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了作者閱讀古代文學經典或現代學術經典的若干文章,其中較多跨越自己專業的隨談,所以作者自認是“聊為之說”。全書分三輯:第一輯是關于先秦及唐宋詩文的隨談;第二輯談及的近現代作家,也多是圍繞他們與古典的關系而言;第三輯是關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現代文學研究的評論,亦與古典學術傳統有關。
解志熙 ·文學評論 ·32.4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人文》編輯部編 ·文學理論 ·32.4萬字
唐宋詞從唐五代起,至北宋南宋而大成,由小令到中、長調,可謂名家輩出精品如林。本書博采眾長,選唐宋名家各種流派杰作,精華畢呈,希望幫助讀者朋友們更好地欣賞唐宋詞名篇佳作、領略唐宋詞的幽深情韻。
盛慶斌編著 ·文學評論 ·32.4萬字
本書著重討論初盛唐至中晚唐各個時期儒學與文學之間的聯系和特點,對唐代儒學在不同時代社會政治背景下的歷史樣態、功能與地位進行重新考量,如初唐時認同的構建、高宗武則天時期的“古典”與“當世”之爭、盛唐詩的文化精神、中晚唐的文學與儒學轉型等。既注重文學與政治一般性關系的考察,也注重其作為“政治行動”的意義。在關注儒學對文學觀念、主題、體式、風格乃至認知模式之影響的同時,也關注文學作為“一種思想的方式”的價值。
劉順 ·文學理論 ·32.4萬字
作為中國新文學的一部分,中國的現代喜劇濫觴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形于“五四”之后的20年代,在30年代取得了關鍵性的發展。隨著中國喜劇觀念現代重塑的過程,喜劇合法性的問題得到了初步的解決,中國的現代喜劇藝術自3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成熟期,并在1940年以后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中國喜劇由其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歷史轉型至此基本完成。本書以此為背景,在史料鉤沉、搜集、甄別和整理的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系統考察了中國現代喜劇在1927—1939年間的生態環境、思想背景、藝術類型、發展歷史、運動規律、價值立場、總體風貌及其在中國喜劇史上的貢獻和影響。此外,書中還辟有專門章節,研究了幽默喜劇、諷刺喜劇和風俗喜劇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路徑、類型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聯;并結合重點作品進一步探討了本期代表性作家丁西林、熊佛西、歐陽予倩、李健吾、陳白塵、徐訏等人的藝術追求和他們在現代時期的創作實績。本書的附錄部分為對于林語堂幽默思想、朱光潛喜劇思想的研究和1927—1939年間中國現代喜劇主要作品的編目。
張健 ·戲劇 ·32.4萬字
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里,古典小說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它保留了世代累積的文化印記,也保留了最多的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細節,以及他們思考人生意義和面臨選擇與行動時的觀念、邏輯。中國古典小說一方面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文學化反映,另一方面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它塑造了中國人情感密度最高的經典文化形象和文化符號。若想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古典小說是一把極具魅力的鑰匙。本書邀集11位在古典小說研究界卓有建樹的中青年學者,圍繞“小說與社會”這一主題進行創新研究,以中國文化與社會的一個核心面向切入,主題式解讀一部或一類小說,揭示這些作品背后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以此重新理解古典的中國。經典不會過時。古典小說里豐富的人性探索、深刻的社會洞察,作為一種獨特的中國經驗,和當下中國人的社會思考和情感體驗有了深度的共鳴。古典小說里恒久的主題,也是當下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面對的社會議題和生命議題。古典小說,像那些人類永恒的哲學經典一樣,不僅提出了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也給出了極具啟示性的答案。
苗懷明主編 ·文學理論 ·32.4萬字
周瘦鵑先生隨筆集,文筆圓熟,有識有趣。文章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具,文筆清麗,行文曉暢,娓娓道來,具有相當的可讀性。
周瘦鵑 ·現當代隨筆 ·32.4萬字
“謊言就是謊言,無論它是否被人發現。”——喬治·奧威爾。二戰是深刻影響了奧威爾人生經歷與思想維度的一個關鍵事件。在這場一度將英國逼入絕境的戰爭中,這個有著自由傳統的民族(連同奧威爾本人)切身體驗了配給制與物資短缺、宣傳戰與報刊審查、總體戰與無差別轟炸。1941年至1943年,奧威爾更是加入了英國廣播公司(BBC)東方節目組,負責對印廣播,在同盟國與軸心國爭奪印度人心這個沒有硝煙的分戰場上,成為了宣傳戰爭機器上的一枚螺釘。可以說,沒有二戰,奧威爾就不會在他的《一九八四》中寫下那三句警示名言: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而從奧威爾在戰爭期間留下的形形色色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思想進化的脈絡和戰后世界的圖景在他心目中的漸漸定影。
喬治·奧威爾 ·文集 ·32.3萬字
從文學史的角度,搜集、整理了澳門1975—1979年大量珍貴的與澳門文學相關的報刊、詩詞、小說等,文稿編排以年、月、日進行劃分,中間穿插作者及其作品的介紹,資料詳細、分門別類,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和很高的學術質量,為澳門文學研究提供了非常詳盡的第一手資料。此書的出版,是為澳門文學的歷史發展立一存照,也是為將來澳門文學文獻資料的整理,為澳門文學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線索。
朱壽桐主編 傅天虹 許燕轉編撰 ·文學理論 ·32.3萬字
漢字很難寫,尤其是刀刻甲骨,漆書竹簡,不可能像今天用電腦,幾分鐘就是一大版。故古文最簡約,少廢話,這是老祖宗的一項特長,不應該輕易丟掉。鍾叔河積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標準,是不超過一百個漢字,而且必須是獨立成篇的。現從中選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饗讀者。借用鄭板橋的一句話:“有些好處,大家看看;如無好處,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
鍾叔河 ·文學評論 ·32.3萬字
本書入圍茅盾文學獎;有中國的《百年孤獨》之稱。本書以西藏東部邊緣地區一個世紀以來的風云變幻為背景,講述了卡瓦格博雪山之下,瀾滄江大峽谷之中發生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厚重的歷史,鮮明的人物性格,復雜的民族、宗教與文化沖突,動人的故事,不但震撼了讀者,也震撼了文壇,“給疲憊萎靡的文壇一記重拳”。
范穩 ·紀實文學 ·32.3萬字
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顆寶貴的明珠,一千多年來,一直高懸于歷史的長空,閃耀著奪目光彩。經過這許久的歷史沉淀,在今天的社會里,它仍舊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日益繁榮,生活步調日益加快,人漸漸變成了一只飛速旋轉的陀螺。在人們感到疲憊不堪之時,如果能捧起一本宋詞,輕輕淺淺讀上幾首,焦灼的心靈便會漸趨平靜,如久旱的大地遇上一場瀟瀟春雨。
(清)朱孝臧 ·古詩詞 ·32.3萬字
本輯收入20余篇有關東亞漢籍與漢文學研究的最新論文和書評。分為“東亞漢籍交流研究”“東亞使節與東亞文化交流研究”“東亞漢文學研究”“東亞漢文小說研究”“日本寫本研究”等專欄。本輯向學術界介紹了一些有關中國古典的新資料,如有關庾信《哀江南賦》的朝鮮注釋,日本空海《秘藏寶鑰》、藤原敦光《秘藏寶鑰鈔》中所見的漢籍等。又從更廣闊東亞漢文化圈的視角,對朝鮮燕行使與中國文化東傳,朝鮮通信使與日韓交流,以及19世紀中朝文人酬唱集進行了研究。本輯對《千載佳句》寫本進行了新的考述,對日本中世寫本《曉風集》及其與日本禪林的學問轉向進行了深入研究,又向學術界介紹了日本假名寫本文獻對于域外漢籍研究的意義。
卞東波 ·文集 ·32.3萬字
中國古代文體學已趨繁榮,但是關于中國古代文體的發展演變情況的研究尚較薄弱。文體發展演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研究角度也有多種。概要說,不外乎內因論和外因論二途。本書屬于前者。其主要內容有:(1)吸收學界文體內涵論研究成果,界定“文體”內涵。(2)分析文體發展演變論研究存在的問題,著重探討中國古代文體之相關研究比較薄弱的原因,以圖糾補。(3)提出并論證單純文體、復合文體與大成文體等概念,尤其探討了大成文體的內涵及文體學意義,并由此宏觀地勾勒了文體發展演變之輪廓。(4)首次探討了中國古代文體融合的方式、文體劇變的促發因素等問題,并對“以文為詩”“以詩為文”等作出新的闡述。
王章才 ·文學理論 ·32.3萬字
“央企楷模”是中央企業廣大干部職工的杰出代表,他們當中有研發和試水前沿科技的優秀創新團隊,有國家工程的科技領才,有扎根基層一線的大國能工巧匠,有履行國家戰略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先鋒模范人物;在中央企業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完成重大項目以及履行社會責任中,他們信仰堅定、忠于職守,砥勵、勇于擔當,弘揚正氣、樂于奉獻,以自己的模范實踐、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贊歌,贏得了社會和企業廣大干部職工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認可,集中展示了中央企業的良好風貌,為廣大干部職工樹立了學。本書以央企楷模為主人公的紀實文學作品的結集出版,用文學的形式向人們展現時代楷模風采。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宣傳部編 ·紀實文學 ·32.3萬字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耀眼的明珠,歷經千載時光,依舊璀璨奪目。《每天一首古詩詞》以至簡至雅的理念,在浩瀚繁雜的古典詩詞中,精選名篇佳作,先秦的奇幻瑰麗,漢唐的風流雅韻,雅宋的婉約多情盡收眼底,組成一幅充滿生命力的曠古唯美畫卷,帶讀者輕松暢游千古時光,感受最純粹、真摯的古典情懷,在喧囂而浮躁的生活中讓心靈找到一方詩意的棲居之地。
云葭 ·古詩詞 ·32.3萬字
本書分為“專人專書”“校勘辨正”“儒學新論”“儒藏講談·青年學者論壇”四個部分,收錄《沈欽韓遺文輯存》《從三科九旨論大一統義》《正俗之間——談談俗字及與古籍整理之關系》等文章。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 ·文學理論 ·32.3萬字
《悲傷與理智》共收入散文二十一篇,大致分為回憶錄、旅行記、演說講稿、公開信和悼文等幾種體裁。這些散文形式多樣,長短不一,但它們訴諸的卻是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詩和詩人”。這卷文集可以說是通向布羅茨基的詩歌觀和美學觀,乃至他的倫理觀和世界觀的一把鑰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羅茨基自己也離開了人世,《悲傷與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羅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羅茨基散文寫作、乃至其整個創作的“天鵝之歌”。
(美)約瑟夫·布羅茨基 ·外國隨筆 ·32.2萬字
書稿梳理了歷來不甚清晰的清代前期至中期詞學審美取向流變的脈絡。從內外兩個方面對清代詞壇審美主張由浙西詞派向常州詞派的轉向做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先是從家庭出身、成長環境、交游范圍、治學經歷、詞學作品、詞學理論主張、對清代詞學發展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對朱彝尊、厲鶚和張惠言在文學思想、審美趣味等方面作了比較全面深入的探討。然后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導向、文人心態、學術思潮、文學批評走向等諸因素做了詳細的分析,指出了這些客觀條件對文學思想和詞壇審美風尚產生的影響。
韓寶江 ·現當代詩 ·32.2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關于日本問題的論文若干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諸方面,具有很高學術價值。作者武寅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日本問題研究,從早期的中日關系史研究到后來的當代日本國際關系研究,她的研究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中日關系,并涉及當代日本政治文化的各個領域。她從“尊皇政治”和“家國觀念”等角度發出的論述,可謂切中日本政治文化的要害,而當今中日關系“對等不平衡”觀點的提出,對于人們深刻理解紛繁復雜的各種表象籠罩之下的中日關系實質極具啟發意義。書稿中類似精彩之處甚多,茲不贅列。相信一冊在手,讀者便能對中日關系的來龍去脈了然于胸。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由于作者文筆流暢,書稿既有學術性,也有很高的可讀性,不僅對于專業的日本研究學者具有參考價值,也適宜一般讀者閱讀。此外,作者在卷首的訪談錄《一個日本研究學者走過的道路》中,深情回顧了自己學術道路上的足跡,其中流露出來的治學精神也能給后輩學人以非同一般的激勵。
武寅 ·文集 ·3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