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新 生 活(2)
- 桃花依舊笑春風
- 春風捻笑
- 2566字
- 2013-02-22 19:53:20
商議好一家人今后的住處后,隔天大早,他父子二人就進山去選好木材以備建房之用。而那小娘子自是由老婦人照顧。
他父子二人一路上相談甚歡,那年輕男子更是不像往日那般講話拘束,自打他覺著有了爹娘親人后,話語也多起來,清竣面容竟也日現溫和寧靜,而跟老兩口的交談已經也能自然表達。其實他之性格就如他那小妻子所言:實屬外冷內熱。不相熟的人初見他,覺著他像一塊堅冰,可這冰一旦被捂熱了,自然也就化成了溫熱的水。
他父子二人一起時,一個講些往年瑣事,一個講些野史逸聞,至及后來各自聊到出身從前。那年輕男子才得知,原來他這干爹早年也是風云人物:三十五年前,他也是威震塞北、軍功顯赫的關外名將!
老漢回憶說: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因為當朝皇帝昏庸無道、沉迷女色、寵信佞臣,一度里朝野中無人敢諫、無人敢言,官僚腐敗,軍隊松弛……就是他滿腔熱血,最后也只是空有報國之志,投報無門。到底那皇帝老兒重文輕武,雖則他屢建功勛,卻一直未得能被昭見天顏,甚至并無封賞,這也就罷了。因他麾下將仕也都是熱血好男兒,大家上陣殺敵,同仇敵愾自也是同進同退,眾人皆是一般同一個心愿:保家衛國。然則他治軍有方,軍中自上以下都對他惟命是從,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才得以多次打敗來襲之敵,保衛了一方國土免遭流離,護得那一方百姓得以安寧。可也正因為這樣,他獨領風騷近十年后,到底也是被奸小所害,被迫拋棄官職,告別他為之拋頭顱、灑熱血,苦苦守戰整十年的疆土。一路被小人設計追殺,他與另幾個同僚東躲西藏,一路風餐露宿茍延殘喘才逃至處此,這一番奔走竟然已是二千里地,時光卻是三十年!
再后來,他就一直定居在了這偏遠小山村,自那以后,他心中早不似從前那般雄心壯志,他只愿能在這一小方天地里安度余生,只希望再不要有戰爭,再不要有陰謀殺戮。他并決心從那以后改頭換面,重新為人。也正因如此,除卻少有的幾人,便再無人知曉他的過往,他從前的種種愛國之志,報國之心早隨光陰飛逝而去!只這幾個悉知他過往的人中,便有一位就是那日宴席上多次出面講話的儒雅老者,名喚陳可仁,此人與自己乃是同朝為官,他為將軍時,這陳可仁便是副將,只不過他二人性格一動一靜,一粗一細,一文一武,在當時他二人已是莫逆之交,不論在政事上還是在私下。至后來他們又雙雙被陷害,又一路相攜皆逃到此處,自又是處芳鄰而居,至今,他們更是刎頸之交、生死之交。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張、陳兩家一直感情極好的原因。
只如今再想起從前種種,那已是史書上一個數字罷了。距之遙遠,望之不及。早也死了從政出仕之心。而這三十年來他們避居于此,竟也真正得到了安寧。心中已是十分滿足。
講到這里,他思來想去,終又還是決定要將他自己兒子已死,以及死因告訴這個年輕人。不管今后將來如何,他只是希望眼前之人一定不要再走上那條罪惡之路。或許他私心里還想著,希望借由他之口在將來某一天再去告訴他孫兒其父之死及死因,并也以此來匡正他言行。
雖則他兒子的那些個惡行,他每每回想起來都是羞愧難當,但是大丈夫行事,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必須還是要坦露出來,并讓后代謹記、以之為誡!
他于是接著又講道:
有可能正是因為那時的一番心恢意冷,致使他后面十幾年中并未嚴加管教自己那不肖兒子。并于一次偶然機會,遇著他從前帳下謀士舊友亦逃難至附近鄉鎮,說是在一大戶口人家謀事,那謀士因顧念往日同袍之誼,憐他生活艱辛,就將他兒子帶進那大戶人家府中尋了一差事,起先他兒子倒也是規規矩矩做人做事,一切言行自也有乃父行事之風,加之有那謀士舊友提拔照顧,自也是安然無恙。他那時盡也放心讓孩子在外面生存,也并未嚴加管教約束,道兒子往后只要安分守紀為人做事,不出幾年自也是能在那外面繁華市鎮上購得一處房屋,那也是那孩子自己一番造化。只后面那謀士因故病世,他兒子便在府中無人照拂,處境也是一落千丈。他自是前去勸說兒子并責令叫他回家安心務勞,只那小子在外面已看慣了多彩世界,過了一陣安穩富足日子,打死也不愿隨他父親回到這邊遠山村來。見他父親多次反復尋他回家,他后來居然更是避而不見。及至五年前,他忽從外地回來還帶回一女子,說是自己媳婦懷了孩子,送他媳婦回來給張家延續香伙,報答父母生身之恩。再后來又于一天晚上偷跑了出去,并留言說再不要去尋他,就當沒這個兒子。
此前他就擔心那孩子長期在外無人引導,又忤逆犯上誓死不愿回父母近前安頓,就極怕他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走上歪路,后又經多次尋找無果,他那時心中就已隱有不安,只沒有想到后面發生之種種,那些遭天譴的惡行他也能做得出來…………
至今想來,仍然是痛心疾首,又覺得自身也是罪孽深重,究其源由還是在自己這里,是他種的因,才結下這樣的果:雖則年輕時對國家民族是有些微薄功德,然也是時勢造就,但凡年輕人有匹夫之志者,都是愿保家衛國征戰沙場的,那也是為國為民為家也為自己,難道真就不圖名利嗎?不然何為因不得覲見天顏被封軍功而一直耿耿于懷,甚至絕了從政之心?及至人到中年過失就更大,因他個人種種不得志便無心教子,致使后來他貽害社會,這些事情皆是一脈相承,難道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嗎?所以說現今,讓他晚年心中受刑,也怨不得別人。他自己是要反省已身,以正今后。幸好,天可憐見,他又有一子。比之之前,天上地下。他自己內心一面凌遲良心,一面又感激安慰,不管怎樣,這些都是自己事情。萬也不能影響他們。
那年輕男子聽他老父講起從前往事,先是為他赤膽忠心而自豪驕傲;后聽他遭人陷害又為他憤鳴不平;再聽他痛心講到自己兒子處的悔恨、自責、愧疚,他又為這花甲老人一片赤誠、忠直之心感動得心中澎湃,更是知他講出后面一番話語,已是將自己所有尊嚴置于明處受人苛責,卻仍然當著他一小輩后人坦誠言及,就是他自問若然將來他也處于這般境地時自己能否跟眼前老人一樣行事嗎?答案肯定是:不能。所以他一面暗自佩服起他老父的勇敢,一面又溫言寬尉道:“父親大人心懷磊落,又能時時自視,嚴于律己,孩兒定將謹記您今日之教誨。他日也必當告誡后代,叫他們正直從容做人,淡泊名利。”
聽得年輕人這番回答。那老漢才晗首道:“我兒甚慰吾懷,老夫就是要等你這番話語。往后雖死我也無憾了。”那年輕人聽得老父之言,自也是心中一凜,當下將前面言語句句暗記心中。也是自那回交談后,使他今后人生中為人處事并教育子女又有了另一個方式方法的開端。這些,自也是使那日后的毛毛并出生的孩子受用一生的錦囊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