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官底簿
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朱彝尊《曝書亭集》中有是書跋,只稱鈔于海鹽鄭氏,亦未言作者為何人。本書專記明朝嘉靖以前各省土司之情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觀其命名與繕寫之式,疑當時案牘之文,而好事者錄存之也。”從內容可以看出,本書是輯檔案資料而成。書中載云南、廣西、四川、貴州、湖廣、廣東之土司共三百六十三家,其中云南一百五十一家,廣西一百六十七家,四川二十四家,貴州十五家,湖廣五家,廣東一家。各土司,均先列其名號,次述始授土職時間,再述世代因襲情況。本書的價值,首先是可補正史之不足。《明史·土司傳》只列征伐刑政之大端,而于土司支派本末未能具晰,本書辭雖俚淺,而建置原委、歷代因襲之狀一一可征,足資考證。同時,書中反映的明政府對土司采取的駕馭措施,為研究明代土司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按明制,土司乃世職,土司承襲時,須逐級上報,分別由吏部、兵部奏準,頒發號紙(委任文書)。而本書所錄,諸土司請襲之時,必以“并無世襲”之文上請,所奉諭旨亦必以“姑準任事,仍不世襲”為詞。僅以云南為例,在一百五十一家土司中,有九十一家載有圣旨,明確稱,“姑準任事”,“不準世襲”;只有極少數土司,如廣西府土知府,阿迷州土知州明確“準世襲”。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明政府控制土司的一種手段,欲以示駕馭之權。這里反映的土司承襲的實際情況,與制度的規定有極大差距,正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本書原有文淵閣藏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本,出版《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收入本書。
·5.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