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一彎新月又如鉤:趙珩自選集》是文化名人趙珩先生的自選集。趙珩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經年的生活感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鮮活的往時生活畫卷。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憶飲食——講述老饕的口腹之欲,通過美食見出人情和時代變遷的痕跡;憶風物——追憶飄逝的禮俗風物、舊時文人,記錄瀕臨逝去的中國傳統文化;憶故人——描摹老輩文人、學者的音容笑貌與交往點滴,從文字中找尋大師的風骨殘影。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個人雜憶,也是一部余韻悠長的社會文化生活史。
趙珩 ·文集 ·16.3萬字
本書為首屆《六盤山》文學獎作品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文學新人幾部分內容。
《六盤山》編輯部 ·文集 ·11萬字
本書為個人散文集。全部取材于作者身邊發生的生活事例。這些事件當中沒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沒有催人淚下的情感大戲,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普通人在平淡生活中不經意間的一言一行和情感流露。作者善于觀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細枝末節用文字記錄下來。正所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經過幾年的筆耕不輟,終于結集成一本隨筆集。本書淺顯易懂,明白如話,作者用近乎口語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一個個平凡的小故事,勾勒出一幅幅愛的畫面。
黃啟堅 ·文集 ·9.6萬字
京隱,為彭樹智先生的別名。《京隱述作集》從“文以載道”“史以明道”和“哲以論道”三方面探索人類文明交往自覺之道,是彭先生治學的新作。該書關注東西方文明的交往,關注美學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以關注人的內心為旨歸,全方位展示了老一輩歷史學者對于人文精神的思考。今將前兩集出版,“哲以論道”且待來日。《京隱述作集》第二集《史以明道》分六編。第一編史道:人類文明交往探源;第二編史道:明人類文明交往“自覺化”之道;第三編史道:明“學林老樹”的人生之道(上);第四編史道:明“學林老樹”的人生之道(下);第五編關中學人治學之道;第六編史道:一以貫多與多以養一的交往互動之道。最后附有諸位學生的回憶和書評。
彭樹智 ·文集 ·23.6萬字
本書是一本文集,以《寧夏日報》創刊至今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新聞事件、重要時間節點等為點,圖文并茂地述寫《寧夏日報》創刊至今所經歷的坎坷與輝光,彰顯了《寧夏日報》在宣傳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本書通過70年來《寧夏日報》的歷史,也展現了寧報人不屈不撓的精神。
周慶華編著 ·文集 ·5.3萬字
本書稿系作者的部分論文結集,主要研究對象是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分屬晚清和民國兩個不同時期,既有朝廷重臣如張之洞等,也有藏書家如梁鼎芬等,涉及人物和內容比較廣泛。
冀滿紅 ·文集 ·22.7萬字
本書文章選自作者從大學到現在發表的文稿,體裁有散文、詩歌、書評和隨筆等七十余篇,記錄了作者童年生活、求學、工作的心路歷程,每一步人生的軌跡都一一記錄,整個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現象的獨特思考。
鄒良才 ·文集 ·10.4萬字
本書為問學叢書之一種。是浙江大學資深教授桑兵先生的學術隨筆集,由5部分組成,分別為從學篇、讀書篇、史料篇、治學篇、史法篇。從學篇主要追憶了陳錫祺、章開沅、陳勝粦、龔書鐸等諸位先生。讀書篇主要講述讀書之法。史料篇、治學篇、史法篇則主要集中于作者的研究領域,從技法層面來探討史學研究應當關注的角度和問題。本書既探討讀書之法,又傳授研究門徑,其中更不乏學林掌故,可讀性頗強。
桑兵 ·文集 ·17.2萬字
“篤學講堂”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進一步開闊同學們的視野,以社會面臨的重大學術課題、經濟熱點問題等為切入點,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辦的專題講座,主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藝術等諸多領域。本書是這些名家與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師生互動的真實記錄。
黃曉勇主編 ·文集 ·19.6萬字
本書擷取中國社會改革開放40年洞庭湖畔具有代表性的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予以分析評介,緊扣洞庭湖的自然地理、歷史淵源和精神流脈,在探尋文學現象、作家作品與洞庭湖區域歷史文化的內在聯系的同時,注重發掘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審美價值、風格追求與藝術影響。書中不僅是對洞庭湖畔作家作品的追蹤與闡釋,也是對湖湘文學和文化的案例解剖與實證尋繹,對推動當下文學創作及研究尤其是區域文學創作及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張文剛 ·文集 ·22.1萬字
2021年是100周年,北京大學作為中國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和光榮的紅色基因。特別是北大老同志在黨的領導下,攻堅克難、無私奉獻,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為慶祝100周年,北京大學邀請30余位老同志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撰寫回憶文章,抒發愛國愛黨情懷,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的時代主旋律,展示了老一輩北大人與黨同心同向同行、與祖國和人民共奮進的歷程,為百年華誕獻禮,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生動的學習讀本。
邱水平主編 ·文集 ·19.6萬字
本書是一本紀念蕭焜燾先生哲學生涯的文集,由蕭先生自述、師友弟子回憶文章、蕭先生著述摘錄,以及“學術年表”構成,共收錄文章39篇,從著作、生平、友人見證的角度,描繪了一個立體而豐富的哲人形象。本書是南京大學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當代江蘇學人叢書”中的一本,全書約250千字。
陳天慶編 ·文集 ·20.2萬字
本書是日知文叢系列之一種,是中山大學中文系吳承學教授的隨筆集。其內容涵蓋中國古典文學、中西文化交流、中外歷史漫談、讀史札記、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等。所收文章分三部分:“憶語”是作者回顧自己學術生涯、懷念前輩故人的回憶文字,“札記、”是作者平時閑暇寫作的文史札記與學術隨筆,“序跋”是作者為師友、學生的學術著作所寫的序言與跋語。吳承學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有多種學術著作,本書是他的本“高頭講章”以外的隨筆合集。
吳承學 ·文集 ·16.8萬字
孫夢雷(1904.9.5—1937.4.5),男,江蘇無錫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文學研究會會員,1920年代著名作家。孫夢雷的創作主要有兩類題材:一是控訴戰爭的殘暴與非人道給無辜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另一類是揭示底層民眾艱難的生存現狀。這些作品在輝映“五四”新文學思潮的同時,也初步形成了他對底層民眾疾苦的深切關注與同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無情鞭撻,以及反映“血與淚”的文學的創作個性,體現出孫夢雷可貴的現實主義品格。1927年9月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英蘭的一生》,為新文學的長篇小說的現代轉型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它不僅是孫夢雷的代表作,是他實踐“為人生的藝術”主張的優秀作品,也是新文學1922—1927年間長篇小說的時代性標志與重要收獲。小說描寫細膩,寓意深刻,情節緊湊,線索清晰,結構勻稱完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英蘭堪稱那個時代無數農村青年婦女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向舊世界挑戰抗爭的悲劇典型。本書收錄了孫夢雷短暫一生的全部作品。
陳思廣 ·文集 ·21.8萬字
本書是“日知文叢”之一,是香港著名作家、學者黃維樑所作隨筆。內容分為“杜甫不悲秋·莎翁對對子”“文化自信:讓‘雕龍’化作‘飛龍’”“翻譯·新詩·過度西化”“文學家之徑”四輯。第一輯戲說中英兩位偉大作家杜甫和莎士比亞,第二輯力薦偉大的文學理論經典《文心雕龍》,第三輯閑話翻譯、新詩,以及中華學術的過度西化,第四輯美言現代學者作家,包括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流沙河、劉紹銘、王蒙等。這四十余篇文字都是作者近十年的新作。
黃維樑 ·文集 ·11.6萬字
本書精選林徽因詩歌散文,如詩歌《你是人間四月天》《情愿》、散文《悼志摩》《蛛絲和梅花》、短篇翻譯《夜鶯與玫瑰》及部分小說。通過經典作品充分體現其京派文學才女的風格特色,突出“雅”的特點。本書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版《林徽因作品新編》和2014年版《林徽因集》為底本,滿足讀者對精品文學閱讀的需求,文字淺近清雅,選文精良,雅俗共賞。
林徽因 ·文集 ·8.8萬字
《歌德談話錄》是歌德的助手愛克曼輯錄的歌德言論集,反映了歌德關于文藝、美學、哲學、自然科學等各方面的思想,如同《論語》體現著孔子的博大思想。書中有較多篇幅談及造型藝術,此次將在插圖中展示歌德討論的重要美術作品,使讀者更切實地體會其文藝思想。
(德)愛克曼輯錄 ·文集 ·18.6萬字
本書精選老舍散文72篇,涵蓋了作者描寫景物、風物、人物、人情的多樣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或取材于市民生活,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挖掘對舊中國子民生存、命運的思考;或描寫知識分子的生活趣事、文人交往;或描摹中外各地景物、風土人情,細致入微,極盡渲染之筆觸。作品中充滿了生活情趣,更貫穿著老舍一貫的幽默風格,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老舍的創作受益于民間文藝的影響,他的散文從形式到內容都雅俗共賞,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為廣大民眾所接收和喜愛。老舍是當代京味文學的開山鼻祖,他的散文中也充滿了濃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語言來自于北京口語,讀著上口,可以朗誦。從這些作品中能看到老舍對語言的駕馭功力,從現代口語入手,演化出便于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一代語言大師,老舍對中國現代白話文發展的有著極大的貢獻。
老舍 ·文集 ·15.8萬字
該書稿為西北政法大學教授趙馥潔先生的文集,趙馥潔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在傳統價值哲學方面頗有建樹。該文集共8卷,每卷的內容為:第一卷《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第二卷《價值的歷程——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歷史演變》;第三卷《關學精神論》《關學哲人詩傳》;第四卷《中華智慧的價值意蘊》,第五卷《哲苑耘言》;第六卷《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論文集;第七卷《哲學講義》《哲學導論講義》《價值哲學講義》《中國哲學史文獻學講義》《講義》《講義》;第八卷《靜致齋哲話》《靜致齋釋詞》《靜致齋詩稿》。
趙馥潔 ·文集 ·21.3萬字
長期以來,新詩序跋文章被人忽視,不是因為其詩學價值不高,而是因為其傳播和接受面臨一定的局限。比如伴隨詩集出版的時候,讀者更在意的是詩歌作品而不是序跋;而對從事詩歌研究的讀者而言,他們更愿意閱讀理論著作或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在本質上,新詩集的序跋就是對詩人或詩歌作品的研究,同時也伴隨著新詩理論和詩學思想的閃現,我們往往從詩集序跋中獲得對詩人及作品的最初認識,尤其是對于那些業已歷史化的詩人研究而言,后來的研究者更是將序跋作為論述的邏輯起點和珍貴史料,并從中獲得對詩人的基本定位,其詩學價值不容小覷。本書是對呂進上百篇序跋的整理,挑選有代表性的序跋以全文的方式呈現,其余的以存目之方式呈現。讀者可以從這些序跋文章中了解作者的詩學思想,以及對相應的詩人做出深刻的解讀。
呂進 ·文集 ·2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