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美國著名生態文學批評家麥克庫希克教授,嫻熟地運用生態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重新解讀柯勒律治、華茲華斯、約翰·克萊爾、威廉·布萊克、瑪麗·雪萊、愛默生、梭羅、約翰·繆爾和瑪麗·奧斯汀的“綠色寫作”,探賾索隱他們作品中幽深玄妙的生態思想。認為他們重新概念化、情感化和歷史化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了極其豐富的“綠色思想”,不僅提供了全新的感知自然的范式,而且開創了“綠色寫作”傳統,傳播現代生態思想和生態文明理念。
(美)詹姆斯·麥克庫希克 ·文學理論 ·20.8萬字
先秦漢魏六朝敘事詩是中國詩歌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本書試圖對這一時期的敘事詩進行系統的梳理。全書確定敘事詩的內涵,分析敘事詩產生的原因以及先秦、漢代、魏晉南北朝等不同階段的敘事詩的基本情況。圍繞不同時期敘事詩發展的內在理路,就熱點與焦點問題展開研究,描述與把握這一階段敘事詩的演進軌跡。并借鑒西方的敘事理論,從敘事模式上總結先秦漢魏六朝敘事詩。
李鴻雁 ·文學理論 ·24.3萬字
京隱,為彭樹智先生的別名。《京隱述作集》從“文以載道”“史以明道”和“哲以論道”三方面探索人類文明交往自覺之道,是彭先生治學的新作。該書關注東西方文明的交往,關注美學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以關注人的內心為旨歸,全方位展示了老一輩歷史學者對于人文精神的思考。今將前兩集出版,“哲以論道”且待來日。《京隱述作集》第一集《文以載道》分四編。第一編文以載樂道;第二編文以載美道;第三編文以載詩道;第四編文以載述道。分別論述了東西方文明的交往,中國的美學發展,中國傳統的治學之功;最后附有學界對彭老先生的訪談雜感。
彭樹智 ·文集 ·20.1萬字
本書給英美1908年—1923年間的自由詩理論進行了分期,提出草創期、調整期、回歸期的三階段說,并對英美自由詩理論背后的現代美學、法國詩學、東亞詩歌美學等資源進行了探析。
李國輝 ·文學理論 ·21.9萬字
作為與袁枚、趙翼、蔣士銓、王文治、姚鼐等乾嘉名家大體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四川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民俗學家李調元,學術界對于他的研究還不太充分。基于這點考慮,本書從生平學述、詩歌創作、詩學理論、戲曲美學、民俗學等方面對李調元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和評價,并將當時和后世研究他的相關資料文獻作了分類整理。該書的內容對當代從事清代學術文化和文學藝術等領域研究的學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孫文剛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從詩歌創作和藝術批評兩個角度,探討了杜甫詩歌對宋詩的影響,梳理了宋代杜詩藝術批評的主要內容,并提出諸多新見。基于宋代詩歌和詩論的文本,本書全面揭示了宋代詩歌創作學杜的階段性及其特征,探討了杜詩對宋代詩歌創作的影響,以及宋人學杜的成就和局限;并從詩歌成就、藝術淵源、體裁特征、主體風格、對仗、用典等不同方面,系統總結了宋人對杜甫詩歌藝術的體認,從而較為細致地勾勒出宋代杜詩學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征。
左漢林 李新 ·文學理論 ·20.7萬字
《百年漢詩史案研究》精心擷取百年漢詩歷史中的陸志韋、矛盾、聞一多、何其芳、林昭、姜耕玉、李新宇、楊克、李笠、陳克華、海子、潘維、格式、非亞、雷平陽、李少君、譚武昌、安琪、徐俊國、張曉楠20個重要個案,運用文獻細讀與發生學方法進行了研究。這些史案既有新詩草創時期的建設者和外國詩歌的漢譯者,又有傳統詩學范式與傳統文化的承續與開拓者;既有語言本體的探索者,又有救國情懷與理想信念的獻祭者;既有本土生存空間與文化地理學的挖掘者,又有后現代語境下靈魂的歷險者與身體性別的勘探者;既有學人之詩情詩思,又有兒童詩域的精彩風景。這些史案可以勾勒出百年漢詩長河的基本流向。
趙思運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意大利學者弗蘭克·莫萊蒂從自然科學中汲取營養,試圖彌合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裂痕,從而為文學研究帶來一股新鮮之氣。具體而言,他將文學與生物學、歷史學、社會學、地理學、統計學、哲學等等學科的知識資源整合在一起,提出了“遠距離閱讀”理論。遠距離閱讀就是系統地運用圖表、地圖、樹型去分析文學現象的方法—圖表來自計量史學,地圖源于地理學,樹型屬于進化論領域。基于該理論,莫萊蒂致力于思考文學形式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文類與空間的關系以及文學史的書寫問題。他的致思構架帶有明顯的馬克思主義特色。
高樹博 ·文學理論 ·21.8萬字
本書豐要目標是在漢魏六朝詩歌音樂傳播與文本傳播并行、交叉與相互轉化的歷史語境中,考察詩樂共生和詩樂分離的過程,以及詩歌多種傳播方式與詩歌文學嬗變的內在聯系:第一、第二章,系統梳理漢魏六朝配樂歌唱、徒歌、吟誦等幾種主要的詩歌口頭傳播方式及其歷史,厘清該時期石刻,題壁、傳抄、結集等幾種主要的詩歌文本傳播方式的早期形態及傳播特點;第三章討論漢魂詩歌創作機制與詩歌音樂、文本交叉傳播形態;第四、第五章,對“建安風骨”、“官體詩”兩個漢魏六朝詩歌史上的重要現象進行傳播學闡釋;第六章討論漢魏六朝紙張的發明使用與詩歌文本傳播的關系,以及詩歌文本傳播的普及對漢魏六朝徒詩觀形成的意義;第七章討論漢魏六朝郵驛制度的發展變化與詩歌異地傳播的關系。
吳大順 ·文學理論 ·21.7萬字
文學人類學在中國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不過作為一種學術方法,其實踐可以上溯至20世紀前期。本書的研究對象,正是作為“方法”的文學人類學及其在20世紀前期的實踐。主要內容分上下兩編:上編圍繞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思想淵源、“神話”概念在中國的輸入及人類學派神話學的興起、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早期實踐歷程、20世紀前期學界對“三重證據法”的倡導等問題作宏觀考察;下編圍繞周作人、茅盾、鄭振鐸、聞一多、孫作云等學人作個案研究。
蘇永前 ·文學理論 ·21.7萬字
羅馬人認為諷刺詩是他們自己的創造,這種詩體迄至德萊頓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德萊頓既有諷刺詩創作,也對諷刺詩,尤其是羅馬諷刺詩進行過全面而深入的批評。諷刺詩《押沙龍與阿齊托菲爾》確立了德萊頓在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聲,而《關于諷刺詩的起源與發展》是對于諷刺詩最為自覺和完備的詩學之作。本書以德萊頓的該篇批評為起點,結合他的諷刺詩和其他詩學作品,從考溯“諷刺”的起源開始,分別討論了德萊頓對于諷刺的恰當方式、諷刺的詩體(韻律和風格)形式、諷刺的道德維度等所表達出的詩學觀。通過德萊頓的這些詩學主張,結合對新古典主義時期眾多相關詩學問題的考察,本書較完整的構建起了德萊頓的諷刺詩學體系。
李樹春 ·文學理論 ·21.6萬字
全書分四編,第一編,編劇學科論。著者作為編劇學新學科創建人,就此話題展開論述自有獨到見解。第二編,編劇道法論。著者結合自己豐富的戲劇創作實踐,所述編劇理論與技法具有可操作性。第三編,編劇教學論。著者長期從事編劇教學,創立“百·千?萬”字編劇工作坊有一定影響,所述觀點與方法具有科學性、實踐性與指導性。第四編,編劇批評論。著者針對當下戲劇界的眾多病態發聲,許多文章在《人民日報》《文藝報》《解放日報》《文匯報》發表后引起較大反響。此著是國內第一本圍繞編劇學展開全方位論述的理論文集,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陸軍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部專著通過研究20世紀美國文學中頗具影響的五位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左拉·尼爾·赫斯頓、瑪雅·安吉洛、艾麗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格洛麗亞·內勒及其作品,追溯并梳理了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傳統。通過對黑人英語、黑人音樂、黑人口述傳統、黑人民俗文化和黑人宗教五個方面的研究為讀者呈現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基本創作模式,揭示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創作機制和審美機制之間的聯系,為其他族裔文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啟示。
胡笑瑛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將言語行為理論引入敘事研究,把敘事看作言語行為,發揮了奧斯汀語言對世界建構性的觀點,考察文本話語對故事和讀者的建構功能,提出了敘事述行的基本理論框架。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視角出發,分析了話語對故事的構建作用,從故事的諸要素和文本語言形式兩方面,探討了話語如何構建故事世界,突出了文本內的故事世界與文本外的現實世界的不同。密切關注言語行為理論和敘事研究的內在關聯性,以敘事轉向為背景探討敘事述行在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麵究中的體現。探討了言語行為理論的建構主義特征,以及它對建構主義敘事研究及文學理論的可能貢獻。
謝龍新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在美國漢學發展的宏闊視域下系統評述美國漢學界蘇軾研究的歷史背景、階段特征、主要成果、方法理路,并由此展開中美蘇學比較,在中西詩學對話的層面進行深入探討。美國漢學界對蘇軾詩詞、文賦、書畫、政治哲學思想、文藝美學思想、貶謫心態均有獨到見解,中美蘇學在學術話語、理論視角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引發對中西文學研究方法的融合、以西方理論話語分析中國古典詩詞的契合性、跨異質文明研究中的價值判斷等問題的思考。
萬燚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明代詩壇的宗派門戶之爭激烈,各流派都運用選本樹立典范、標舉主張和攻擊異己。本書以明代古詩、唐詩選本為對象,以各流派的詩學辨體觀念為核心,探討明代詩學論爭中關于詩體、詩人的熱點問題,強調選本是明代詩家相互批判、攻訐又彼此吸收、轉化的重要場域,既包含不同流派之間的對抗與同化,也承載同一流派內部的批判與交融。選本是具有辯證質素的綜合性載體,亦是彼時社會文化的表征。本書的研究希望通過分析、比較古詩、唐詩的評、選,以及與詩話、序跋等詩學批評方式的互文,在詩學批評和文化分析之間,盡力去豐富對明代學術與文化的理解與想象。
岳進 ·文學理論 ·21.4萬字
本書以現代“鄉愁小說”置換傳統“鄉土小說”的提法,將情感、形式與現代性放在一個邏輯層面予以考察,通過辨析作家“鄉愁”的書寫方式與文學形式的關系闡發文學的現代意涵。以“鄉愁”的時空、懷舊的特質管窺中國現代“鄉愁小說”的審美特質,進而審視人的情感與歷史、政治的互動及其對現代沖擊的回應方式。中國現代“鄉愁小說”遵循的“差異”敘述方式更包蘊著對生命本身的尊重、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啟蒙救亡意識的吁求以及民族國家想象的認同。它以其獨特的現代審美形式折射了傳統鄉土中國語境中人的現代意識的生成過程,為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提供了生動、可貴的情感寫真。
馮波 ·文學理論 ·23.6萬字
本書以美國城市小說發展歷史為縱線,以紐約、芝加哥和洛杉磯三個大都市為橫線,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美國城市小說發展歷史做了詳盡的梳理。全書分為三篇:紐約篇、芝加哥篇和洛杉磯篇。文學中的紐約呈現出多種樣態:老紐約、底層紐約、現代紐約和多群族紐約。芝加哥文學經歷了三次文學浪潮,從亨利·富勒到納爾森·艾爾格倫,芝加哥文學由盛而衰,由中心走向邊緣。直到20世紀20年代,洛杉磯文學才真正開始。在好萊塢小說和硬漢偵探小說這兩種最重要的文類中,洛杉磯呈現為“夢幻與暴力之城”。通過梳理美國文學中的城市,我們發現無論哪種城市模式,最終都沒有給人類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天堂之城。人類城市的未來在何方?我們一直在尋找。
王琳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本著基于張愛玲1955年赴美之后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行為,從張愛玲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哲學的形成及表現形式入手,系統展開張愛玲晚期文學研究,全面探討了張爰玲人與文的絕望、虛無和頹廢內涵,動態地呈現出其對中華民國深沉絕望的過程,尤其在“港戰”敘事上以國家不幸自家幸的妥協與投降意識,導致其人與文底線一再下滑。這些深刻地影響著張爰玲創作格局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本著能在張愛玲的文學文本和成長體驗的對讀中進行勾連,在當前“張愛玲熱”的背景下堅持文學的國家、民族、時代之立場,揭示出張愛玲晚期文學缺乏開拓、為人與為文均存在重大錯失和以文學筆法敘寫人生的創作特征。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共六個章節。上編從學理基礎、神話和民間詩歌等方面深入探索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古老的精神生態系統;下編從竹文化、銅鼓文化、巫儺禁忌文化、蘆笙婚戀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傳承至今且依然保持活性的生態精神體系。本書借助生態批評的理論架構,挖掘和整理貴州主要世居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資料,對其所蘊藏的生態價值進行了新的闡釋,同時,突破傳統的單向度研究模式,使理論與現象、主體與客體相互滲透、相互印證以及相互作用,而這恰恰契合了生態批評所倡導的整體性、交互性原則,也為生態批評開辟了一個用民間智慧介入學術理論的研究視角。
李猛 ·文學理論 ·2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