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著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日本文論史。論述時間從712年到2000年,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現代四部分,按時間先后為序,分門別類,著力于日本各類代表文論家及其代表作內容的梳理和評價,書后附日本文論史年表。本著可為中日學界文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教材用,也供比較文學專業教學研究人員參考。
靳明全 ·文學理論 ·26.9萬字
性別批評始于對文學文本、文學史的女性主義關注和解讀,而后才逐漸向藝術和文化領域拓展。本書以時間順序為主,地域分布為輔。論題中既包含對女性文學史書寫的研究、中國女神研究及文學文本的研究,也涉及現代文學史上重要女作家的個案研究和與性別相關的文學母題研究。特別是對中國大陸網絡耽美小說的研究,將視線移向一個學界很少關注的領域——耽美文學世界。
屈雅君主編 ·文學理論 ·26.8萬字
一般認為,清代桐城派的真正創立,始于乾隆年間姚鼐對“桐城文統”的有意塑造。那么在姚之前,“桐城派”的歷史如何?作者認為,從康熙二十五年戴名世、朱書等拔貢入國子監開始,到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發,這二十多年間,文壇上曾有一個以戴名世、方苞為核心的江南士人團體。相近的籍貫、趨同的志向、重疊的經歷、深厚的交誼,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富有影響力和傳承性的作家群體。全書從時代背景、文體論、作家論三個層面,對這一群體的文學活動進行了描述,充分展示了他們在“狠雜供悅之文,霧塞一世”之時,力求“正聲”的動機和實踐。
師雅惠 ·文學理論 ·34.4萬字
本書從玄佛思想合流、早期佛教中心的形成、佛教背景下士僧群體的文學創作三個主要方面,探討了早期士僧交往的形態及其與文學的關系。對支遁“即色游玄”、慧遠“形象本體”之學等思想范疇的內涵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會稽、廬山佛教中心山林和文義相結合的特點的形成;東晉詩僧群五言詩創作及其詩史意義;心無宗與陶淵明的自然思想和詩歌藝術;頓悟與謝靈運的山水詩境等,作了比較深入的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把握晉宋文學的發展演變。
蔡彥峰 ·文學理論 ·31.2萬字
《亞魯王》集苗族及其先祖的創世史、征戰史、遷徙史于一體,是一部活形戀的苗族百科全書,具有古老神秘、雄厚悲壯、禁忌肅穆、完整活態等特征。《亞魯王》母題多是按自然時序串聯出現在史詩之中的,它不僅是撐起英雄人物的框架骨骼,更是史詩發展的脈絡主線,因此史詩研究中的母題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以時空為軸,挖掘英雄形象;以母題為綱,探索史詩內涵;以傳承為根,尋求轉型之徑,以“歷時性軌轍”和“共時性流布”建構了亞魯王研究新路徑。
肖遠平 楊蘭 劉洋 ·文學理論 ·26.6萬字
醫學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促使社會進化的重要動力?,F代西方醫學代表了西方文化和社會體制,是帝國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方現代醫學為帝國內部權力統治的范式,并在整個20世紀對帝國擴張和集權統治產生深遠影響。誠如醫學史家安德森所言:“西方醫學話語對普世主義與現代性的宣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涵益了帝國的欲圖?!敝饕詢煞结t學史為抓手,從后殖民視角分析20世紀的美國作品,探究自然科學醫學如何演變成社會醫學,醫學術語如何轉變為醫學話語,如何參與帝國政治的建構。著:作還重點研究帝國作家的身份和創作意圖,證實了薩義德的觀點“宗主國文化中的每一種文學和藝術的目標都是維護帝國”。
蔣天平等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以“思潮”、“現象”加“理論問題”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來中國新詩40年來歷史的發展過程。結合作者本人的“記憶”、“經驗”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書分為五編,相繼涉及80年代詩歌、90年代詩歌、女性詩歌、“新世紀二十年”詩歌現象、詩人創作和“新世紀詩歌理論問題”共五方面內容。在運用多種分析方法的過程中,40年來中國新詩的整體演變及個性特質在作者的筆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本書顯示了作者對于中國當代新詩的深入思考、把握潮流和解讀作品的能力,具有文學,歷史等多方面結合的特色。
張立群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以漢魏六朝時期的私人交往書信為考察對象,勾勒這一時期書信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總結每個階段書信的特點,探討演變的深層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每個階段書信的成就與不足,揭示漢魏六朝書信在文學發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
劉銀清 ·文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以華夏民歌和中國詩史為參照,梳理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詩歌,闡明民歌對民族詩歌形成及發展的重大意義。從德國民歌集《男孩的神奇號角》入手,對其形成作多維度考察,說明其歷史、文化和文學史價值。繼而具體分析布倫塔諾、艾辛多夫和海涅三位詩人及其作品,論證民歌對文人詩歌的哺育和滋養作用。同時著意把無意識的中國文化“前理解”轉化為自覺的“對話”,比對同類同質詩作之間的“色差”并就中德相通的“詩心”試作闡釋。
劉潤芳 羅宜家 ·文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是對百年新詩中具有一定影響的詩人的研究,涉及從五四時期到當下具有特色和影響的詩人。在詩歌發展中,文本是確認詩歌成就的根本依據,而文本的創造者(詩人)在文本創造過程中往往會經歷諸多復雜的藝術與心理過程,本書所選的詩人都是在新詩史上的不同時期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作者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和討論,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時期詩歌發展的大致輪廓,既是對不同詩學主張的具體彰顯,也可以為新詩史的寫作提供詳細的個案信息。
蔣登科 ·文學理論 ·28.5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印度和中國各自創造獨具一格的文學理論體系。本書設立十二個論題,對印度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旨在說明中印兩國古代文學理論表現形態迥然有別,而基本原理貫通一致。
黃寶生 ·文學理論 ·30.5萬字
本書以中國近代小說的主要流派為研究對象,包括譴責小說、公案小說、俠義小說、舊派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科學小說、翻新小說、歷史小說等。通過文本細讀,對其文本內蘊、敘事特征、文化內涵、民族國家想象、人物存在狀態等展開闡釋,以求得出客觀、科學的結論。在論述方法上,作者借鑒闡釋學、敘事學、文化剖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既兼顧近代小說流派全貌,亦凸顯流派個性;既呼應全書體例,亦體現學術特色。本書是第一部對近代小說流派進行整體研究的著作,可為研究中國小說的學者提供借鑒,亦可作為近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的研究參考書。
侯運華 劉焱 ·文學理論 ·26.1萬字
本書是楊義先生的論文集,包括楊義先生對部級干部講的《重繪中國文學的歷史地圖》及關于《論語》、諸子、李杜、蘇軾方面的新稿等,是對楊義先生一向主張的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的理念的深入和發展。
楊義 ·文學理論 ·33.4萬字
扎伊采夫(1881—1972)是俄羅斯白銀時代僑民文學的代表作家,也是20世紀初俄羅斯新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家。扎伊采夫的創作體裁廣泛,題材多樣,為透視俄羅斯域外僑民生活與文化、反思俄本土的文藝走向、追憶俄羅斯文學經典等提供了珍貴的藝術材料。本書選取扎伊采夫創作于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小說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藝術特色和主題意蘊,考察這些小說里具有印象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特色的成分,以及精神現實主義的特征,揭示以扎伊采夫的創作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概念。
張玉偉 ·文學理論 ·28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30余年來所撰寫的蘇軾研究論文22篇,從多個角度對蘇軾其人其文進行了立體化的研究。第一編“個性論”探討蘇軾幽默詼諧的性格與超然思想;第二編“人生觀探論”考察蘇軾的婦女觀,君臣觀,貶謫辭、謝表與軍事思想;第三編“科技活動探論”關注蘇軾的科技活動,尤其是對蘇軾與醫學文化展開深入研究;第四編“‘蘇海’蠡測”考察蘇軾的松情結、與文同的交游,以及對“窮而后工”說、陸贄的繼承與超越;第五編“俗文學探論”探討蘇軾詩文中的敦煌佛影、“廣告意識”,蘇軾與“說參請”“說諢話”的關系,以及元代貶謫劇、清代王士禛對蘇軾的接受。
慶振軒 ·文學理論 ·30萬字
彼得·阿克羅伊德的小說充滿魅力,不僅因為作者講述了一個個迷人的故事,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敘事手法,而且在于其蘊含著作者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歷史責任感,對其他民族的作家有重要啟發,值得系統研究。本書以阿克羅伊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表的16部小說為分析文本,從其敘事藝術、創作主題和社會歷史語境的深度關聯為切入點對其進行全面研究,旨在探討作者如何用不同的敘事來表征強烈的民族意識、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
郭瑞萍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主要以文獻匯編的形式呈現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人如何認知和想象美國文學。上編全文收錄了10篇從不同維度綜論美國文學的文章,可以反映出這一時段中國文人對美國文學的基本判斷。下編節錄了魯迅、梁實秋、施蟄存、楊昌溪等60位不同政治和審美傾向的文人論述美國作家作品的相關文字,便于呈現中國接受美國文學的多元圖景。
張寶林 尹雯主編 ·文學理論 ·25.5萬字
《莫言長篇小說與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了莫言長篇小說與中外文學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及不同之處,頗為客觀、平實、全面而又精準地揭示了莫言長篇小說對中外文學的繼承與超越以及莫言長篇小說的獨特價值,不失為一部莫言研究及讀者鬩讀和理解莫言長篇小說的參考書。
廖四平 ·文學理論 ·32.7萬字
本書以寬泛的“民族性”范疇為理論框架,以中國當代文學的影視改編為主線,全面分析當代文藝作品體現的民族風格、民族審美情趣,探討文藝作品在反映民族國家歷史、展示中華民族豐富的多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認同、構建與傳播積極的國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韓元 ·文學理論 ·29.7萬字
自漢初王世奉日記牘出土以來的兩千多年間,日記一直是我國最傳統、實際效用很大,但又常常被輕視、相關理論研究也極為薄弱的寫作樣式和治學方法之一;期間,我國累積的日記文論資料非常豐富,且成就非凡,但零散、雜亂,未能引起學術界的足夠注意,也一直缺乏系統的輯錄、??焙驼怼1緯\用當代人本主義哲學、文藝學對話理論、言語生命動力學母語寫作理論等前沿學術思想,對我國歷代文人、學者、作家、教育家等有心人士的日記寫作和日記寫作教育實踐進行全面系統的審視,對其經驗、看法、觀念和針對經典日記文本的讀后感等資料予以輯錄、???、整理和鉤沉,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中國日記文學理論,這彌補了我國傳統文論體系的一個空白(或薄弱地帶),是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研究與建設的重要進展。
劉中黎 ·文學理論 ·2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