜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
趙光義從小聰穎而不群,與別的孩子游戲,都畏服于他。960年,趙光義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
趙匡胤即位之后,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御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征討李重進之后,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進占太原之后,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2]
登基為帝
開寶九年(976年)農歷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和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十月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1]當政初期
趙光義畫像
趙光義繼位后首先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趙德芳也封為節度使。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個女兒還封為國公主。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宋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趙光義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趙光義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宋太祖朝的大臣。
此外,趙光義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趙光義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宋太祖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3]
南征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