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生態批評方法解讀印度文學經典,既有對印度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學的總體研究,也有對吠陀、兩大史詩、佛本生故事等印度文學經典作品和迦梨陀娑、泰戈爾、普列姆昌德等印度經典作家的生態主義解讀。全書總體研究與個體研究相結合,總體研究主要從總體上梳理和把握印度文明的生態主義特質及其對印度文學的影響;個體研究通過文本細讀,對印度文學經典中蘊涵的生態智慧進行細致分析和深入挖掘。
侯傳文 武磊磊等 ·文學理論 ·26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以來粵東地區的小說和詩歌為主要研究對象,既有對區域性現象的整體論述,又有對陳繼平、林淵液、陳崇正、林培源、吳純、陳潤庭等小說家和游子衿、黃昏、阮雪芳、陸燕姜、辛倩兒等詩人的個案分析。微觀見證近年粵東敘事和抒情兩個領域的精神潮汐。
陳培浩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清代詩歌、詩學之盛及其風氣的轉變與幕府甚為相關,清代文學的發生、發展乃至繁盛也與幕府的作用密不可分。本書以清代乾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幕府為研究對象,以點帶面地論述了乾嘉幕府對詩學演進以及文人生存狀態的影響。將乾嘉“幕府”與“詩歌”的狀況全景展示于筆下,既描繪出四個幕府中文人群體的“群賢圖”,又呈現了詩學演進的“眾生態”。
侯冬 ·文學理論 ·18.1萬字
本書主要以非裔美國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美國南方地理空間為切入點,研究具體的地理空間書寫與作品的政治想象之間的關聯。本書分別從黑人青年的身體實踐及種族身份的關系、歷史記憶與政治理想、全球化時代流散群體的倫理關懷及現代性視野之下美國南方之于當代黑人群體的特殊意義這四個方面探討莫里森的小說。研究發現,莫里森小說中的南方地理空間帶有明顯的政治想象和訴求,從早期的黑人精神家園塑造到中期的多樣化居住地探尋,再到后期的理想家園設想,該空間的意義呈現出從后期向早期回歸的傾向,使得作家關于美國南方的空間構想形成了一個近似的環形結構。最后,本書認為,作為虛構的美國南方體現了莫里森對黑人群體的歷史與現實境遇的關切及對黑人文化的重視,作品中立體多樣的空間探索也呈現出作家作為少數族裔精英同時捍衛族群與民族國家利益的復雜心態。
張銀霞 ·文學理論 ·17.8萬字
本書以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偵探小說翻譯及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當時報紙雜志刊載及單行本出版的偵探小說作品為立論基礎,以民國時期的偵探小說發展史為研究重心,兼及對于晚清、民國偵探小說的都市起源、公案傳統、域外譯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敘事模式)及思想價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國偵探小說的類型演變軌跡與文學史發展框架,即為“史”的描述;另一方面嘗試在其中提煉出民國偵探小說的現代價值內涵與自身形式規定性,即為“論”的闡釋,以史帶論、史論結合。
戰玉冰 ·文學理論 ·69.2萬字
對中國后殖民批評的研究絕大多數是站在反對和批判的立場上進行的,而這些立場本身卻較少被反思與相對化。本書結合中國后殖民批評的具體事件和議題梳理論爭多方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觀點,探討了反對方指責中國后殖民批評的民族主義問題、二元對立問題、政治經濟學問題和知識分子倫理問題等。本書以“現代性”問題是貫穿本書一系列議題的紅線,在研究中力圖超越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中國/西方,傳統/現代”的二元模式,在對中國后殖民問題的研究方法和深度方面都有較大推進。
賀玉高 ·文學理論 ·18.5萬字
讀書與人生,這兩者,在本部學術隨筆集中有機相融,互相佐證。生活的體察與文學文本觸發的思索緊密相聯。生活的問題到文學作品中去尋找答案,文學世界能夠實現絕佳的救贖。包羅萬象的文學里,可以有百科的知識、學理的探究,但文學的本質意義卻是它所給予人的最柔軟的關切與最深入骨髓的銳利。當人跌入谷底之時,它會是救命的德澤。本書意在指明文學與生活的雙向影響關系,尤其是文學作品的重要心理調節與指導功能,可作為陪伴讀者心靈成長之用。
楊江平 ·現當代隨筆 ·9.7萬字
廣兩多民族文學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環境、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淀和近百年文學現代化的歷史進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現了“文學桂軍”的邊緣崛起。廣西當代多民族文學創作呈現了中國當代社會的發展變遷,展示了壯、漢、瑤、苗、侗、回、京、彝、水、仫佬、毛南、仡佬12個廣兩世居民族的現實境遇和文化生態,揭示了各民族社會轉型過程中隱秘的心靈世界。廣西多民族作家的文學探索使百越大地變得日益知名而引人關注,為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典型樣本。《廣西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梳理廣西多民族文學百年歷史,解讀廣兩多民族重要作家作品,把握廣兩多民族文學現實脈搏,是探究廣兩多民族文學共同發展的匠心之作。
黃偉林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所選篇目大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比較文學復興以來的著述,其中既包含了德高望重的學界前輩的經典名作,又納入了當代中青年學者的優秀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時期漢語學界在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的進展和達到的水平。憑借此書,讀者可在有限篇幅內較為集中地了解比較文學的問題領域與研究路徑,學習前輩學者進行比較文學研究的經典范式。編者在選文時還充分考慮到論著的生動性、鮮明性與趣味性,讀者可由此領略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學研究的豐富內涵與獨特的學術魅力。
陳瑞紅主編 ·文學理論 ·41萬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在我國的快速普及,大眾媒介全面參與并有力推進著我國文學的快速演變,雜志書就是新時期媒介融合的最新呈現。本著作選擇新文學生態下的青春文學雜志書作為研究對象,從梳理青春文學雜志書發展歷史入手,運用文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多個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分析青春文學雜志書的外部生態變化及其對內部生態中作家(編輯)、文本、讀者、傳播媒介、營銷渠道等諸多要素的影響與關聯變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青春文學雜志書的敘事策略和新文學生態下青春文學雜志書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出路。
王曉紅 張碩勛 ·文學理論 ·19.6萬字
中國現代南方民族文學話語體系由啟蒙、民族、傳統、階級、救亡、建設、現代、新啟蒙、先鋒、女性與生態話語等組成,隨著20世紀20-40年代、50-70年代與新時期的時代變遷而發生階段性嬗變,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的組合,貫穿著啟蒙與救亡、階級與民族、現代與傳統等話語之間的碰撞、交流與對話,凸顯著民族、時代與國家的屬性與變遷,并從闡釋、強化中華多民族國家認同與超越虛無主義等方面對南方民族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重要的貢獻。
吳道毅 ·文學理論 ·24.6萬字
作為文學評點大師,金圣嘆關心的是一部作品的文本優劣,探尋的是文學形式本性。他主要采取以文觀文的方式,分析文學作品美丑利弊,揭示作者行文用心,指點讀者賞文門徑,從而展示文學文心之美、文辭之美、章法之美、分解之美。本書力圖總結金圣嘆形式批評的特點,探討他如何透過形式把握文本意蘊,如何在藝術和科學之間尋求感注與理性的張力。
樊寶英 ·文學理論 ·23.3萬字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從涉酒作品去認識杜甫的全新視角。主要內容包括杜甫人生經歷與涉酒詩文概說、涉酒詩文、解題、注釋、集評五個部分。選錄杜甫涉酒詩文共三百一十八首,基本囊括了他與酒有關聯的作品。杜甫人生經歷與涉酒詩文概說及解題部分,盡量用簡要的文字勾勒出杜南在該階段的人生軌跡及其涉酒詩所反映的心路歷程。注釋部分則抓住重難點,用簡潔易明的文字加以解釋,不作繁瑣的考證。集評是選錄后人有代表性的評價,不追求全面。
高正偉 ·文學評論 ·19.8萬字
本書是第四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集,輯選了大賽小說組、散文組、詩歌組的獲獎作品。本作品集通過聚焦家庭、故鄉等因素,既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又凸顯了廣西地方人文歷史特色,多層次地展現了廣西的大美之處,集中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來巨大的發展成果和變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和廣西故事,具有較大的出版價值。本書的出版可以更大范圍地用正能量感染和影響人民群眾,用健康向上的文學作品引領時代風尚。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1.3萬字
本書是楊義先生的論文集,包括楊義先生對部級干部講的《重繪中國文學的歷史地圖》及關于《論語》、諸子、李杜、蘇軾方面的新稿等,是對楊義先生一向主張的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的理念的深入和發展。
楊義 ·文學理論 ·33.4萬字
本書由21位教授、博士、作家、學者,以各自的專業特長為立足點,以應用性、博通性、開放性為原則,選擇具有代表性、原創性且適合本科生接受水平的論題作為講演內容。整部書稿分成區域內兩漢三國特色文化、中外語言文學研究與學術素養、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文學創作與寫作能力四大板塊。全書共由21講構成,依次分別為:漢水文化撮要;論漢水流域的水滸戲及其傳播意義;諸葛亮與漢中——試論諸葛亮對漢中戰略地位認識的矛盾心理過程;漢水上游的神話傳說;歷代文人詠漢中;卡夫卡《在流刑營》的人類學儀式闡釋;中西文學:文化精神與審美意識辨義;文化批判與美學救贖:審美現代性的社會景觀;唐詩宋詞誤讀與正辨;《三國演義》的現代啟示;武俠小說的文化生態;當代陜西小說創作的幾個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新文學家的舊體詩詞寫作;論三種不同性質的假借——兼論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區別;敦煌文學概說;唐代全國各地民間紙文化——以敦煌地區為中心;中國玉文化與傳統審美;探訪蜀道的體會;文學是一種生命修行——關于閱讀、寫作、語言的一些淺見;新媒體環境下時事新聞評論的寫作特色;申論概述。
付興林 吳金濤主編 ·文學理論 ·34.7萬字
“讀圖如讀史”是近代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命題。本書作者蒐集了自元代以降,市井刊行的雜劇、傳奇、曲本中的一些戲劇插圖、宮廷戲畫、戲劇老照片、木版戲曲年畫、香煙畫片,以及民間工藝品上的戲劇繪畫等兩千余幀,匯集一冊。從視覺圖像角度描繪出清代戲劇禁毀與管理中所謂“禁戲”的大致面目。同時亦試圖說明,清代官方“禁戲”之所以“禁而難止”“屢禁屢萌”,恰恰說明這類民間戲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李德生編著 ·戲劇 ·2.3萬字
英語世界不斷推陳出新的文學思潮與理論建構,均繞不開莎士比亞這一世界文學巨擘。莎士比亞不僅成為理論建構的實踐場所與檢驗理論的試金石,其作品更成為各國文化與文學創新的源泉。尤其在進入21世紀以來,英語世界莎學學者借后現代主義思潮之風,對傳統莎士比亞研究進行解構,并有所建構:或借跨學科等新視野,重新闡釋莎士比亞研究中的舊問題;或結合新近出現的莎士比亞現象,挖掘莎士比亞研究新問題,拓展研究范式,成果頗豐。本書即是對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視域的進一步發掘與研究。
楊清 ·文學理論 ·16.9萬字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是聶魯達情詩代表作,1924年出版時,詩人時年20歲。在這部詩集中,聶魯達寫下了:“愛是這么短,遺忘是這么長”“我喜歡你沉默的時候,因為你仿佛不在”等經典詩句,盡情表現纏綿繾綣的極致浪漫,贊美青春、游歷與愛情。特別附錄詩人詩作導讀、譯者簡介,聶魯達生平大事記,讓讀者感受聶魯達式的浪漫激情。
(智利)巴勃羅·聶魯達 ·外國詩歌 ·2.3萬字
《渴望之書》中的詩歌是科恩在南加州伯地山禪修中心、洛杉磯、蒙特利爾、孟買寫下的,距他上一本詩集出版已經有二十多年了。這本燦爛動人的詩集同時收錄了科恩頑皮挑釁的畫作,這些作品和玄思冥想、無始無終卻又隱隱透露著晦暗幽默的詩作相映成趣。《紐約時報》評論:“《渴望之書》的書寫范疇獨特,清晰卻又氤氳著水氣,遼闊無邊卻又私密,頑皮卻又深刻。”
(加拿大)萊昂納德·科恩 ·外國詩歌 ·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