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讀書?”張靈放下筆,問道。
“先生說讓休息,我便想看先生作畫。”
張靈沒再回答,抬起筆,刷刷點點開始潑墨,片刻,一聳巍峨高山漸漸顯形。
一個時辰后,巍峨高山圖作完。
張靈嘆了口氣。
已經正午。
張鎮親自作陪,午飯后。
張靈領著張居正再次返回書房,雖然下人們對張靈有些不解,但在心底還是肯定的認為張靈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
“好,現在你開始說你出你的認識,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張靈開始對張居正一一詢問。
若是其他的人,初學三字經,慢說是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便是能通順的讀出來也是十分費解。
張居正思考著這句話的意思,尋思片刻后說道:“每個人出生的時,都是很善良的。”
張靈有些驚異,這孩子真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確有些天賦。
“這是你的意思嗎?”張靈問道。
“是的。”
“還不錯,下一句!性相近,習相遠。”張靈一一問道,張居正一一解答。
直到最后,張靈問得越快,張居正答得越快。
張靈越問越心驚,越問越喜歡張居正,簡直是個天才,不過越到后面,張靈的臉越來越陰沉。
三字經通讀之后,已經過了兩個時辰。
張靈陰沉著臉道:“這些都是你心中所想?”
“是的!”
“好,我馬上便離開了,你這樣的學生恕我不能傳授。”張靈說完,柱起槐木拐杖便往外走。
張居正驚異,心道:“為什么我全部說對了,他還這么生氣?”心中雖有所思,但是腳步飛快的追上張靈。
這時,張鎮從院門進入,見到張靈臉色陰沉,連忙詢問道:“難道是我孫兒太過愚鈍?”
張靈擺手道:“不是!”
“那是我孫兒惹先生生氣?”
“非也!”
“那是什么緣故?”
“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如同行尸走肉!這樣的弟子即便教授出來也僅僅是迂腐書生一名!”張靈說完,張居正已經聽出了話中的意思。
“多謝先生教導!”張居正再次恭敬得行師生禮。
“你一定早就通讀過三字經,但是通讀了三字經卻沒有自己的思想,簡直讓人失望之極!”張靈毫不留情的訓斥道。
“學生知錯了。”
張靈真怪。行事怪,思維也怪。
若是其他的老師定然心喜自己得到了一個聽話的好學生,但是張靈卻生氣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
午后。
張居正又按照自己的思想將三字經再次翻譯了一下,一些地方提出了自己不敢茍同的意見,這時張靈才轉陰為晴。
傍晚,張靈睡下。
張居正悄悄的靠近父親讀書的地方。
張居正與父親居住在一個院落中,西廂房是父親的書房,每日父親便在書房中燃起油燈通宵達旦的讀書。
靠近書房,張居正透過窗欞見到父親手中端著一本孟子,正在默誦,不時得提起筆在小本子上記錄下什么。
父親如此用功讀書四十年卻未曾考中舉人,這真是讀書人的悲哀,對儒家學子的嘲諷。
張文明轉頭看到兒子正站在窗欞下,招手道:“進來。”隨后,將手中的孟子放在桌上,聲音有些顫抖的問道:“你什么時候讀得三字經?”
張居正見父親好奇,又不能將真相告訴他,只好說是前幾日見到叔叔在讀三字經,自己在旁邊聽了一遍,于是便背下來了。
張文明聽到張居正如此說,高興地抱起張居正道:“真是我的好兒子。”
“來,我來給你說說這孟子!”張文明一高興,忘記自己的兒子只有三歲這個事實,拿起孟子便朗朗得誦讀起來。
讀完一段后,又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孟子首段翻譯了一遍。
張居正只能裝作懵懂的樣子,雖然他知道父親翻譯的有一些問題,但還是忍住了沒有提出來。
張文明來了興致,抱起孟子一一解釋起來,張居正聽下來后,發現父親對孟子中的理解甚至比自己更加直觀,一些觀點也是驚奇得很。可以說,父親做到了拋開古人觀念,講述自己理解。
父親的思想與張靈的思想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張居正明白了,張靈沒有考中舉人,父親也沒有考中舉人,這都是因為他們對名著儒家敢大膽的提出不同的觀點,而自己官場中典型的成功者,卻沒有他們那種大大的質疑,雖然自己曾經進行過改革,但是骨子里沒有他們那種叛逆。
八股考試將大部分有才之士拒之門外,例如張靈,唐寅,父親這兩代人。
父親翻譯孟子的同時也在批判孟子,這真讓張居正大開眼界,前世里,張居正對父親這些怪異的說法很是不能理解,但是擁有了后世的記憶,他明白了,自己或許在某些方面真的是比不過父親,例如父親敢如此大膽的批判孟子。
如果讓這些敢于對歷史名著叫板的人進入官場,那絕對能夠掀起一股清風。
上一世,自己身邊都是一些頑固的保守派,改革派也僅僅數人,而這些人也是因為自己的權利而跟隨,真正敢于批判之人少之又少。
自己若是想要成功,不重蹈前世覆轍,身邊一定要有父親這樣的人才能夠成功。
張居正看到了希望,上一世的失敗對他打擊很大,以至于今世很長時間內都在思考自己的位置。
如今張靈與父親的思想讓他感覺到了一種清風,一種敢于叫板傳統的力量。
原本自己認為父親是個腐朽的秀才,但是現在看來是自己錯了,父親對孟子中尊師重道,尊友愛長很是尊崇,但是其他一些方面卻擁有自己的見地。
官場中那些頑固保守分子只是擁有了儒家腐朽的一面,卻摒棄了尊師重道與仁善,欺詐,哄騙,棄友,這些通過八股考試的儒家學子沒有一點儒家的寬容。而張靈,父親他們沒有通過八股,卻擁有尊師重道一面,拋棄得只不過是儒家的腐朽。
長達半年的時間內,張居正都是白天與張靈學習,晚上聽父親解讀。
自從張靈認為自己的學生已經識字之后,便徹底放手了,每日只布下一些讀書任務,便自己作畫去了,隔幾天抽查一次。
而張居正恰恰喜歡看先生作畫,于是,每日里大部分時間都是張居正觀摩張靈作畫。
晚上父親解讀論語,孟子等等,張居正洗耳恭聽,聽到一些不同意見之時,便借先生之名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半年來,父親的見識大大長進,雖然張居正說出不同意見的地方很少,但這些地方都是一部書的精髓所在。
無憂無慮的生活,沒有病痛,沒有爭斗,一切都是平靜祥和,張居正很喜歡這樣的生活,他不愿意別人碰觸這份寧靜。
張居正有兩世記憶,第一世,他奔波于大明官場,到處是硝煙,到處是戰爭,躲避明槍暗箭,費盡心力終究沒有善終。
第二世,天生病痛,孤獨一生。
又一世輪回,擁有兩世記憶的他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恬靜,他的心性發生了變化,他不愿看到大明崩潰在內亂與清軍的鐵蹄之下,但他也不愿意在大明官場中內斗不休,所以他要在祥和中改變一切,不去與歷史抗衡,而是潛移默化的引導大明走向。
后世里,但凡大國,強國,必然開航互市,這從新中國改革開放便可深深體會到開航互市的好處。
嚴嵩上書與俺答互市,在明史中被記錄成賣國與投降俺答,但是若是邊境布有重兵,又只賣于俺答廣鍋,不賣鐵鍋,那互市必然使大明受利,若開通了航線,與日本,西班牙,荷蘭,非洲,東南亞開通航線,那俺答豈不是手中玩物一般?
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國家是西方國家嗎?
不是,十五世紀,明朝便已經有資本主義萌芽的征兆,但因為商人地位低下,沒有話語權,閉關鎖國的緣故,沒有發達起來,若是發達起來,那么,幾十年后,清兵再兵強馬壯,英勇善戰,面對昌盛發達的大明也是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