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的一家剛成立不久的公司面試,面試官突然對我編寫《物料編碼規(guī)則》的經(jīng)歷感興趣。拿來的一臺樣機本是要問我這個產(chǎn)品有哪些不足和改進的建議?一臺單臺式手機紫外線消毒儀,殼子已經(jīng)拆開無法驗證功能。我其實是不認同這樣的面試方式,拿著自己認為有問題的產(chǎn)品叫別人指出來。可都還不知道這產(chǎn)品是怎么用的?又有哪些功能?功能的設計標準又是什么?等等一概不知。如果不是有很明顯的缺陷,面試者是沒有辦法指出這其中不足的。并且面試官心中是已經(jīng)有了答案,面試者又如何能答到他所認為的點上呢?所以往往是不盡如意。翻來翻去從表面上也沒看出有啥問題,只是有些可以用扣位結構的地方打了螺絲。但這并不是什么不足,而是隨設計者或者上司的喜好和要求而定的。有的公司為了裝配簡單減少人工就直接用扣位,有些公司認為打螺絲看起來更堅固又廢不了多少成本。面試官大概是認為我在扯淡,還未來得及說幾句話就打斷我說:“好了,不扯那些沒用的。”看了我的簡歷,問我:“你是怎么對零件編碼的?”我便告訴他:“每個公司的產(chǎn)品不一樣編碼規(guī)則也不一樣,就算產(chǎn)品一樣而由于產(chǎn)線的加工組裝方式不一樣規(guī)則也不一樣。”還未等我說完,他就說:“好了,不想扯那些沒用的,你就說手上的殼子是怎么編碼的?”我說:“編碼首先要分類,從大類中類小類把零件歸類起來。”沒等我說完又打斷我說:“你就說這個產(chǎn)品怎么分類吧?”我迅速回憶起以前自己做面試官面試別人,當面試者不直接回答問題本身時我的心態(tài)。或許這個人他現(xiàn)在只想知道這個問題最直接的答案,對于更多的細節(jié)問題沒有半點兒興趣。我便拿著產(chǎn)品說:“這個面殼,這個是底殼。”又沒等我說完就又打斷我說:“不扯遠了,我覺得你經(jīng)驗不是很足,做結構就只會把殼子組裝起來而已。”對于開薪資之前對面試者打擊一番而達到壓薪的效果早就不以為然了,心里想著:你招結構不就是把產(chǎn)品組裝起來嗎?還干啥?要將產(chǎn)品從市場調(diào)研開始從頭到尾一個人搞出來?這是招來當老板的呢?果然要問我薪資了,隨意開了個價問我有沒有談的余地?我說:“沒得談。”便不歡而散了。既然覺得不合適,還問個薪資干啥呢?覺得不適合公司里的要求,直接告訴別人達不到公司的要求即可。
對于物料編碼的編寫,由于自己毫無記性的大腦覺得有必要寫一寫。那時老板做了一半的《物料編碼規(guī)則》交給我的時候,我便覺得里面有太多的問題。但總比之前那個金蝶的實施經(jīng)理將整條編碼都用流水號要好得多。流水號的編碼方式簡單粗暴,不僅不利于物料的辨別還有可能很快就將編碼用完。比如一個面殼的編號00000001,雖然只有8位都已經(jīng)很難記憶和理解了。當然為什么要記憶?現(xiàn)在都是用電腦操作,在電腦上查不就知道這個編碼是什么物料了嗎?這就錯了,物料在流通中很多崗位的人員是沒有電腦用的。比如倉庫物料收發(fā)員,有的公司這個崗位是有很多人的而大多是摸不到電腦。那看到這個編碼就不知道是哪款產(chǎn)品的什么物料了?可能會有人說,為什么要看物料編碼,直接看物料描述不就可以了嗎?如果這個物料有很多相似的描述,比如只是內(nèi)部修改了一點點。物料單上所有這種相似的物料都一行行的擠到一起來貨了,那就很難能從又細又長的描述上區(qū)別其中的不同了。如果將這個面殼的物料編碼編成201-000-0001,雖然有10位但都要比8位的好記。之前金蝶的實施顧問非常不贊成我用“—”號將編碼隔開,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記了他反對的原因,好像是加了之后容易導致整個系統(tǒng)崩潰。如果給這10位數(shù)賦予更多的定義就更好記憶和理解了,甚至后期形成了條件反射都無需再記憶這個編碼所對應的物料是什么了?比如在編碼規(guī)則中定義2是代表的原材料,2后面的01代表的是面殼。中間的000代表的產(chǎn)品型號,什么是產(chǎn)品型號?比如蘋果公司生產(chǎn)的手機,蘋果7或則蘋果8就是型號。再后面的這個0用來標識變更號,比如后期改了模或者尺寸工藝等有了修改就動這個數(shù)。最后的001就是流水號了比如不同的顏色或者其他不同的信息,就暫定001是黑色。那看到201-000-0001就大概知道了,這個編號是蘋果7上面的黑色面殼。如果是201-000-1001呢?說明這個物料做了一次更改,而一般除了管理人員以外的人都無需知道具體更改了什么?只需在描述中的更改位看下與之前有何區(qū)別?如果管理人員要知道更改了什么就可直接按照編碼去查ECN即可。可對于00000001這樣的編碼方式所代表的物料一旦有了更改就麻煩了。更新編碼為00000002?這個物料號在一般情況下早就被其他的物料用了,因為在一個產(chǎn)品BOM中有二三十種料甚至更多。編號為00000001的物料做了改動后新的編碼至少是00000032。要是在還沒有更改時不斷有新產(chǎn)品出來用了最新的編號,那再做改動的時候編碼就更靠后了。于是用不了多久就會將8位數(shù)的編碼用完,就只能改用9位數(shù)的編碼從而更加混亂。如此用流水號的物料編碼對于倉庫的管理也是極不便利的。單從更改前和更改后的編碼跳動得太大來說,就不好區(qū)別那些只是做了略微修改的同型號上的一件物料。至于這個物料的大類是屬于包材的還是電子料還是結構料就更不好區(qū)別了。同一個物料只是改了一次模,物料編碼就變得完全沒有了關聯(lián)性。是從00000001變到00000032,還是從201-000-0001變到201-000-1001的好就不言而喻了。再舉個例子,電話號碼就不是完全用流水號來編的。134/137等肯定是分給移動的,其他就是聯(lián)通或者電信的再后來還有其他民用的。中間的4位都是地區(qū)的代碼,如0755肯定是深圳的,末尾的4位應該也是流水號。這樣一來就算是不知道電話號碼編碼規(guī)則的人都能猜出一二,對于知道的人來說一看就知道這編碼中的意思而不去記憶或者查找了。
在做《物料編碼規(guī)則》時首先就要將物料歸類,了解公司里的物料有哪些種類?了解下公司的產(chǎn)品有哪些種類?了解下產(chǎn)品從零件狀態(tài)如何加工組裝成的半成品和成品?才能寫出《物料編碼規(guī)則》的大綱來。一般的公司物料可分為三大類: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然后再從這三大類中各自往下細分。以之前的耳機公司為例,在成品的這個大類中又分為有線耳機和無線耳機;在半成品中也可分為有線耳機和無線耳機還有其他的半成品如線控組件、咪桿組件;在原材料中可細分為結構料、電子料、包材、輔料。因為原材料中的種類繁多,經(jīng)常還需再細分一次。如在結構料中細分出五金件、塑膠件、硅膠件等;在電子料中細分為PCB板、線材、電池、元器件等;在包材中細分為包裝袋、包裝盒、包裝箱、說明書等;在輔料中細分為絕緣紙、膠類等。然后再在這里面細分一次,如在結構料的塑膠件中細分為面殼、底殼、按鍵等。將物料的種類細分到這里就足夠滿足絕大部分公司的需要了,再往下細分就會變得復雜反而降低運營效率。分好類了就開始排編碼,給這些種類按順序指定上各自不同的編碼。
物料的編碼做完就要形成產(chǎn)品BOM表,每個產(chǎn)品的成品都有各自不同的BOM表,一層層展開后就是這些細分的物料了。BOM表的結構是根據(jù)公司的產(chǎn)品生產(chǎn)流程來制定的,不一樣的生產(chǎn)方式會導致BOM表結構不一樣。大致的加工工藝都是由零散的零件組裝成半成品,然后再由半成品組裝成成品的。所以由成品BOM展開列表可以劃分為半成品BOM和包裝BOM,即功能裸機加包裝材料合成一起就是成品了。半成品BOM再展開是原材料+電子料+半成品組件+輔料,有些公司的生產(chǎn)工藝沒有半成品組件就不需要再往下展開了。有些公司有半成品組件如咪桿,則還需再展開一次成零散的子件。包裝BOM展開是零散的子件+半成品組件,這里的半成品組件如附送的咪桿組件或者耳帽耳掛等包在一個袋子里形成的組件。當然,只要是組件狀態(tài)下就要繼續(xù)展開直至零散的子件。但要盡量控制BOM表的展開次數(shù),并不是展開的次數(shù)越多越好反而會降低各個崗位的效率。《物料編碼規(guī)則》編好后就要對倉庫的物料擺放立刻做相應的變動,將貨架也按照《規(guī)則》中的類型分類存放物料。有些小公司并不是按照物料種類來整理貨架的,而是按照產(chǎn)品型號來存放的物料。我認為這對于機型和物料較少的小公司可以如此操作,而對于機型和物料較多的公司來說會不斷的增加倉庫管理成本。比如同一個物料會被多個機型用到,那你是和哪個機型存放在一起好找?倉庫的物料存放應該是機械性的而不是要去記憶這個物料放在哪里?如果換了一個人便要花很長的時間來找物料,甚至找不到。所以倉庫一般是將物料按照種類來分類存放,將物料編碼按照順序存放對應的物料。找物料的時候只需按照貨架上物料編碼前幾位序號就可找到物料所在的大致位置,要是突然換了一個人也能很快找到物料的存放位置。
在制定公司的《物料編碼規(guī)則》前就已經(jīng)稍有研究過幸而能在這里實踐了,可我并沒有料到這其中的過程是如此的艱難。網(wǎng)上查到的資料雜七雜八,雖然很多但都說得很淺顯,并沒有多大的用處。比如編碼規(guī)則的原則:易記性、唯一性、一貫性、充足性等等并沒有很好的理解,我只是按照了先前的研究和經(jīng)驗來編寫。好不容易找到了之前公司的范本,但卻沒有辦法完全引用只能做個參考。因為各自物料的供應商來料方式和產(chǎn)線的組裝方式不一樣,導致編碼規(guī)則和BOM表的組成不一樣。要寫出適合于自己公司的《物料編碼規(guī)則》,不然實用性不是很大就沒有意義了。我先前只是對于物料編碼規(guī)則略有研究,不成想編寫《物料編碼規(guī)則》只是開始,后面上ERP系統(tǒng)后的《崗位操作流程》更難搞。由于崗位人員的缺失,一個崗位的人要在系統(tǒng)上做幾個崗位的工作。這就導致操作流程反反復復的修改,一直達不到我自己理想中的狀態(tài)。我一直認為在那個公司寫的ERP流程是做失敗了的,以至于無法面對如此混亂不堪的狀態(tài)就不再詳述了。我只是一個搞結構設計的不去研究結構而去做這個,是不是跑得太偏了?
于2019年03月10日整理于2024年05月23日
從剛接觸ERP時的抵觸,到后面嘗試著了解,再到后來的略有研究,最后竟然還真有機會在公司里從零開始做出了整套ERP系統(tǒng)來。真是金子總會有發(fā)光的時候,一切的準備都不會白費。
感謝你看到了這里!我就是黃小利,一個被工程師事業(yè)耽誤了的作家。我來這里就是為了吸粉,分享我根據(jù)打工經(jīng)歷記錄的自傳小說,歡迎各位關注:流浪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