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重拾中西方古典學問墜緒,不僅因為現代性問題迫使學問古共智慧,更因為古學問關乎亙古不移的人世問題。古學經典需要解釋,解釋是涵養精神的活動,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擇;寧可跟隨柏拉圖犯錯,也不與那伙人一起正確。舉凡疏證詮解中國古學經典、移譯西學整理舊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與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尋回精神的涵養,不負教書育人的人類亙古基業。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2.8萬字
本書是著名學者陳鼓應在《悲劇哲學家尼采》之后所做的尼采研究的幾篇重要論文的匯集,在中國的尼采研究中可謂獨樹一幟。書中對尼采哲學的幾個重要概念、尼采哲學的獨創性及其在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義作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詮釋。
陳鼓應 ·西方哲學 ·14.8萬字
長達千年的中世紀被認為沒有創建什么重要思想,實際上,中世紀作為古希臘羅馬和近現代的中間環節,不僅是社會史中重要的一段歷程,也是思想史上重要的一段歷程。近代哲學思想與中世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不論是繼承或是反叛。本書以近80萬字的篇幅,系統地介紹、分析了中世紀重要的思想家,如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波納文德、鄧·司各脫、奧康等人的思想。本書在關注學術性的同時,也注重可讀性,文字曉暢易懂,因而本書不僅可為專業讀者所用,也適合非哲學專業的讀者閱讀。
文聘元 ·西方哲學 ·63.6萬字
《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三卷)》集結了國內政治哲學界的頂尖學者,擺脫傳統的意識形態束縛,克服哲學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論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賽亞·伯林、列奧·施特勞斯、卡爾·施米特、約翰·羅爾斯、尤爾根·哈貝馬斯等20世紀著名政治哲學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觀念,在精神源頭和哲學根基處重新審視和考察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和動機資源,辨析西方現代性的動力與不足、優勢及缺憾。
周濂主編 ·西方哲學 ·47.3萬字
《真與詩》是一本意大利哲學、文化研究文集,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20世紀意大利產生世界影響的思想家克羅齊、葛蘭西、貝林格和帕累托的評傳;著重闡述他們的理論思想,還介紹他們所處時代、在時代大潮中的活動、其文化背景及思想演進的軌跡。第二部分收錄的是關于葛蘭西、克羅齊、馬基雅維利、布魯諾、拉布里奧拉和蒙臺梭利的學術論文以及對意大利學術名著的批評性評論。第三部分收錄的學術性隨筆涉及哲學、美學、文學、史學、藝術史和翻譯實踐。
田時綱 ·西方哲學 ·34.5萬字
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Aabye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后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于哥本哈根大學。后繼承巨額遺產,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出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歷程。本書為克爾凱郭爾文件的第五卷。
(丹麥)索倫·克爾凱郭爾 ·西方哲學 ·53.7萬字
公益與私利之間的張力是一切政治共同體必然要面對的核心問題,也是政治哲學家建構理論需要面對的首要議題。本書以“公與私”問題在古希臘政治哲學中的表現為切入點,展示了高爾吉亞式的修辭術以及柏拉圖的立法學說,在解決公益與私利的張力上具有的價值和存在的困境。在這一背景下,重點討論亞里士多德如何在繼承與批判這兩種思想資源的基礎上,賦予修辭術合法的地位,又通過一套關于幸福與德性的倫理學和基于倫理學的政治學,以一種動態的方式解決這個張力。這樣亞里士多德就避免了修辭和法律的內在局限,并在修辭與立法之間建立了動態的良性循環,從而有效應對公益與私利之間隨時可能出現的張力。對于古希臘哲學研究者與愛好者而言,本書極具參考價值。
劉瑋 ·西方哲學 ·16.6萬字
本書的主題是“西塞羅的蘇格拉底”,主要借助這兩位思想者的相遇來接近更大的歷史問題。西塞羅和蘇格拉底有更多共同點而非差異,他們作為羅馬人和希臘人的事實,明顯次于同為人類的事實,他們共同關注人類的問題。西塞羅宣稱自己是蘇格拉底的哲學信徒,并反復標舉蘇格拉底為道德楷模。本輯探討了蘇格拉底式的世界主義、西塞羅如何捍衛羅馬共和國以及西塞羅的悖論和義利觀等等。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1.7萬字
梁文道推薦!“當代偉大的道德哲學家”、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客座教授、牛津大學榮休研究員德里克·帕菲特經典之作,列選“哈佛教材”,闡釋自我同一性問題是人類永恒話題。帕菲特是當代著名哲學和倫理學家,其代表作《理與人》一書被譽為自西季威克的《倫理學方法》問一個世紀以來最偉大的實證道德哲學著作。本書圍繞著“理”與“人”這兩個主題,深入細致地分了歷史上人們在這兩方面所秉持的一系列代表觀點和理論,指出人們對自身本性和行動理由的把握其實在許多虛妄之處。作者借助大量的例子和縝密的推理,不僅比較和提示了人類行為的內在基礎,而且從理性,道德和人的本性諸層面對一些傳統上信以為真的道德信念和觀念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該書出版后對西方倫理學的發展向產生了公認的革命性影響,無論是在元倫理學方面還是在應用倫理學方面都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本書還是著名的“哈佛教材”之一。
(英)德里克·帕菲特 ·西方哲學 ·47.3萬字
《物的分析》是羅素的一部重要著作,于1927年在英國出版。羅素在完成了其第二部著作,即《論幾何學的基礎》后,就把注意力轉向了物理學的哲學基礎問題;他通常稱之為“物的問題”,或簡稱“物”。羅素對物理學哲學的思考的結果就凝結在這本《物的分析》中。在《物的分析》中,邏輯構造是解決物理學真理性問題的關鍵所在。羅素在其中借助于奧康剃刀原理,從本體論的角度對一些哲學概念進行了探討。
(英)伯特蘭·羅素 ·西方哲學 ·25.5萬字
本書旨在追溯大不列顛從開始以來以英文著述哲學著作時代起直至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終結止的哲學歷史。寫哲學史有兩種方式。一是從筆者設想的哲學觀點出發;一是從哲學家本人的哲學觀點出發。根據前一種方法,在哲學上的那些基本問題在一開始便提了出來,接著指明確定和解答這些問題所采取的每一步驟;凡與主要問題無關的東西,均置之度外,不管它們在一些哲學家的心目中可能多么重要。這部書比較全面、系統、公允、簡潔地追溯了大不列顛從開始以英文著述哲學時代起直至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終結止長達300年之久的哲學歷史。其中不僅較為詳盡地敘述了像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謨、約·斯·穆勒、斯賓塞這樣一些經驗主義大師,而且對切爾布利的赫爾伯特、劍橋柏拉圖派、塞繆爾·克拉克、托馬斯·銳德、威廉·漢密爾頓、亨利等理性主義哲學家也多有論述,此外,還廣泛涉及了這個時期較為著名的倫理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
(英)威廉·R.索利 ·西方哲學 ·20.6萬字
《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是英國經驗論代表人物貝克萊的代表作。在本書中,作者進一步發揮了他在《人類知識原理》一書中的基本觀點,認為物質不是客觀的,物質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圍內存在,物質只是人的各種感官知覺的一些印象或觀念的結合體。書中的海拉斯借指古代希臘哲學中唯物主義的主張者,而斐洛諾斯直譯就是“愛努斯”。“努斯“即希臘語中的心靈靈魂,泛指感覺、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動。作者在本書中所要維護和闡發的,就是作者以“怒斯”統攝存在的著名哲學主張:存在就是感知與被感知。本書以對話體闡發該原理,整個作品顯得活潑流暢,因此比其《人類知識原理》一書更具有可讀性,觀念的闡發也更加完整和邏輯一貫。
(英)貝克萊 ·西方哲學 ·6.6萬字
狄德羅只借助一個盲人就開導了整個宇宙,而他自己卻被關進了漆黑的監獄。(拉美特利)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代表作品,經典必讀;狄德羅被譽為“啟蒙哲人的旗手”,其作品影響數百年思想潮流。本書為辯證唯物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座右銘“必須質疑一切”的起源。《哲學思想錄》是“狄德羅作品集”第一卷,收錄了法國思想家、“啟蒙三杰”之一德尼·狄德羅的哲學代表作兩篇。其中《哲學思想錄》站在理性的立場上,質疑了神創說,是狄德羅作為思想家、哲學家的奠基之作;《論盲人書簡》從盲人的認知問題出發,對上帝造物的信條提出了挑戰,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經典著作。
(法)德尼·狄德羅 ·西方哲學 ·8.7萬字
在“本質直觀”的天賦上,舍勒獨占魁首。根據舍勒的理解,現象學是一種獨特的直觀行動,把握最原初的實際現象,而非從既有理論引導出來的現象。從基本情感現象學分析出發,舍勒向具體的基本價值感現象推進,分析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順感,廣為論者稱道,這些分析與他關注的現代人心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失序問題絲絲相扣,讓人嘆為觀止。
(德)馬克思·舍勒 ·西方哲學 ·16.1萬字
該書以對話體形式敘述了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后囚禁在獄中,老友克力同前去勸說他越獄逃跑,他婉言謝絕并闡述其道德思想等內容。首先,他主張用理智深思熟慮,反對憑感情“以錯對錯,以惡報惡”。誣告、錯判固然是錯,越獄潛逃也是錯,正是以錯對錯,是違反理智原則的。其次,越獄潛逃,必將破壞法律的崇高威望;一個尊重德性者,絕不會有損國家和法律的尊嚴。再則,祖先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和法律,依照法律的契約生活。若越獄逃跑便犯下不孝父母、不服教養、不遵命守約三大罪,較之于誣告與錯判更為有罪。最后,他認為越獄潛逃是茍且偷生、害人害己。若越獄必牽連朋友,小則流放、大則家破人亡;逃亡后隱姓埋名喬裝打扮、貪生怕死喪失廉恥,也就無顏再談正義與法治、人生道德和人生價值。這篇對話是研究蘇格拉底生平和哲學思想的重要文獻。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3.6萬字
《批評與真實》可以被看成羅蘭·巴特對新批評運動的宣言。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激烈地反駁了其論戰對手、法國文學批評家雷蒙·皮卡(RaymondPicard)的論點和論據;第二部分,提出一種文學科學,即文學批評應該是一種開放式的、有風險的、賦予作品某種特殊意義的話語,它應該強加一種意義而不是分析意義如何產生。在論戰中,羅蘭·巴特把對手推向一種右派、甚至是極右派的立場,而自己則站在其對立面,加入到從普魯斯特開始,經過弗洛伊德、拉康、喬姆斯基、馬拉美、雅各布森、布朗肖,一直到巴塔耶、索緒爾、列維—斯特勞斯、盧卡奇、戈德曼等人組成的陣營。在這一陣營中,不再有詩人,不再有小說家,只有書寫本身。
(法)羅蘭·巴特 ·西方哲學 ·3.4萬字
本書是皮爾士作品的第一個單卷本選集,收錄了其創作于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名篇,如“論一個新范疇表”、“信念的確定”、“怎樣使我們的觀念清楚”,意在為其符號學理論提供一個清晰的概貌。18和19世紀早期西方的個人主義,其對于民主、自由以及自由市場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基于直接可得的對自我意識的信念。而皮爾士的符號學,正代表了對笛卡兒的二元論和洛克的自我意識信念的拒斥。皮爾士的符號學否認思想具有脫離自然限制的絕對自由,它在準許思想進入實在世界的同時,使我們理解為什么思想、語言和文化是實在的歷史力量成為可能。
(美)查爾斯·皮爾士 ·西方哲學 ·21.3萬字
在這本引人注目的小書里,作者以關于12個哲學“大問題”的精彩講解向讀者介紹了西方哲學傳統。他揭示出哲學思想的本質,并展示了哲學為什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關。在關于道德、政治、愛、死亡、認識、自由、上帝、無神論、藝術、時間、人和智慧這12個哲學主題的討論中,作者啟發我們思考哲學的核心問題:應該如何生活?
(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 ·西方哲學 ·7.5萬字
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頓的哲學心靈良方,六個哲學家的智慧解決六種人生問題!英倫才子艾倫·德波頓了解現實人生的苦難,深深體會到這些苦難引起的傷痛;他認為哲學不應只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戲,而是幫助人們解決心靈傷痛的良方。因此,他回到偉大哲學家身上,探索這些哲學家的智能,為我們提供舒緩現實生活郁悶的慰藉。針對六個不同的人生問題──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認為有缺陷、心碎、困頓──德波頓分別向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卡、蒙田、叔本華、尼采這六位哲學家取經,希望這些哲學家的個人體驗與思想學說能夠在我們飽受痛苦時,舒緩我們的癥狀,甚至根治我們的問題。
(英)阿蘭·德波頓 ·西方哲學 ·10.4萬字
研究尼采當以尼采發表的著作為主,重要的是研讀尼采或充滿激情或深具匠心地寫下并發表的文字。盡管尼采的書顯得好看,實在不容易讀(首先是不容易譯),編譯尼采著作,不僅當以尼采的著作為主,得同時注重注釋和解讀。
(美)朗佩特 ·西方哲學 ·4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