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現代南方民族文學話語體系由啟蒙、民族、傳統、階級、救亡、建設、現代、新啟蒙、先鋒、女性與生態話語等組成,隨著20世紀20-40年代、50-70年代與新時期的時代變遷而發生階段性嬗變,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的組合,貫穿著啟蒙與救亡、階級與民族、現代與傳統等話語之間的碰撞、交流與對話,凸顯著民族、時代與國家的屬性與變遷,并從闡釋、強化中華多民族國家認同與超越虛無主義等方面對南方民族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重要的貢獻。
吳道毅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所說“史傳”,是用劉勰《文心雕龍·史傳》中所說的“史傳”概念,指先秦至晉宋(即《文心雕龍》論述到)的史書,包括《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后漢書》等。史傳與文學的關系,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史傳本身就是文學。史傳是文學,首先是一種觀念的認同,也就是早期人們對史學與文學同類、同體關系的一種認知。同時,史傳蘊含著文學的性質、特點和韻味。其二,史傳作為文學,其本身與各種類、體裁文學如民間文學、詩歌、散文、小說、戲曲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很大的關聯性。如題材上的共生共榮、互為來源;體裁上的互通互用;表現手法上的互相借鑒;以及史傳對于各體文學文本的插入、兼容;對于各體文學史料的收載、評論,等等,本書以后一種關系為基本框架,在論述過程中融入前一種關系的內容,試圖較全面地探討史傳與民間文學、古代詩歌、古代散文、古代小說、古代戲曲等各體文學的關系,揭示史傳與文學之間的互動與共生現象。
鄧裕華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分為“特約專稿”“大視野”“散文研究文獻考述”“文體研究”“作家研究”等七個欄目,所遴選的論文圍繞中國古代散文和傳統思想文化領域中的諸多重大問題,致力于思索、討論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新方法,提出新問題,以新的思維提供獨特的認識,推出、揄揚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論著,引領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理論自覺、方法創新,推動中國古代散文文獻的整理工作全面深入展開,為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郭英德 張德建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主要以文學倫理學批評為研究方法,結合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政治、社會背景,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王爾德創作的倫理思想在其藝術實踐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揭示了王爾德藝術實踐中的倫理內涵和內在關聯,著重探討了藝術與倫理道德既相沖突又相互融合的具體特征。
劉茂生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德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進行歷史鉤沉與形態剖析。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德語世界的傳播經歷了冷戰時期西德知識界于革命狂熱中的政治異域化接受,以及東德知識界在政策迭繞下的功利性接受。20世紀90年代以后,兩種傳播路徑逐漸匯入統一的德語文學機制,形成以政治化接受為基本框架的多元接受范式。德語世界的接受主體從本土知識分子的精神傳統出發,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政治化接受始終伴隨著對同一種范式的批判與矯正,在辯證性的反思中守望著其尊崇的文學精神。
顧文艷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以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的現代轉變為研究對象,利用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結合的方法,從文學報刊的角度切入,首先分析小說生產、傳播、接受及其相對應的作家、報刊、讀者的外部機制在如何發生現代轉變;其次分析小說觀念、小說體裁、小說話語如何在報刊文學的影響下,實現現代轉變;再次,以現代性一以貫之,使得中國現代小說的外部轉型與內部轉型實現統一。本書認為,“五四”文學并不是平地起高樓式的孤峰突兀,“五四”文學的成就是建立在清末民初一代文學作家、理論家打下的厚實基礎之上的。正是因為“新文學家”一代人的點滴改良兼收并蓄的過渡才成就了“五四”文學。因此,本書不認同“五四”文學對清末民初文學的斷裂,而應是繼承中的發展。
王龍洋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由兩部分構成,上篇是《詩經》通論,首先,從學術史、文化史、文學史的角度,考辨《詩經》的作者、時代、地域、結集、流傳等基本問題,研讀《詩經》的主要內容,審視《詩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論述《詩經》的文化精神和藝術成就,梳理了先秦至近代《詩經》研究的內容、特點和價值,重點分析了《詩經》的公案、謎案、懸案。其次,從地域文化和文學地理的視野,探討了《詩經》“二南”與漢水流域文化的關系,以及《詩經》跨學科的研究。最后,從文獻學的角度列出目錄學中有關詩類的材料,現當代《詩經》研究的重要著作和《詩經》研究工具書。下篇是《詩經》作品選讀,選擇有代表性的《詩經》作品69篇,進行注釋、分析,以期加深對《詩經》的直觀感受和把握。上篇偏重于知識性介紹和學術性探討,體現對《詩經》的全方位把握和觀照,下篇重在作品閱讀,以理解《詩經》作品的深刻內涵,兩部分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劉昌安 溫勤能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是上海社科院“中國城市文學研究”團隊組織編纂的《海外亞洲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系列》之一。主要收錄了18篇由日本學者撰寫的上海文學研究論著,大體上反映了近30年內日本學者對上海文學研究的狀況,其中不乏日本名家的本色當行之作,如魯迅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木山英雄、丸山昇、北岡正子均有文章收錄在內。以期較為全面地呈現域外學者的研究風格和研究范式,從而在充分借鑒的基礎上,深入認識中國本土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本質特點,并有針對性地反思不同地區探索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路徑、思想和方法。
王晴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本期內容共分為5個專欄。第一個專欄為:“當代理論與批評”,探討非虛構歷史寫作、戲劇演出中的空白、吐槽文化等問題。本欄目既包括針對傳統媒介作品的理論批評,也有對新媒介、大眾文化的關注,希望能立足當下,以理論介入新時代的文藝創作活動。第二個專欄為:“中國文論”,包括一組古代文論專題論文“《三國演義》與中國敘事學”,通過經典作品的細讀與理論分析,揭示中國古典敘事理論的要義。此外,本專欄亦有討論現代中國文論的文章,如關于茅盾“社會民族的人生”理論的剖析等等。第三個專欄:“西方文論”,包括一組專題論文“亞里士多德原典研讀”,圍繞《詩學》等理論原典,深入探討摹仿論、“卡塔西斯”、“情節中心說”等西方文論軸心范疇。此外,本專欄也有關于羅蘭·巴特、T.J.克拉克、愛默生等西方現代理論家的研究論文。第四個專欄為:“譯文選刊”,譯介米歇爾·福柯《方法問題》和普雷德拉格·塞科瓦茨基的《托爾斯泰論非占有與非暴力》。第五個專欄為:“書評”,述評并討論《波德萊爾:從城市經驗到詩歌經驗》及城市美學研究的新進展。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本書探討當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構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對周立波、韓少功、殘雪、黃永玉、王躍文、閻真、張棗、沈念等十多位當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進行詩學和闡釋的雙重解讀。整體結構以文學的地方性遺傳、認知敘事與湖南作家的自我進化、不斷變化的文學樣態等為基本構架,試圖探討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維視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脈絡和藝術構成。
卓今 ·文學理論 ·24.5萬字
這是一部網絡文學批評專題文集,由75篇論文組成。內容包括四個部分:網絡文學批評原理(18篇),網絡文學評價體系(21篇),網絡文學批評標準(15篇)和網絡文學批評實踐(21篇)。這些文章均系國內重要學術期刊和主流報紙理論版公開發表的成果,它們基本反映了這些年來我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樹和評論實踐的基本面貌和水平。文章作者大都是我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界的一線學人,有傳統學院派資深學者,也有近年來涌現出來的學術新銳,他們對網絡文學批評的孜孜努力與貢獻,對這個新興的學術領域無疑具有篳路藍縷之功。編者從網絡文學發展20余年積淀的理論批評成果中擷英咀華,遴選精粹以結集出版,讓更多的人分享這些成果,對網絡文學的理論構建和批評實踐,對促進我國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歐陽友權主編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本書名之曰王夫之詩歌創作考論,特別注重文獻材料的搜集,注重講求證據的文本分析,其主要內容為回顧學界關于王夫之詩歌的研究,探討王夫之詩集的編撰及其王夫之編撰思想,考證王夫之詩歌作品創作年份與文學交游,以《廣落花詩》為個案進行文本分析,揭示王夫之詩歌史學、教育教學之關系以及湖湘傳統對王夫之詩歌創作的影響。由此,本書稽考了王夫之與哪些人有文學交往并受其影響,揭橥了王夫之詩歌創作中的史學修養、教師情懷的個人特殊因素的影響,尋繹出湖湘傳統與王夫之詩歌創作中的內在因緣。
朱迪光 ·文學理論 ·24.5萬字
《盛德形容:唐前頌贊文體研究》一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唐前頌贊文體研究”(19FZWB066)的結項成果。河北大學張志勇教授依托《文心雕龍》《文選》等古代文論、總集,結合當前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從歷史、文化、文學相結合的宏觀視角出發,翔實、具體地梳理、勾稽了頌、贊兩種文體從上古至魏晉南北朝起源、發展、演化的歷程與軌跡,并將漢魏之際四言詩的復興和四言頌的勃興聯系在一起進行考證、辨析,闡明了兩種文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于漢魏之際文學、文論生態格局的進一步還原、構建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同時,本書在論述“野頌”文體時旁及古代音樂說唱,實際上勾勒出了一條我國說唱曲藝音樂在先秦時期發展、演化的脈絡主線,對于古代音樂研究也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張志勇 ·文學理論 ·24.5萬字
《圣經》與文學,尤其是西方文學,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也是一個含義豐富的學術話題。這個話題涉及人類文明史的各個方面,不僅包括文學和宗教,也包括道德、政治、法律、歷史,以及各種其他藝術的內容和問題。《<圣經>與文學》一書試圖通過這個話題引起學生對與之相關的各種問題的思考和研究,從而擴展視野,在知識學、倫理學和審美等方面受益。
徐亮 梁慧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本書是關于詩畫融通理論的一本通論性質的著作,以詩畫融通的審美理念為指導思想,以詩畫對讀的審美方法為基本手段,演繹詩畫融通的多種表現形態、會合點和渠道,目的是考察詩畫藝術的深層溝通,弘揚華夏民族詩畫融通的藝術精神,構筑詩畫融通的美學體系。行文明快,文筆優美,立論清晰,舉證豐富,深入淺出。
吳企明 ·文學理論 ·24.5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人文》編輯部編 ·文學理論 ·24.5萬字
孟子學是指以《孟子》為文獻基礎,對孟子的理論學說進行闡釋、研究或繼承的論說或者學術活動。在孟子學的斷代研究中,人們更多著眼于宋代以后,學界對唐代孟子學的關注相對不夠,本書以唐代士人特別是文人關于孟子的引述、評價、闡釋、繼承等內容作為研究對象,較為全面地收集與梳理了散見于唐代文獻中涉及孟子的資料,較為細致地分析了不同時代學術背景下,唐代士人對孟子思想的繼承、發揮乃至批判,總結他們對孟子的態度,較詳細地揭示了唐代孟子學的面貌。
蘭翠 ·文學理論 ·24.4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收錄了《夏禹劍考》《洪汝奎刻書及相關文獻整理活動考論》《宋代江西詩派詩集合刻考》等文章。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 ·文學理論 ·24.4萬字
本書是錢理群的第二本專著,是他對周作人各個面向較為全面的評述。錢理群先是將周作人置于魯迅的視野里,討論“周作人道路及其意義”,把周作人的思想道路做了很完整的描述,并揭示他是如何“走向深淵”的;進而探討周作人的學術文化足跡,將他各種雜學和新文學創作做了分門別類的評述;最后又比較“周作人與同時代者”,在宏觀中進行個體的品評、對比,具有相當的概括性和群體性。
錢理群 ·文學理論 ·24.4萬字
劉茂生 ·文學理論 ·2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