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華和合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本書基于新時代背景從思想政治教育學視角系統發掘中華和合文化的當代價值并就如何開發其價值進行探討。主要探究以和合倫理規范協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和合理念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傳承和創新和合價值體系,運用和合辯證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鑒和合文化以文化人機制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王恒亮 ·文化研究 ·16.7萬字
越文化研究叢書一種。墮民是宋代以來聚居于江浙滬地區的底邊階級,社會地位低下,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墮民研究乃是學術界研究最為薄弱的環節,特別是對墮民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解放而最終消融的過程,幾無專家涉及。要了解中國社會,不能僅限于主體社會,也應從“底邊社會”來研究中國傳統社會。本書重點講述了墮民的發展,進一步加深對墮民這一特殊群體的認識,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平民不再歧視墮民,墮民走出自卑的陰影,能夠正視不堪回首的過去,墮民則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徹底消融。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出版價值。
謝一彪 ·文化研究 ·19.2萬字
這是一本不刻板復制歷史文獻,不守舊考據封建禮教,令你了解中國特色傳統婚禮、教會你籌備一場屬于當代中國人自己的精彩婚禮的書。民族的也可以是流行的,歷史的也能成為時尚。正所謂十年磨一劍,本書包含了筆者數百場中國傳統婚禮的實踐經驗和真實案例分享,供讀者學習借鑒和實踐參考。筆者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中國人自己的婚禮文化進行傳播和發揚,讓漢式婚禮成為更多國人婚禮儀式的自發選擇。無論您是歷史文化的愛好者,禮儀服務類工作的從業者,正在籌備自己婚禮的新人,相信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您感興趣的內容。
王輝 ·中國文化 ·6.5萬字
東海道五十三次,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從江戶到京都的驛道──東海道──途中所經過的53個宿場。東海道是當時日本最繁華的驛路,沿途風景名勝、名店特產眾多,歷來是浮世繪的經典畫題,著名的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葛飾北齋都曾進行過系列創作。本書以廣重經典版《東海道五十三次》為主,附以北齋、國貞等大師創作的東海道浮世繪,并一一對比,講解其中的風景故事、地方風俗及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廣重以安閑的筆調再現了東海道隨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呈現的種種景致,將各種人物活動融入自然風景,體現了日本和歌中特有的含蓄典雅的意境,洋溢著淡定悠遠的抒情氣氛。
(日)歌川廣重等繪 王紫著 ·民俗文化 ·6.6萬字
小說以20世紀七八十年代鐵路生活為背景,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講述了幾個中專生畢業后分配到艱苦的六盤水地區后,對工作與生活的理解與追求。小說成功塑造了鄭林忠、丁志遠、許芳眉、江雨來等人物形象,熱情歌頌了鐵路一線職工艱苦創業、戰天斗地的精神以及這種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也謳歌了西南鐵路運輸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成就,故事有血有肉,人物栩栩如生。
曾從技 ·文化研究 ·15.7萬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引領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把我們黨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為引導全黨全社會更加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二個結合”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2023年6月12日起,新華社開設“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欄目,充分展現了北京、上海、西安、沈陽、重慶、杭州、南京、武漢、福州、長沙、廣州、昆明、成都、大同、拉薩、揚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遵義、喀什、敦煌22座歷史文化名城新時代巨變蘊含的文化自信力量。這組報道引起了海內外媒體、受眾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本書共收錄該欄目22篇文章、新華社記者撰寫的22篇手記及編輯代表撰寫的采編札記。不同于傳統主題圖書的嚴肅風格,本書是一部融媒體圖書,以圖、文、視頻相融合的方式多角度立體式呈現了22座歷史名城的文化脈絡,小切口、大主題,既適合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團購學習,也適合廣大讀者閱讀。
新華通訊社編著 ·文化評述 ·11.4萬字
產業融合是全球經濟增長和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世界新技術革命和國際產業結構升級的深刻反映。當前我國產業融合的現象不斷涌現、趨勢不斷增強,以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為代表的全新經濟形態的浪潮席卷而來。科技驅動產業變革、文化引領繁榮發展,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時代悄然而至。
范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全書首先以時間為線索,對香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歷史進行了講解;其次,講述了多則與香文化相關的歷史故事,語言通俗、內容有趣;再次,描寫了香料與醫學、宗教的關系,同時介紹了著名的香材,以及香席表演的基本流程;列舉了涉及香文化的古詩詞,并講述了中國香文化與世界各地香文化的相互影響。
林燦 ·中國文化 ·9.4萬字
本書針對中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中園區與城市在文化上、空間上和功能上分離的“文化孤島”現象,以及文化認同不夠、區域意象破碎、土地產出率低、商業地產模式不成熟、創意生態循環不暢等問題,提出文化產業園區的管理和運營必須放在與區域耦合發展的視野下,從治理的角度去深入研究。書中提出構建多中心網絡型的治理架構,使文化產業園區在面對復雜動態的環境與多元化的資源協調、優化需求時,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得以滿足。
陳嫻穎 ·文化產業 ·10.4萬字
這本書從經典國學著作《論語》《孟子》《周易》《大學》《中庸》等中選擇了一百句左右的名句,并且做了簡要注釋,力求使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都可以看得懂。這些名句及簡要注釋采用書法的表現形式,形式新穎獨特,力圖吸引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及愛好書法的讀者,使其在學習國學精粹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書法水平文化道德修養。
郭振有 ·文化研究 ·2萬字
齊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鮮明的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文化精神,不僅在我國古代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已經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對今人依然有許多啟迪和借鑒意義。《中華傳統文化:齊文化讀本》叢書編寫委員會以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指針,從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上把握齊文化的特點,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面向中小學生,一體化設計讀本的編寫內容與編寫體例,使讀本由淺入深,由分到總,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點面結合,縱向延伸,呈現出層級性、有序性、銜接性、系統性。
《中華傳統文化——走進齊文化》編委會編 ·中國文化 ·8.3萬字
作者討論了怎樣才能藝術地活著,希望給更多人以人生的啟迪。雖然本書論述的是人生哲理,但以一種大眾化的輕松閱讀方式來呈現,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二是本書采用了多媒體的現代出版形式,書中有大量的二維碼,經掃描可以出現圖片、視頻和音頻,這是一種創新,以適應網絡信息時代受眾、尤其是年輕讀者閱讀方式的改變。
李從軍 ·隨筆 ·17.8萬字
一頭奶牛建造的房子會是什么樣?摩天大樓能否一日建成?我們能夠在月球上居住嗎?真的有建筑可以吸收霧霾嗎?浮在水上的辦公室能想象嗎?這些并不是異想天開。人類對建筑的體驗,正在被信息革命所顛覆,一個嶄新的未來正在到來。未來建筑將突破傳統的物理概念,將人、環境、社交需求等因素巧妙交融,給人以全新的多維體驗。《未來建筑的100種可能》堪稱一個建筑百寶箱,著名建筑設計師馬克·庫什納從地球的七大洲(暫不涉及其他星球),搜集了當今和未來最富創意、最具突破性的100余座建筑——排污管道改造成的餐廳,能里外翻轉的辦公樓,可以充氣的演奏大廳,3D打印的住宅……
(美)馬克·庫什納 ·文化評述 ·2.4萬字
“花兒”,是主要廣泛流傳于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民歌,是黃土地上的山歌民曲。自從“花兒”誕生以來,它就真實記錄著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命運,演唱著來自遼闊土地上的情感。本書立足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力圖從西北民族民間文化的深處挖掘整理文化瑰寶,從花兒的定義、類別、民族地域屬性、傳播流布狀況、民俗價值、歷史、人文、藝術價值、保護與傳承幾個方面展開研究,將已試教兩年多的《花兒十講》重新修訂整理,編成了一部具學術性、知識性、欣賞性、實用性并重的花兒教程。
劉明 劉同生 ·文化研究 ·5.9萬字
本書在較全面地參閱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呈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在村落社區的活態傳承案例,全面、系統梳理銅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臨的各類新的發展契機、表現出的整體發展態勢及相應的問題等,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研究構架。本書是對集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與集體性建構之間關系的創新研究,也對中國其他地區傳統民間文化利用國家平臺實現發展的具體路徑探索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譚曉霞 ·民族文化 ·14.9萬字
為建設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從世界運河發展的實踐中汲取經驗,本書對除中國大運河以外的五條世界遺產運河的歷史資料進行了詳盡的整理,力求從世界遺產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三個視角,對運河簡介、運河保護、運河文化傳承、運河利用、國際經驗與啟示、典型案例以及相關法規七個方面,為同為世界遺產的中國大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參照。
王金銓等 ·文化產業 ·14.9萬字
本書主要探索本土化英語寫作的理論與實踐,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篇從研究者的角度對本土化英語寫作進行探討,包括語言教學理論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和啟發、二語習得理論及其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及作用等,提出本土化英語寫作的內容之一是在寫作中用“中國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下篇從教師的角度對英語寫作進行闡述與指導,包括遣詞造句、段落的構成與展開等應試英語寫作及學術英語寫作等不同的方面,期望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英語寫作思路。
羅燕子 ·文化研究 ·10.4萬字
知家譜以知其祖,知年譜以明其史。我們對家譜和年譜的研究,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根”的訴求和追尋。沿著家譜的脈絡,我們看到一個個家族在歷史中的倒影,家族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骨髓,甚至滲入文化的肌理;順著年譜的傳承,我們聽到民族在時代中低吟,民族的變遷凝結成了傳志、史證,甚至簡單的數字。本書以年譜、家譜為線索,穿引起中華民族歷代不息的尋根之旅。
來新夏 徐建華 ·中國文化 ·10.6萬字
本書對山東省內49個各具風格的、正在使用或已經被棄用,卻在運輸史上做過貢獻的火車站進行深度挖掘,對這些火車站的概況和歷史人文進行了介紹。作者懷著對鐵路、對火車由衷的熱忱,講述歷史上發生在各個火車站的故事。
王旭光 ·地域文化 ·14.4萬字
這是一套介紹中國民間剪紙的叢書,通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透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仕女類經典剪紙并加以闡釋其美學價值和內在含義。
沈泓 舒惠芳 ·中國文化 ·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