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輯為第十一輯,共收錄19篇文章,多數為與徽學研究有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以及安徽省重點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周曉光主編 ·文化史 ·32.9萬字
本書研究對象以先秦時期為主,兼顧其他時代,選擇孔子、墨子、曾子、子思、管子、晏子、孟子、荀子、鬼谷子、孫武、諸葛亮、顏之推等十二位齊魯諸子創造的經典思想文化作為研究對象。本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為指引,堅持兩點論、兩分法,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充分發揮齊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當代社會、指導現實人生的作用,在保證學術性的基礎上,強化了應用性、普及性,行文深入淺出,明白曉暢,以期讓以齊魯經典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普通百姓人家。
張學成 ·地域文化 ·34.3萬字
傳統古村落、古名鎮是星羅棋布的中國農村的縮影,是“鄉愁”的寄寓地,也是新世紀城鎮化建設的出發地。農村的城鎮化推動了社會現代化進程,同時也使傳統鄉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生長在農耕文化土壤上的鄉土民俗文化變成了遙遠的歷史記憶。該書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碩成果,選擇山西沁河流域、汾河流域、黃河沿岸、長城邊關“三河一關”有代表性的古村鎮作為研究對象,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為古村鎮文化景觀的整體保護與扶貧策略診脈發聲提供學術支持。全書共有五章,每章首先從時代變遷、地域分布的角度總體論述各地域古村鎮的歷史文化與保護現狀,然后選擇具有標志性、典型性的專題深入探討,綜合運用民間文學、文藝美學、民俗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理論進行分析解讀。把個案研究與整體論述相結合,通過古村鎮文化景觀整體保護的“山西經驗”,探索不同類型古村鎮保護的共性問題,使之具有超越個案走向整體的學術意義。
段友文 ·地域文化 ·48.5萬字
《中國越學》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領域是江南及兩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輯是第七輯。大致由中國戲曲史視野中的江南暨越地戲曲研究、越地先賢研究、越地文化史研究三個板塊構成,對越文化進行了深入探究。
潘承玉主編 ·文化研究 ·37.4萬字
書稿圍繞著《小說月報》上的廣告,分析在當時的歷史場景中,經濟、政治、法律、傳媒、教育是如何影響文學的發展走向的。
李直飛 ·文化研究 ·20.3萬字
本研究突破以往小社區式端公文化研究的地域桎梏,以通觀、綜合性學術視野,探討了“西南地區”(融合歷史、地理與人文的文化空間)端公文化習俗的存在方式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并對不同時空序列中的人群看待和實踐端公信仰的問題予以觀照,藉此透析端公文化的內核,把握端公文化的本質。
龔德全 ·文化研究 ·30.4萬字
為深入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迎來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從院黨組和院內專家學者公開發表的關于講話精神的研究闡釋成果中,遴選一批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章、學術論文和筆談文章,匯編成《中國社會科學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專題文集》。文集分為上下冊,分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兩個結合’的思想內涵”“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五個專題,共收集了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期間正式發表的62篇文章,集中展示了講話發表以來的階段性研究闡釋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編 ·文化事業 ·41.9萬字
為國家重大課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的主體部分,在理論上提出了“生生遺續”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代表性概念。在緒論中,首席專家提出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崇高性”概念,凸顯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觀,并與西方文化遺產的“紀念碑性”進行對話。上編主要從遺產體系的知識構成形制,包括文化遺產的生成原理、文化傳統與文化傳承、“禮”之體與“儀”之用、鄉土知識與家園遺產、遺產與博物學譜系等。下編圍繞“生生遺續”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綱要展開論述,主要分為六大部分:生命之活態遺產的身體踐行、生態之寫于水上的文化遺產、生養之文化遺產的養育制度、生計之美味“大羊”尚可饌享、生產之形制工作工具與功名、生業之以生為業的世俗神圣。在結論部分,將中國文化遺產的“崇高性”與“中華本草學與生命本體”相互呼應,突出我國文化遺產的體系的生生不息,體現“天人合一”的崇高性,并以關照生命本體為踐行原則和實現手段。
彭兆榮 ·文化研究 ·44萬字
嚴紹璗,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北大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日本文部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著有《日本的中國學家》《中日古代文學關系史稿》《中國文學在日本》、《日本中國學史稿》等14種專著。發表論文、譯文170余篇。這部“嚴紹璗文集”全面收錄了嚴紹璗先生治學50多年各方面的成就,本冊為第三卷“日本文化研究”,主要闡發從中國本體文化的視角出發觀察日本文化、日本學的研究見解。內容涵蓋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中日文化關系、儒學在日本的發展及其在近代文化運動中的蛻變,和戰后日本出現的諸種思潮等。
嚴紹璗 ·文化研究 ·22.4萬字
本書從地理環境、經濟土壤、社會結構、自身特質、國際條件等諸多方面,將中國文化的輝煌一一寫來,讓現代人了解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增添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馮天瑜 何曉明 周積明 ·中國文化 ·23.1萬字
何處是江南?言人人殊。這里的江南在近代,偏向于社會變遷和離亂更為顯著的民國;這里的江南在鄉土,立足于鄉民直接照面的基層共同體;這里的江南在世界,在漸趨一體的整體格局中觀照地域社會;這里的江南在日常,著眼于鄉村社會生活的細部。本書以日常諸要素為邏輯依據,首先刻畫江南鄉民的時空坐落,確認其基本生活單元,接著從勞作與生計、日常境遇、人際關系、婚姻生活、休閑方式和民眾觀念諸面相進行橫向的微觀考察,而鄉民生活的改進則偏重于縱向軌跡的勾勒,最后從研究法的角度對社會史的另類史料和思維方式問題進行專門思考。我們以當時人、當地人、當事人的立場體悟鄉民生活的意義,在風土社會與文明世界的關系中展示江南鄉民的日常世界,整合多學科資源以回應社會史的時代和學術關切。
小田 ·地域文化 ·49.2萬字
本書首次對中國俗神信仰中的廁神信仰進行了比較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通過跨學科研究的宏闊視野,比較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廁神的形態、緣起、定格、演變、流布與遺存等問題,且將中國廁神置于東亞文化視域中進行比較研究。另一方面對一些相關必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細致考索,如《大雅·生民》中的“血祭沃土”痕跡、“子姑”與“紫姑”的關系、蘇軾紫姑書寫的矛盾性、“雪隱”“東司”的語源問題及佛教廁神、怒一底大與紫姑的比較等,不勝枚舉,頗多創見,皆有可觀。
劉勤 ·文化研究 ·29.3萬字
目前,學界對王安石詩歌史的研究非常薄弱,這與王安石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以及其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中的地位極不相稱。有鑒于此,本書從研究史的角度,對王安石詩歌在宋代的流傳形式及詩文集的編刻整理、王詩注本的特點與意義、宋人對王安石人品的爭議及對其作品的特殊解讀與批評、宋人對荊公詩的文學品評、王詩在宋詩發展中的傳承和影響、宋人對王安石詩的選評與評點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詳細的梳理,并力求結合宋代的政治與學術更張、詩史發展與文藝思潮演變等,重新審視、界定王安石在宋代詩壇的地位,揭示宋人評論王安石詩歌的深層內涵與意義。
徐濤 ·文化研究 ·30.7萬字
《清代楚辭學文獻考釋》,陳欣著,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代楚辭學文獻考論及闡釋研究”的最終成果。此書以清代楚辭學文獻為研究對象,而清代楚辭學文獻又極為豐富,其流傳下來的總量幾乎超越此前歷代楚辭學文獻的總和,可謂汗牛充棟,真正得到整理與研究的是極少數。因此清代楚辭學文獻亟待學界的梳理與研究?!肚宕o學文獻考釋》全面而系統地考論清代楚辭學文獻和學者資料,在地域文化和闡釋學的視野下,運用文獻學與文藝學結合、歷時演變與共時差異并行考察的方法,再現清代楚辭學的發展軌跡、特征和成就,以彌補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視角的缺失。有助于更清晰地、立體地把握清代楚辭學的研究理路、內在聯系和整體風貌,進而借助新的學術時空觀,為當下楚辭學研究提供新的觀念、視角和方法。
陳欣 ·文化研究 ·30.6萬字
在中國早期電影中,像《采茶女》《棄婦》《可憐的閨女》《盲孤女》《上海一婦人》《摘星之女等這樣直接以女性命名的影片就不在少數。還有很多片名中沒有“女”字,但是帶有明顯女性特征的影片,比如《玉梨魂》《楊花恨》《春閨夢里人》《秋扇怨》《秋聲淚影》《人面桃花等。另外,以愛情因素作為片名的影片也占據了相當比例,比如《松柏緣》《水火鴛鴦》《愛神的玩偶》等。片名的女性化傾向暗示著電影內容對女性的偏愛,無論是什么社會身份,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總是處于情節的中心位置,既吸引著觀眾的目光,也承載著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中國早期電影對女性生存問題給予了特殊關注,對女性命運和情感元素進行了社會性的闡釋與評析,延展了社會公眾對中國社會女性生存和女性命運的關注和探討。由此,中國早期電影便與清末民初時期的中國社會思潮、文化生態和女性現實生存形成密切互動。以“女性”為切入點,去透視、觸摸歷史,與清末民初的中國展開對話,這是本書期待達到的愿景。
徐雅寧 ·中國文化 ·22.3萬字
《廣府文化》是由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廣府文化論壇”之論文精選,每年一本,已出三本,亦為輯刊。廣府文化是一種粵語文化,也是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一種地域文化。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是廣東省委宣傳部批準建立的“廣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也是廣州市規劃辦確認的“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匯集了省內外一大批從事廣府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本輯,是“第六屆廣府文化論壇”的參會論文之精選,主要討論廣府文化與陳白沙文化專題,包括廣府語言文學、廣府民俗信仰、廣府工藝美術、廣府文化的傳播、陳白沙文化專題等論文,所選論文資料翔實,論述充分,新意撲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
紀德君 曾大興主編 ·文化史 ·20.1萬字
唐代文館文士是指曾在國子監、史館、秘書省、弘文館、崇文館、集賢院等機構任職的文人。這些文士或在朝,或在野。他們在朝野之間是如何遷轉的,對文學產生了哪些作用,都值得深入研究。該書綜合運用傳統考據學與文學社會學等研究方法,以“制度一文人一文學”及“制度一文化一文學”為基本闡釋框架,在詳考文士朝野遷轉路徑和方式的基礎上,論述文士空間轉換、角色變化、階層流動及其與文學之互動關系。本書指出文學互動的實質是權力與文學的聯動,主要表征為文士個體知識和能力的改變及其與地方文學群體之間的復雜關系。此外,文士朝野遷轉和角色變換還與文體變遷關聯密切,例如詩歌理性的回歸、游記文體的寫實性、碑志文發展的多樣化等,這些現象均有深層次的制度淵源。
吳夏平 ·文化研究 ·24.6萬字
《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論》由導論:中國學問大傳統與古代文論綱目體系;“道”論;“圣”論;“文”論;“聞道”論;“詩教”論構成,主要包括:中國禮樂文化精神與文學觀念之形態;中國心性哲學的特質與古代文論的綱領;綜論作為綱的“道”等。
林衡勛 ·文化研究 ·47.5萬字
本論文集以間文化、泛文學、全媒介為關鍵詞,探討當前文學和文化理論中的重大問題。“間文化”既承認文學的民族性,也認為民族性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概念,而是一個自我呈現旦呈現于他人的交流和對話的概念?!胺何膶W”要求回到文學的原初狀態,承認其社會性、人民性和能動性,因為文學原本就流淌在生活的血脈之中。“全媒介”是媒介發展的當代現實,媒介無處不在,媒介無所不(替)代(如人工智能),其中的理論意義雖有待更深入的闡發,但一種對媒介研究和美學研究傳統范式進行革新的召喚則是清晰而有力的。
金惠敏 王福民主編 ·文化研究 ·30.6萬字
《中國文化常識速讀》一書涵蓋了史學、思想、哲學、地理、政制、禮制乃至書畫、戲曲、醫藥、服飾、天文、建筑等,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對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然而,不少人或對傳統文化略知一二,卻又不甚了解;或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或欲閑暇時翻卷欣賞,卻又因古書之佶屈聱牙望而卻步……鑒于此,我們從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知識的海洋中千挑萬選采擷了一千朵美麗浪花,以問答的形式集結成書,管中窺豹,讓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大量地了解并掌握傳統文化知識。
聶萬恒 ·中國文化 ·36.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